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愚公移山》选段,完成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阅读《愚公移山》选段,完成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愚公移山》选段,完成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面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甚矣,汝之不(   )
子子孙孙,无穷也(   )
寒暑节,始一反焉(   )
河曲智叟以应(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子中含义与愚公精神一致的项是(   )
A.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B.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D.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4.根据上文内容和下面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对话。
智叟:你的子孙可能会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比如说读书、当朝廷大臣之类的,可能有些人不愿意去参加搬山,你把个人的意志强加给子孙,剥夺子孙生活的自由,你是一个很自私的人。
愚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通“慧”,聪明 穷尽 交换 通“无”
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3.AC
4.没有标准答案。要点:“聚室而谋”表明是与子孙商量而非强加;“年且九十”“以残年余力”移山表明此举并非为自己着想,并非自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1)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临:____________
(2)宴酣乐,非丝非竹   之:____________
2.分别写出“穷”字的意思。
(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穷:_________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_________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与文中“将法太子”的“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给文中加粗的句子用“/”断句。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民怪之,莫敢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出师表(节选)》,然后回答问题。出师表(节选)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恿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词。
(1)先帝创业未而中道崩殂(   )
(2)此诚危急存亡之也(   )
(3)然侍卫之臣不于内(   )
(4)以光帝遗德(   )
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看,诸葛亮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师伐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注]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又何焉(   )
(2)小惠未(   )
(3)弗敢也(   )
(4)公令疏军而之(   )
2.下面句中加粗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可一战    何使人
B.得原失信   登轼望之
C.乡人日    门人弟子填
D.令以三日粮闻 寡人耳者
3.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_______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________”这一句。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注]①燠:读yù,热。②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芳容泣而之:________
(2)之可以即愈:________
(3)且吾有大事未:________
(4)闻言动:________
2.下列句中的“于”与“葬父于祖墓旁”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告之于帝
B.贤于材人远矣
C.仓鹰击于殿上
D.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