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魏公叔痤病》一文,完成问题。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

阅读《魏公叔痤病》一文,完成问题。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

题型:江苏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魏公叔痤病》一文,完成问题。
  魏公叔痤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弗能听,勿使出竞。”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6):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公叔痤曰( )
王以国事听之也( )
③秦果以强( )
④悖者之(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学而不思则罔(《八则》)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此非公叔之悖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予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①回答 ②希望 ③一天天④错误
  (2)C
2.此/非/公叔之悖也
3.(1)(公孙鞅)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重用了他。
  (2)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①作为领导者应该虚心纳谏,更要有一双慧眼,任用贤能②做事不应该太武断,而要三思而后行。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回答问题。王积薪闻棋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积薪暗记,明日覆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注释】①王积薪:围棋高手。
1.解释句中加粗的字词。
(1)宿于逆旅:____________ (2)良宵难:____________
2.从文章结尾处“意思皆所不及也”可见媪妇二人棋艺之高,你认为他们技艺高超具体表现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短小精粹,趣中寓理,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4题。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 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
  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 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此书为西汉淮南王_____________编著。成语“_____________”出自于此。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句。
善(         )亡(        ) 将(          ) 以(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一则_____________(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牌。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有善者: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入胡:____________________
胡骏马:____________________
弦而战: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何遽不为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对这则寓言寓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胡人大入塞”时,其他“丁壮者”奋起反抗而死亡,可他们“父子相保”,你认为他们这是一种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 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日:“欲速则不达。”孟子日:“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日:“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 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 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芒芒:疲倦。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驽马行弗间(缓慢)
B.他人莫也(比得上)
C .其子往视之(催促)
D.自功效也(夸耀)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力疲气竭/思不学则殆
B.灌溉时耳/策 之不其道
C.凡人初植者/胡不见我
D.苗槁矣/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
①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甲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岸上有声甚厉。寻途登岩,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倒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之不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蒲松龄《螳螂捕蛇》)乙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伏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蜘蛛乃啃其脑,果腹而去。(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①攧:摔②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③踞: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思。
岸上有声甚厉 闻:_____________
⑵渐近之 临:___________________
⑶久之,蛇死 竟:_______________
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尝:_________
⑸蜘蛛乃啃其脑,果腹而去 去: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不同意义。
⑴之 ①反侧倾倒状___________
   ②蛇复昂首待之___________
⑵以 ①刺刀攫其首___________
   ②首伏地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然审视殊无所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如是者三四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5.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西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