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识(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④及:赶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__________。
(1)而时习之/如不及
(2)吾日三吾身/见不贤而内自
(3)女知之乎/人不倦
(4)是也/日其所亡
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儒。
2.(4)
3.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4.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学习,那就会很疑惑。
5.是《师说》这篇文章中的“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什么都会。其他人一定有比他强的地方,所以才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7.示例:(1)孔子说:“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除此之外,我还做了些什么呢?” 
     (2)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获得知识的人。”
     (3)孔子说:“学习起来就好像总怕赶不上似的,还怕丢掉了应该学习的东西。”
     (4)孔子说:“我是无所不知的吗?不是的!如果一个鄙陋浅薄的人诚恳地向我请教,我就从他所提出的问题的各方面反问到底而详尽地告诉我。”
     (5)子夏说:“每天都能学到自己不会的知识,每月都不忘掉自己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啊。” (以上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鸣机夜课读记(节选)
蒋士铨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差():同,病愈。
1、请解释下面句中黑体词的意思。
①暇更唐宋人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言而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儿能背诵所读书,解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则何以解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选文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思而不学则________
(2)学而不____________
(3)不愤不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不知不愠 择其善者从之
B.可为师矣  可一战
C.必有我师  不可亵玩
D.有朋远方来 三峡七百里中
3.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原文填空。
(1)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相关内容链接。
(1)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
子 曰 德 之 不 修 学 之 不 讲 闻 义 不 能 从 不 善 不 能 改 是 吾 忧 也
(2)③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侮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六则》节选)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粗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镰《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下列各组 中加粗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色愈恭,礼愈   每晴初霜旦(郦道元《三峡》)
B.同舍生皆绮绣   唯见布覆尸(范晔《强项令》)
C.何有我哉   霜叶红二月花(杜牧《山行》)
D.择其善者从之   日出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2.下面加粗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腾人持沃灌
B.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列论战》)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谈论学习方法及个人修养。
B.乙文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体现了作者从师求学之艰苦
C.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乙文还将自己读书的艰苦和太学生读书的优越进行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D.甲乙两文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学习的执着追求。
4.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甲乙两文古人对学习的态度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你又是怎样对待学习的?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B.学而不思则 罔:迷惑
C.及鲁肃寻阳 过:到
D.但当涉猎   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择善者而从之 
② 安陵君许寡人
③结友
④攻大泽乡,收攻蕲
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3.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 叶子肃诗序
  人有学为鸟言者,其音则鸟也,而性(性,本性)则人也,鸟有学为人言者,其音则人也,而性则鸟也。此可以定(定,划定)人与鸟之衡(衡,特征)哉?今之为诗者 ,何以异于是?不出于己之所自得(自得,自己所体会感受到的),而徒窃于人之所尝言,曰某篇是某体,某篇则否;某句似某人,某句则否。此虽极工逼肖,而已不免于鸟之为人言(鸟之为人言,鸟在学人说话)矣。
  若吾友子肃之诗,则不然。其情坦以直,故语无晦(晦,隐晦);其情散以博(博,开阔),故语无拘;其情多喜而少忧,故语虽苦(苦,苦涩)而能遣(遣,排遣);其情好高(好高,追求高尚)而耻下(耻下,以卑下为耻),故语虽俭而实丰。盖所谓出于己之所自得,而不窃于人 之所尝言者也。就其所自得,以论其所自鸣,规其微疵(疵,缺点),而约于至纯(至纯,极其纯净),此则渭(渭,指徐渭,明朝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之所献于子肃 者也。若曰某篇不似某体,某句不似某人,是乌知子肃者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此虽极工逼_______________
②其情以直,故语无晦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之为诗者,何以异于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情好高而耻下,故语虽俭而实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代中叶,文坛上一些人竭力鼓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从而形成了一股复古、拟古的恶劣风尚。在本文中,作者将这些拟古者的行径形象的比喻为________或__________。
4.关于诗歌创作,作者反对的是___________;提倡的是____________。(均用原文回答)
5.读了本文,对你作文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