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

三 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巘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2.对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蔽日(隐瞒)
B.多趣味(确实)
C.绝多生怪柏(山峰)
D.哀转久(消失)
3.下列句子中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陋之有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已而之细柳营
D.策之不以其道
4.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A
3.B
4.B
5.(1)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2)即使骑着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迅速。

举一反三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_______________”描写水势盛大,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 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       蒙乃始
C.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获有所闻
D.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我而为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____________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____________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4.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余 闻 之 也 久。
2、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字的意思。
 ①卒之为众人 卒: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____________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_______________
 ④终无济于天下 济: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