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成5 ~9 题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阅读,完成5 ~9 题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题型:福建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完成5 ~9 题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每句划一处)
①余  闻  之  也  久 ②非  复  吴  下  阿  蒙
6. 下面加线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      何陋有     
B.稍稍宾客父   窥镜,谓妻曰
C .蒙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辞色    
D .结友别     鸣之不能通其意
7. 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①不能前时之闻     称:              
②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③即刮目相待       更:          
8. 翻译。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答案
5.余闻之也/久    非复/吴下阿蒙
6.B (A 项代词/ 助词,提宾标志   B 项代词  C 项推托,借口/ 言语   D 项表顺承/ 表转折)
7. 相当,符合      牵,拉(或 “通‘攀’,牵,引”)     重新
8.⑴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
⑵我哪里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啊!(答……吗)
9.示例一:吕蒙读书   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  
示例二:鲁肃识人  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
举一反三
东方朔救乳母
葛 洪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律。 ②愎bì:固执任性。③愍mǐn:哀怜。13. 下列加线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但屡帝(回头看) 三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B. 帝虽才雄心(容忍) 然胡不乎(停止)
C. 至若春和明(日光) 相而去(丢下,舍弃)
D. 无案牍之形(使……劳累) 窥谷忘(通“返”)
14. 下列加线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汉武帝乳母尝外犯事 告之
B. 旁人言 何陋
C. 我当设奇激之 无从致书
D. 凄然愍之 不知有汉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16. 内容把握。
(1)选文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请细读选文,摘录文中词语填空。     
开端:乳母         ;发展:乳母         ;高潮:东方设奇;结局:武帝赦免
(2)东方朔言“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的计谋“奇”在何处?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⑾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余甘煮菜
影颓然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1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山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  ②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线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香益清(远:远播)     以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习之(时:按时)   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增加)     晏子曰(对:回答)
D.暮冥冥(薄:迫近)     神寒骨(凄:凄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              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10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 故常奇之(       )     ⑵ 比行百余里(       ) 
⑶ 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⑷ 一食或尽粟一石(       )
6.下面各组中加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以千里也。 ②骥不其力。 
B、①真无马邪? ②称德也。
C、①执策临之。  ②介胄驰。  
D、①虽有千里能。②故常奇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译文:                                   ⑵ 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译文:                                   8.⑴ 在甲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⑵ 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道理?
10.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题型:福建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十则》,完成8- 10题。     《论语》十则
(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八)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十)(点)日: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下列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亦乎(通“悦”,愉快,高兴)    
B.不下问(可耻)   
C.为人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    
D.与朋友交而不乎(诚实)
下列加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     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B.人不知不愠    水落石出者    
C.可为师矣    可一战    
D.恕乎    不善者而改之
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B.第七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     
C.第十则,曾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人群活动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感触地大加赞赏。此则旨在告诉我们:人要和自然相融,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     
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第七、八、九则分别概括为: “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
题型:广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