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

阅读文言文。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言文。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其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贤于人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仲永之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
B.未尝书具       默而
C.父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
D.忽啼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_________________”,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文采和道理;
  (2)胜过、超过。 
2.C
3.(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5.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举一反三
阅读《爱莲说》,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各组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陶渊明爱菊  无有偶
B、陶后有闻  屡见不
C、精求精 香远
D、因地制 乎众矣
2、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①水陆草木花__________
 ②可远观不可亵玩_________ 
 ③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
 ④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填空。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5、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有仙则___________
 (2)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
 (3)无丝竹之耳_________
 (4)无案牍之劳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陋室铭》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套。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徽:系琴弦的绳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 不能其一处也(《口技》)
B.无案牍之形   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博学善文    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弦徽不     此人一一为言所闻(《桃花源记》)
2.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主要表现刘禹锡的安贫乐道,志趣高洁;乙文主要表现陶渊明的“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B.甲文列举“诸葛庐”、“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其目的在于强调“陋室”不陋。
C.乙文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描写陶渊明,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跃然纸上。
D.甲文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和乙文中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分别写出刘禹锡与陶渊明居所的萧条冷落。
3.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甲文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叙述,你认为乙文中陶渊明的“琴中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结合《爱莲说》一文,完成下题。
1.翻译下面的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爱莲说》,回答下面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 )
 ②亭亭净( )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有闻  芳草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   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外直   指豫南
D.陶后鲜有  此人一为具言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