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塞翁失马》,回答问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

阅读《塞翁失马》,回答问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

题型:北京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塞翁失马》,回答问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积累下列文言词汇,用现代汉语写出加粗词的含义。
①有术者________
②马无故入胡________
③人皆之________
④死者十九________
2.下列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居月     见宫殿十所
B.此独以跛之  时有物外之趣
C.此独跛之故  亿万记
D.近塞上人   下车引
3.翻译句子:此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①本文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
②成语“________,________”就出自本文。
答案
1.①善:精通,擅长;②亡:逃跑;③吊:安慰;④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2.A
3.这种祸事怎么就不会变成好事呢?
4.①祸福相依、好坏共存,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
   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小儿不畏虎》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山北之塞              ________
②固不可                  ________
③虎亦寻卒              ________
④而不之人              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以君
B.投诸渤海
C.妇人仓皇沉水避
D.而不惧人,威亦无所施欤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5、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列举六个事例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第②段论述了只有经受磨练才能但当重任的道理。
C.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练的必要性。
D.第④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题型:上海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泽人网雁
  具区之泽,白雁聚焉。夜必择栖,恐人弋也,设雁奴环巡之。人至则鸣,群雁藉是以瞑。泽人熟其故,爇火照之。雁奴戛然鸣,泽人遽沉其火。群皆惊起,视之,无物也。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绐己也,共啄之。未几,泽人执火前,雁奴不敢鸣,群雁方寐,一网无遗者。
  注释:①具区:古湖泊名,即今太湖。②雁奴:守夜的雁。③绐:欺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
(1)泽人沉其火           遽___________
(2)一网无者              遗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至则鸣,群雁藉是以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奴不敢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教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上海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赵普》一文,完成问题。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普少吏事(   )
(2)奏荐某人为某官(   )
(3)读之竟日(   )
(4)普明日复奏其人(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写了关于赵普的两件事,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赵普既薨,后人为他立一墓碑,请你写一段碑文,以颂扬其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             :____________
(2)而长烟一空。                               :____________
(3)予尝古仁人之心。                        :____________
(4)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选文中描绘了不同的景色,表达了不同的心情。
第①段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景色,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第②段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景色,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4、作者在文中希望大家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对待事物的博大胸襟(引用原文句子),你认为这种胸襟有什么教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