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眉眼口鼻争能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①也。一日,口谓鼻曰:“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 )香臭,然后子方可食,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 |
眉眼口鼻争能 |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①也。一日,口谓鼻曰:“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 )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谓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吾上也?”眼曰:“吾能观( )美恶,望东西②,其功不小,宜( )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 ),则眉有何能,亦居吾上?”眉曰:“吾也不解与诸君厮争得,吾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个面皮安放哪里?” (选自罗烨《醉翁谈录》) [注]① 神:灵气。②东西:东面西面。 1.在文中括号内解释加粗字。 2.翻译下列句子。 (1)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也不解与诸君厮争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上文中所有的人称代词(不要重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辨别、识别 看出 应当 这样 2.(1)你有什么能耐,位置却在我的上面? (2)我也不想跟你们各位争什么。 3.尔、吾、汝、你 4.告诉我们要顾全大局,不要妄自尊大。(或:批评那些妄自尊大而不顾全局的人。) |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 |
【甲】出师表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乙】诸葛亮,言家事 |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布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字的含义。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卒,如其所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一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 (5)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1~5题。 |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棠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语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 ) 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加粗字与“走送之”一句中“走”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小大之狱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先帝不以臣卑鄙 4.任选下面一句翻译。 A.不敢稍逾约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我选________句,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段中画横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求学精神和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狼(节选) |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暇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屠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狼洞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止增笑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 ( )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 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翻译下列句子。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文中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最能表现屠户敢于斗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相照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狼阴险狡诈的一句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C.目似瞑,意暇甚 D.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呜,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注】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注]掘株:挖了树根的坑。 1.下列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 ) ①不知螳螂之在后 ②欲攫而食之也 ③欲啄而食之也 ④迎而欲弹之 ⑤此皆贪前之利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2.翻译下列句子。 (1)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中可以归纳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用“_______”画出表示议论的句子,并谈谈此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古诗文。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 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 ) ②泯然众人矣 ( ) ③尝主编《资治通鉴》( ) ④俟能讽诵乃已( ) (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为一时之名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邑人奇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 D.卒之为众人 (3)翻译下列句子。 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余闻之也久 (5)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木兰诗》片段,回答问题。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①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了这场战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