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传晁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文帝虽不尽听

晁错传晁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文帝虽不尽听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晁错传
晁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文帝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计安出?”盎对曰:“方今计,独有斩错,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①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猝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注释:①绐:欺骗。
小题1: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选项的是(2分)(      )
A.上发兵以御之       B杀之以应陈涉
C.故请削之,以尊京师        D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2分)(     )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学。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小题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①太子错计策      善:            ②其故地    复:             
③错朝衣,斩东市  衣:             ④吾亦之    恨: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2分)
(2)计划始行,猝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2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认为……好;(2)恢复(3)穿(4)遗憾
小题1:(1)这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 (2)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
解析

小题1: D中“以”是凭借;而其他的都为表目的的连词。
小题1:吴楚七国之乱不是晁错削弱诸侯的原因。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关键词:“是”“数”“寇”“御” “猝”“内”“杜”“外”的理解)
举一反三
曹刿论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
①战长勺(       )            ②克(       )
小题2:翻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小题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魏文侯与虞人             (2)天            
(3)                        (4)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分)
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小题3:侍卫为魏文侯找的不去赴约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你认为理由成立吗?(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陈涉世家》,完成小题。(8分,每小题2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小题1:对下面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富贵,无相忘  苟:苟且。
B天大雨,道不通  会:适逢。
C爱士卒,楚人之  怜:爱戴。
D为天下,宜多应者  唱:通“倡”,首发。
小题2:下面语句中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   B二世杀之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先天下之忧而忧
小题3: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B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C等死,死国可乎——等着死亡,不如为国事而死。
D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小题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1段主要是介绍陈胜年轻时的情况,“尝与人佣耕”说明了他当时的身份。
B“鸿鹄之志”说出了陈胜、吴广年轻时的抱负,也突出了他们年少气盛。
C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起义的导火线是“失期,法皆斩”。
D陈胜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一策略,表现了他超人的才略胆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仰古人之风范:阅读下列文言文答题(15分)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4分)
(1)百姓,示仪轨                        
(2)尽忠时者虽仇必赏            
(3)犯法怠慢者虽必罚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诸葛亮为相国也B.服罪输情者重必释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我之死,有子存焉
C.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D.刑政虽峻无怨者
昭陛下平明之理                      鸣之不能通其意
小题3:用“/”为下列句子断句(2分)
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小题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小题5: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3分)
小题6:积累链接:
陆游曾称赞《出师表》道: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15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公与之       车六七百(《陈涉世家》)
B 小大狱       肉食者谋
C 忠之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桃花源记》)
D 公问其       逐之
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小题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曹刿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小题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是全文的纲领。那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鲁庄公的“鄙”,又在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的“远谋”?(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