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题型:月考题难度:来源: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粗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日光下(清澈)
  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
B.俶尔远逝(忽然)
  往来翕忽(轻快敏捷)
C.其岸势犬牙差互(互相交错)
  悄怆幽邃(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
D.怀民亦未(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2.下列关于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三个选段依次写了潭鱼、潭源(小溪)、潭境,作者的心情也由“乐”转而为“凄”“寒”。
B.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如乙文借积水、树影的联想从侧面表现了月光的澄澈和空灵。
C.两文都写于作者被贬谪的时期,两位作者均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苦闷,例如面对清幽美丽的小石潭,柳宗元的“乐”却是短暂的。
D.乙文中的“闲人”是文眼,一语双关,既指有闲情逸致的人,也指虽有远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作者以“闲人”自解,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3.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划线的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D
3.(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1)向水潭的西南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儿看得见,一段儿看不见。
  (2)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有)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举一反三
阅读《刻舟求剑》,完成1—4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
②是(                )
③遽(                )
④求(                )
3、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 坻为屿 宫室器皿
B.之 乃记而去 余闻也久
C.乃 记之而去 不知有汉
D.尔 远逝 惟手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4.你经过“时空隧道”返回到了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他对你倾诉了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请你对他说几句劝慰的话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鲍  君
  昔有人设置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置中而。本主来,于置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乃以鲍鱼置置中而_____________
(2)问其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比较两篇文章,完成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卜算子·咏梅
***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段文字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字。
(1)沿阻绝:___________  (2)朝白帝:______________
3、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虽 乘 奔 御 风 不 以 疾 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句中“三声”的“三”,不是确数,可以理解为“几声”或“多声”。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多见,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常常见到“游山玩水”、“奇山异水”、“看山听水”这些词语,似乎先“山”后“水”已成为一种习惯的思维顺序。本文写三峡风光,也是先从“山”下笔。你认为这也是习惯的思维顺序吗?倘若如此,为何选文在写四时风光时,却又不按常规的四季顺序来写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秋天的三峡,作者重点突出了哪一种景物的描写?为什么这样写?抒写秋感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你能写出几句古人咏秋的名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利用文中的词句,组成一副描写三峡风光的对联。(字数相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选文的内容,请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下面的诗句所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50字左右)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