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
题型:山东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 (2)香远益清( )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 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 的世风。 4、短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对待的?请简述理由。 5、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
答案
1、(1)多 (2)更加 2、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洁身自好 趋炎附势、追求富贵 4、言之成理即可。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5、“略” |
举一反三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②于水,遽③契④其舟,曰:“是⑤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⑥乎? 注释:①涉:渡。 ②坠:掉落。 ③遽(jù):立刻 ④契(qiè):通“锲”,刻。 ⑤是:代词,这地方。 ⑥惑:糊涂。 1、出自本文的成语是 。 2、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的词语。 俨然: 属: 阡陌: 垂髫: 要: 绝境: 遂: 惋: 2.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 3.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至少三个) 4.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 5.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括号中。 ( )→( )→( ) 6.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 |
[ ] |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7.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在选文中用“‖”将以上文段划分为三个层次。 2.解释下列词语。 (1)斯: (2)馨: (3)案牍: (4)劳形: 3.下面所列各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 ] |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 5.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6.上面这段文字出自《 》,作者是 。他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 的节操和 的情趣。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给下列字注音。 蕃( ) 濯( ) 亵( ) 鲜( )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晋陶渊明独爱菊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是 |
[ ] |
A.省略句 B.判断句 C.被动句 4.下面句中划线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爱者甚蕃(多) 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植(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5.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 6.《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看法: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 8.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 |
[ ] |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2.第一段说明雕刻者的 、 和 ,引出核舟的 ;第二段说明核舟的 和 。 3.画线的两个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第一个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4.第二段能表现核舟雕刻精致、奇巧的词语有: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