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
题型:福建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爱莲说》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请用“/”标出下列句子中的停顿。(标1处) 牡 丹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 ) ②陶后鲜有闻( ) ③宜乎众矣( ) ④亭亭净植( ) 3、翻译下列句子。 (1)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 (1)写莲正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1)多 (2)少 (3)应当 (4)立 3、(1)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核舟记》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 |
A.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如有所语 B. 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C. 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D. 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 下面句子中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
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莲出淤泥而不染 B. 其人视端容寂——复前行,欲穷其林 C. 神情与苏、黄不属——选贤与能 D. 何陋之有——无丝竹之乱耳 3. 下列关于选段的理解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 ] |
A. 选段③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完全陶醉在山水与画卷之中的心情。 B. 选段采用空间顺序介绍了舟的正面,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来写的,显示了雕刻家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 C. 选段中有两个细节很有表现力:一个是佛印“矫首昂视”,一个是楫右边那个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这让人想象“核舟”以外的广大艺术空间。 D.选段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之精细。 |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录毕,走送之( ) ④腰白玉之环( ) 2.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是 |
[ ] |
A.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B.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学的弟子挤满了屋子)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有所获) D.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以心中有快乐的事自娱,不以口中之福,身上之衣而傲)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 ] |
A.本文是赠序。作者结合自己的求学从师的体会,以现身之经历道为学之难,目的在于勉励同舍生勤苦学习。 B.本段文字中“嗜学”一词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基调,最后一句总括全段,指出自己求学的勤且坚。 C.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说理,以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与自己的缊袍蔽衣作对比,突出“我”生活之苦。 D.本段文字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穿***细节描写,如写从先达执经叩问,写旅途之艰,写同舍生的豪华穿戴,细致入微,给人深刻的印象。 |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文段甲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文段乙的体裁是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 |
A.一百许里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或置酒而招之 或遇其叱咄 C.益慕圣贤之道 策之不以其道 D.家贫不能常得 余因得遍观群书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甲和乙都写到了家庭贫穷,分别有何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文段甲中作者通过五柳先生的好读书、性嗜酒和常著文章自娱等塑造了一位怀才不遇、心怀怨恨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敢于反抗现实的精神。 B.文段乙中作者学有所获,主要是靠自己。因为“先达”的态度十分坏,常常呵斥他,却没有教他什么。 C.两篇文章都写到主人公爱读书。但两者的读书方法是截然相反的,前者“不求甚解”,只求意会;而后者却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手自笔录”。 D.乙文中,宋濂从难于得书、从师艰难、奔波辛劳等几个方面,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像自己一样努力学习,学有所成。 |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 ________________ ②人不堪其忧 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乙]文颜回的学习方法上,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刘禹锡和颜回一个居“陋室”,一个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用原文)?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