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此皆幼时闲情也。 1.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 2.“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明时间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 4.第二段所记之趣源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点明所写内容属想象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 6.文中“昂首观之”的内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的一个被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与课文首句相呼应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二段中“又”的用法应该是 |
[ ] |
A.表示重复或继续 B.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 C.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D.表示转折,有“可是”的意思 12.第一段与二、三、四段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双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物外之趣 2.细察 3.童稚时 4.夏蚊成雷 5.私拟作 6.前句 7.写出了“我”的专注,侧面烘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 8.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 9.“余年幼”句 10.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11.C 12.总分关系 13.两件事,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 14.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蚊当作野兽。(以上凡主观题,意思对即可) |
举一反三
揠苗助长 |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⑴谓其人曰( ) ⑵今日病矣( ) ⑶予助苗长矣( ) ⑷其子趋而往视之( )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 |
A、闵其苗之不长 B、其子趋而往视之 C、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苗则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几个含有“寡”字的四字成语(写的越多越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从结构上可分为两层,试用“题型:”在文中标出层次;另外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层以__________为主,第二层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 6、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难度:|
查看答案 《论语》十则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10)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 |
A、不亦说乎 B、诲女知之乎 C、思而不学则殆 D、是知也 2、下列句中“而”字的解释与其他三相不一致的一组是: |
[ ] |
A、者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C、任重而道远 D、学而不思则罔 3、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学而时习之(按时) 为人谋而不忠乎?(计谋) B、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 C、不亦说乎(也,也是) 死而后已(已经) D、其恕乎(大概,也许)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啊) 4、翻译句子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 5、按要求用原文天空。 (1)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方法的一个句子: (2)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态度的一个句子: (3)卸出课文中谈做人修养的一个句子: |
童 趣 |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故 时 有 物 外 之 趣 2、用现代汉语译写下面的文言句子。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文中运用了很多成语,请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文选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典型事例来揭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5、学了本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凿壁偷光 |
匡衡勤学而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拥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邻居有烛而不逮 主人怪而问衡 2.翻译下列句子。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表现出匡衡的什么精神? |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2)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4)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5)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6)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7)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8)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9)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10)数至八层,裁如星点。(11)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1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13)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14)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本文选自《 》,作者是清代文学家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高插青冥:__________________ 人烟市肆: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划线词意思不完全相同的项 |
[ ] |
A.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B.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C.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 D.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初生阶段:有孤塔耸起 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称为“鬼市”?你能用科学的方法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解释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