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习其声(   )
②以为噬己也(   )
烛而得其形(   )
④他日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甲】文中演变出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比较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的认识有何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逐渐②将要③摸④听到
2.①(老虎)躲在林子里偷偷看它(驴),渐渐的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窥”、“稍”“慭慭然”三个词必须有所体现)
   ②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形状像铜盘。(“或”、“状”|二个词必须有所体现)
3.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庞然大物。
4.①老虎在认识陌生事物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眇者对于事物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
   ②眇者对于事物的认识是片面的,而老虎却能够全面地去看待问题。
举一反三
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完成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粗字词。
①可爱者甚 蕃:_________
②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之:_________
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_
④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亵: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请你联系选文用自己话说说这个“君子”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结尾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也。”这一慨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完成问题。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两岸连山,略无处(   )
②夏水陵,沿溯阻绝。(   )
引凄异,空谷传响(   )
④晴初霜,林寒涧肃。(   )
2、翻译下列语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句诗写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从全文看,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得静景,也描写了“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5、有人认为三峡壮美,有人却说三峡秀美,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____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2、给黑体字注音
参差披(   ) 悄怆幽(   ) 往来忽(   ) 犬牙互(   )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意思。
(1)俶远逝俶 尔:________
(2)悄幽邃  怆:________
(3)佁不动佁 然:________
(4)潭中鱼可百头 许:________
(5)蒙络摇缀   蒙络:________
(6)斗折蛇行   斗折:________
4、翻译句子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何说小溪的“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对下面文句中加粗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委而去(到……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天下之所顺(用、靠)
2、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