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王曰:“尊秦。”“释帝,则天下爱齐乎?且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两帝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王曰:“尊秦。”“释帝,则天下爱齐乎?且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两帝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王曰:“尊秦。”“释帝,则天下爱齐乎?且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宋之利也?”对曰:“夫约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代赵,不如伐宋之利。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倍约傧秦,勿使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则卫之阳城危;有淮北,则楚之东国危;有济西,则赵之河东危;有阴、平陆,则梁门不启。故释帝而贰之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易尊’者也。愿王之熟虑之也!”
注释:帝:帝号
小题1:解释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则梁门不  (   )      (2)愿王之虑之也(   )
小题2:请你试着读一读下列句子,看哪些字的后面需要加上标点符号,在相应的位置上用“/”线标示出来。(3分)
苏 秦 谓 齐 王 曰 齐 秦 立 为 两 帝 王 以 天 下 为 尊 秦 乎 且 尊 齐 乎
小题3:苏秦要齐王放弃帝号的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4:本文出自《战国策》,由于齐王听信了苏秦的话,最终造成了‘五国伐齐’,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答案

小题1:(1)打开    (2)仔细 
小题2: 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小题3:“夫约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代赵,不如伐宋之利。”
小题4:我们做事不要好大喜功,贪婪愚蠢,见利忘害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启”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根据语境可推断出来。“熟”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有学过,译为“仔细”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对于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词,其一是产生联想,想一想课内文言文中该字词的意思,并判断一下是否相同。其二是根据语境去推断。
小题2:试题分析:要断句,首先要把它的意思大致理解一下,本句的意思是“苏秦对齐王说:‘齐国和秦国都建立了帝号,大王认为诸侯将尊重秦国还是尊重齐国呢?’”。根据意思,本句的停顿应是“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点评:给文言语句标出停顿,其实是把几个句子断开。所以要注意其整体特点和语段的意思,画出合适的停顿。当然,句子意思不能改变,语意要完整。
小题3:试题分析:“苏秦要齐王放弃帝号的理由”,在原文中有明显的语言标志,“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句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表明前面的语句即是“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的理由,即本题的答案所在。
点评:对于要求“用原文回答”的题目,一定要在理解原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标志性语句,从文中提取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4: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可知,“由于齐王听信了苏秦的话,最终造成了‘五国伐齐’”。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可知,齐王听信苏秦之话的根本目的在于“国重而名尊”“天下不敢不听”,却没有想到会出现“五国伐齐”的被动局面。因此本文告诫我们:做事不要过于贪婪,更不能见利忘害,这样只会陷自己于困境”。
点评:对于文章的启示,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对题干要求的分析,根据故事的前因后果和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得出自己的感悟。注意切题做答,语句通顺。
举一反三
张释之执法
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注)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2分)
(1)之廷尉 属            (2)而更之 重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小题3:读完全文,你觉得张释之的可贵之处在哪里?(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尔素寡过,何苦而盗耶?”“迫于贫尔。”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资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惧,语之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2分)
(1)尔素过(      )   (2)既,复呼之(     )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2分)
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小题3:从文中看,邻舍子“卒为良民”有两个原因:(2分)
(1)                                                              
(2)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张仪受辱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选自《史记》)
【注释】① 张仪:与苏秦同为战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②学术:学习游说之术。③醳(shì):通“释”,释放。④檄(xí):征讨的文书。⑤而:你的。⑥顾:却,反而。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1)门下张仪     (       )      (2)掠数百     (       )
(3)文檄告楚相   (       )      (4)我顾盗而城!(       )
小题2:下列各项划线的“以”字与“苏秦自不及张仪”中“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物喜B.我日初出远
C.卷石底D.太医王命聚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⑶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小题4:张仪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天下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这归功于他不凡的精神品格。请结合文章具体情节,分析张仪主要性格特点。(至少两方面,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肉食者   鄙:                   
(2)小信未   孚: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小题3:曹刿凭借什么判断敌人真的被打败了?(用原文回答)(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艮,字敬止,吉水人。建文二年进士。燕兵薄京城。艮与妻子诀曰:“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解缙、吴溥与艮、胡靖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缙陈说大义,靖亦奋激慷慨,艮独流涕不言。三人去,溥子与弼尚幼,叹曰:“胡叔能死,是大佳事。”溥曰:“不然,独王叔死耳。”语未毕,隔墙闻靖呼:“外喧甚,谨视豚。”溥顾与弼曰:“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乎?”须臾艮舍哭,饮鸩死矣。
(节选自《明史·王艮传》)
【注释】①燕兵: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惠帝,年号建文。建文四年(1402年),被分封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以“清君侧”的名义,兴兵南下,来夺侄子的皇位。②〔解缙〕明代第二位内阁首辅,著名学者。③〔吴溥〕字德润,崇仁县人,名儒吴与弼之父。④〔胡靖〕明朝福建南平人。⑤〔豚〕小猪,亦泛指猪。⑥〔鸩〕传说中的一种毒鸟。把它的羽毛放在酒里,可以毒***人。
小题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吾不可复生矣
A.吾不可/复生矣B.吾不可复/生矣
C.吾/不可复生矣D.吾不可复生/矣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三人(   ) (2)语未(   )
小题3:用自己的话说说“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的意思。
                                                              
小题4:这篇短文写王艮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试举例分析。
                                                              
小题5:读罢此文,请你简明扼要地评价一下王艮其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