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3)贤者能勿丧耳( ) (4)此之谓失其本心(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论述了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历史上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1)用脚踢(2)古代的一种量器(3)失去(4)天性、天良 2.(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这样做就连)过路的人都不会接受。 (2)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礼义就接受它,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强调人生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 “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益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意对即可) 4.“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比较。(意对即可) 5.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元朝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入学习的。(符合题意即可) |
举一反三
公输 |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少而***众,不可谓知类。”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椴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下列各组加粗的词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的两组是( ) A.人恒过 奂山山市……,然数年恒不一见 B.请说之 不亦说乎(《十则》) C.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D.义不***少而***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E.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十则》) 2.下边的句子都是疑问句,哪一句与“宋何罪之有?”的语气不同( ) A.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 B.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D.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3.用现代汉语翻译“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说说“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一句中的“此”指的是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根据上面的文字说说墨子对战争所持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
郑板桥开仓济民 |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阅读。 |
守株待兔 |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②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 [注释]①株:砍掉树干剩下来的树根,即“树墩子”。②耒:即“耒耜(sì)”,古代耕地用的农具。耜用来翻土,耒是耜的把。 1、指出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兔走触株——古义:( ) 今义:(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古义:( ) 今义:( ) ③而身为宋国笑——古义:( ) 今义:( ) ④身为宋国笑——古义:( ) 今义:( ) 2、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思。 A、折颈而死( ) B、因释其耒而守株( ) C、而身为宋国笑( ) 3、 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阅读。 |
千金买骨 |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②年,千里马至者三。 [注释] ①涓人:指在君主左右担任洒扫的人,也指亲近的侍臣。②期(jī):一周年 1、选加粗词的意思正确的一项。 ①君遣之( ) A、打发 B、派遣 C、使 D、送 ②反以报君( ) A、返回 B、反而 C、回家 D、谋反 ③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 A、何必 B、安全 C、怎么 D、安足 ④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A、市场 B、闹市 C、买 D、卖 2、辨析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意思。 A、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 B、马今至矣( ) 千里马至者三 ( ) 3、这位侍臣“五百金”买下死马的骨头,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阅读。 |
马价十倍 |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②。”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马价十倍。 [注释] ①比:连续,接连 ②贾:同“价”。 1、辨析各句中“之”字的意思。 A、人莫知之( ) B、臣有骏马欲卖之( ) C、愿子还而视之( ) D、臣请献一朝之贾( ) 2、指出下列句中的人称代词并解释。 A、臣有骏马欲卖之( ):__________________ B、愿子还而视之( ):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马价十倍”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中的“伯乐效应”使你联想到了什么生活现象?你是怎样看待今天的这种社会现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