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 知其都 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 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之——探望。
B.不于何得此绢——知道。
C.自放驴,取炊爨——打柴。
D.后因他,具以白质——使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久立与其客语。
B.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他信,具以白质。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 论边事,语平生。 烧尽北船,延岸上营落。
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大人清白,不审何得此绢。
(2)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 2)不同,(3)与(4)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 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答案
1.C.
2.A.
3.A.
4.B.
5.A.
6.C.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 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 明,鳞 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 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所写的时间、地点是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 的神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7题。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款款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 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___________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 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1.解释加粗的词。
止复作___________________
以声人___________________
2.最符合“莫措其手”原意的一项是( )
A.没办法动手
B.没机会动手
C.来不及动手
D.想不到动手
3.文中与“使童子烛之”中“烛”字用法相同的另两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虚词是( )
A.乃
B.而
C.以
D.辄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文中加粗句子相照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7.最符合文章寓意的一项是( )
A.人 虽聪明,但欲要成功,必须专一,如不专一,必致失败。
B.人虽聪明,但有时也会被假象所迷惑。
C.人虽聪明,但要警惕诡计多端的坏人。
D.人虽聪明,但也会有失误的时候。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并回答问题。
  戊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
晦(                )
须臾(                )
绛皓(              )
偻(                  )
(2)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处侧面烘托了日观峰的高峻,请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标出本文写日出之景的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隆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 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间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世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 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方以长:长方形。
B.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教授:当时官名。
C.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遗风余思:存留于后人心目中的典范德行。
D.晋王右军墨池    王右军:文中的王君盛。
2.下列句中“岂”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B.岂其学不如彼邪?
C.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D.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粗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后世未有能者 而因以乎其迹邪
王君之心 其亦欲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A.两个“及”相同,两个“推”不同。
B.两个“及”相同,两个“推”也相同。
C.两个“及”不同,两个“推”相同。
D.两个“及”不同,两个“推”也不同。
4.翻译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羲之之书,晚乃善。译: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达到精妙的地步。
B.教授王君恐其不章也。译:教授王先生担心它没有章法。
C.书“晋王 右军墨池”之六字于盈间以揭之。译:写“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楹柱上。
D.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译:被后世人继承又该怎么样呢?(意即一定会发扬光大。)
5.对本文文意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记叙为主,围绕“墨池”写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经历和成就。
B.本文以议论为主,虽承认王羲之的先天因素,但更 强调其后天的努力,因而鼓励人们成就事业要勤学苦练。
C.本文以记叙为主,主要交代了“墨池”的由来,同时也写了与之有关的人和事。
D.本文以议论为主,由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联想到学习的重要性,指出特别是深造道德,尤不可废学。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完成。
  ……询寺僧岩所何在,僧推后 扉导余入,历级而上约三丈,洞口为庐掩,黑暗,忽转而西北,豁然中开,上穹下平,中多列笋悬柱,爽朗通漏,此 上洞也,是为七星岩。从其右历级下,又入下洞,是为栖霞洞。其洞宏朗雄拓,门亦西北向,仰眺崇赫 。洞顶横裂一隙,有石鲤鱼从隙 悬跃下向,首尾鳞 ,使琢石为之,能酷肖乃尔……——徐霞客《游七星岩日记》
1.徐霞客是我国_______(朝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
2.①、②在地理学上被称之为 __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3.③、④在地理学上被称之为_________,其是由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反应方程式是上述化学反应的逆反应。
4.⑤在成因和形态上与(    )相似。
A.①
B.②
C.③
5.下列风景名胜,成因与③、④相同的是(    )
A.桂林山水
B.泰山
C.千岛湖
D.云冈石窟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