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食汤饼①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

东坡食汤饼①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东坡食汤饼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注释: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yù):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恶不可                                   
(2)徐黄门曰                                
(3)秦少游之                             __
2.找出与例句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A.君将哀而生之乎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吾欲之南海,何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4.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
答案
1.(1)吃;(2)告诉,对……说;(3)听说、听见
2.A
3.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4.豁达(乐观、洒脱)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理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沧州南一寺河干(面对)
B.二石兽沉素(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
②沿河求,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
④果得于数里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已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小石潭记》回答问题。
(1)本文在写景过程中,既有客观描写,也有主观感受,谱写出主观感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小石潭周围极幽极佳的景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解释加粗的词语。
(1)伐竹道______________
(2)为为屿______________
2.翻译。
(1)如鸣珮环。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尤清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小石潭,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__
(2)不可状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