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元无心①梨、苹果、香蕉、土豆等果蔬汁很容易变色。变色后不仅难看,味道也受到影响。怎么办?加点柠檬汁。②果蔬中都含有多少不等的多酚化合物。去皮之

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元无心①梨、苹果、香蕉、土豆等果蔬汁很容易变色。变色后不仅难看,味道也受到影响。怎么办?加点柠檬汁。②果蔬中都含有多少不等的多酚化合物。去皮之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
元无心
①梨、苹果、香蕉、土豆等果蔬汁很容易变色。变色后不仅难看,味道也受到影响。怎么办?加点柠檬汁。
②果蔬中都含有多少不等的多酚化合物。去皮之后,这些化合物就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醌(kūn)化合物。这种醌化合物很容易互相连接,成为“褐色素”,从而使这些食物变色。而柠檬汁中含有大量的“抗坏血酸”,它可以把醌还原为初始的多酚状态;也可以直接被氧化,从而消耗掉多酚周围的氧气,以此来保护多酚免受氧气的攻击。这样,抗坏血酸牺牲了自我,保护了脆弱的多酚,保持了果蔬“新鲜”的颜色。
③在食品工业中,人们根据柠檬汁的作用机理,就可以直接添加抗坏血酸。在超市销售的果汁和蔬菜汁,很多酒添加了抗坏血酸,以保持其外观和风味。
④抗坏血酸的作用不仅于此。人们在熟肉制品中经常会加入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有两种作用:一是与肌红蛋白反应,使之呈现诱人的红色;二是抑制细菌生长,实现防腐功能。加入抗坏血酸,可以促进前一个反应的进行,从而加快“发色”的过程。许多人认为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其实,它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的亚硝胺才是一种致癌物。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在不需要亚硝酸盐的肉类食品中,有时也会加入抗坏血酸。因为肉中油脂氧化会释放出不好的味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哈喇味”。如果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抢先消耗周围的氧气,从而保护油脂不被氧化,有助于保持肉味的“新鲜”。
⑤抗坏血酸本身很容易被氧化,生成脱氧抗坏血酸。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在面食加工中,常常加入抗坏血酸,改善面团性能,增加面团筋道。面粉中含有谷胶蛋白,其中有许多巯(qiú)基——就是带着一个氢原子的硫原子,脱氧抗坏血酸会掠夺其氢原子。当我们揉面时,巯基中的氢原子就会被脱氧抗坏血酸夺走,剩下的硫原子就会两两相连,形成所谓的二硫键。当大量的二硫键形成,面团中的谷胶蛋白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从而增强其筋道。
⑥大多数情况下,食品添加剂都是为了改善风味、口感,增加食品稳定性等等,本身并不具有营养意义。但是抗坏血酸并不属于这个“大多数”。在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时候,它通常被叫做“抗坏血酸”。而它本身也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维生素C不稳定,空气、光照、加热、与金属容器接触,都会使它失去活性或者分解。但是,正是它的这种不稳定,使它具有了良好的“抗氧化性”。在体内,它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加到食品中,它舍己为人先被氧化,从而保护食品中的其它成分。      (选自《食品与生活》 有删改)
小题1:“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种食品添加剂有营养?请结合文意,概括说明。(3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和表达作用。(4分)
(1)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
(2)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
小题3:第③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你对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说明。(4分)
答案

小题1:指抗坏血酸。(1分)抗坏血酸就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1分)它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保护体内细胞免受氧化损伤。(1分)(4分。酌情给分)
小题1:(1)“可能”表不确定性,说明了亚硝酸盐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亚硝胺时,才有致癌的风险。(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2)“败家”运用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抗坏血酸很容易被氧化,从而生成一种物质——脱氢抗坏血酸。(1分)(4分。每句2分。酌情给分)
小题1: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抗坏血酸作为食品添加剂运用广、作用大。
小题1:示例:并不是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有害,有的食品添加剂有营养价值,有的食品添加剂能改善风味、口感,增加食品稳定性,不必谈“剂”色变。只要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无害的。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既是文章题目,也是本文的说明对象,即:抗坏血酸。 “为什么说这种食品添加剂有营养”这个问题的答题范围浊最后一段,即第六段,关键语句是“它本身也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维生素C不稳定,空气、光照、加热、与金属容器接触,都会使它失去活性或者分解。但是,正是它的这种不稳定,使它具有了良好的“抗氧化性”。在体内,它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加到食品中,它舍己为人先被氧化,从而保护食品中的其它成分”,从中再提取切题的答案即:它本身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 ,它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保护体内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点评:从原文中提取信息时,一定要抓住关键的语句和关键词语。并根据设定的分值来判断是几个方面(当然内容的理解还是最主要的,分值是参考条件),并用简洁的切题的语言概括出来。
小题1:试题分析:这两个词语一个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是体现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 “可能”是说明文中的常用词,表估计,推测,表示不确定。而“败家”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抗坏血酸很容易被氧化,从而生成一种物质——脱氢抗坏血酸”说成是“败家”。起到了生动形象的说明的作用。
点评:从原文中提取信息时,一定要抓住关键的语句和关键词语。并根据设定的分值来判断是几个方面(当然内容的理解还是最主要的,分值是参考条件),并用简洁的切题的语言概括出来。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三段承接上文,介绍了"在食品工业中,人们根据柠檬汁的作用机理,就可以直接添加抗坏血酸",并以“在超市销售的果汁和蔬菜汁”为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抗坏血酸作为食品添加剂作用大,用途广,可以直接添加的特点。
点评:回答中间段落的作用时,一般也要从两方面回答。即内容和作用。内容上要简单概括,结构上一般承上启下。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本文在结构上的作用就不明显。
小题1:试题分析:本文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即并不是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有害,有的食品添加剂有营养价值的,如本文所介绍的“抗坏血酸”。根据文章的介绍,我们还可以知道,食品添加剂还能起到改善风味、口感,增加食品稳定性的作用。另外整体感知课文后,我们对食品添加剂也有了新的认识,不会再谈“剂”色变。
点评:说明文就是为了介绍和普及知识,所以在理解文章时,我们要结合文章的说明内容,理解文章给我们传递的信息。在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时,抓住关键的语句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说明文中语段的中心句,我们一定要注意发现并利用。
举一反三
人类水资源现状(14分)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小题1:根据语境第③段中划线词“脆弱”的意思是什么?(2分)
小题2: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从第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小题4:第③段中“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5: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动物眼中的色彩》,完成小题。(12分)
动物眼中的色彩
(1)在正常人的眼中,能看到红的花,绿的树,蓝的天,白的云……人眼中的世界是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那么,大自然中其他动物眼中的色彩是什么样的呢?科学家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研究证实,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色盲。如我们常见的马、牛、羊、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观看斗牛表演时,斗牛士用红色的斗篷向公牛挑战,人们会以为是红色激怒了它,而实际上是因为斗篷在公牛面前不断地摇晃,使它受到烦扰而发怒,如果换上别的颜色的斗篷,公牛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狗也不能分辨颜色,它看景物就像一张黑白照片。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我们人类的“近亲”猿猴也是色盲,天天过着平淡无奇的灰色生活。田鼠、家鼠、黄鼠、花鼠、松鼠、草原犬等也不能分辨颜色。
(3)值得一提的是斑马,虽然它也是地地道道的色盲,但它却能利用色彩来保护自己。斑马和其他动物混在一起吃草,黑白条纹可以引起注意,因此在出现危险时,只要领头马一动,所有斑马会迅速逃走。当斑马奔跑时,黑白两色条纹的晃动使得捕食动物难以快速测定距离,斑马便可以借机安全逃脱。
(4)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色盲,鹿对灰色的识别力最强。长颈鹿能分辨黄色、绿色和橘黄色。
(5)鸟类的情况便好多了。除了某些过惯了夜生活的鸟类,如猫头鹰等,因为视网膜中没有锥状细胞,无法认色以外,许多飞禽都有色的感觉。鸟在高空飞行,颜色会帮助它们判断距离和形状,这样它们就能够抓住在高空中飞行的虫子,在树枝上轻轻降落。鸟类的辨色能力也有利于它们寻找配偶。雄鸟常用艳丽的羽毛吸引异性,试想,如果它们感受不到颜色,那雄鸟还有什么魅力呢?
(6)多数水生动物都其有辨色能力。鲈鱼能感知颜色,生物学家用染成红色的幼虫喂它们,待其习惯后,改用红色羊毛喂它们,鲈鱼竟然照吃不误。龙虾、小虾以及爬行动物里的甲鱼、乌龟和蜥蜴等,也都有色的感觉。
(7)昆虫虽然属低等动物,但是它们的辨色能力比哺乳动物高明。
(8)据悉,蜻蜒对色的视觉感最佳,其次是蝴蝶和飞蛾。苍蝇和蚊子也能看见颜色。家蝇最讨厌蓝色,因而不愿接近蓝色的门窗、帐幔。蚊子能够辨别黄、蓝和黑色,并且偏爱黑色。勤劳的小蜜蜂生活在万紫千红的花丛中,却是红色盲,红色和黑色在蜜蜂眼里没有什么区别。蜜蜂能分辨青、黄、蓝三种颜色,但橙、黄、绿在它们看来是一样的,它们也搞不清蓝与紫有何不同。可是,蜜蜂能看见人所看不见的紫外线,并能把紫外线和各种深浅不同的白色和灰色准确地区别开来。
小题1:从全文看,文中介绍的几种动物对色的感受能力有何不同?请完成下表。(3分)

小题2: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写到人眼中多姿多彩的世界?(2分)
我的理解:                                                                
小题3:从文中看,某些过惯夜生活的鸟类为什么不能辨别色彩?(2分)
我的理解:                                                                
小题4: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2分)
“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我的品析:                                                                
小题5: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写出你的探究结果。(3分)
材料一:鹰眼的敏锐,由其特殊的结构得以保证。鹰眼有两个中央凹:正中央凹和侧中央凹,它们分别集中在眼睛的不同区域。前者能敏锐地发现前侧视野里的物体;后者则接收鹰头前面的物体像。在鹰头的前方有最敏锐的双眼视觉区,是由两个侧中央凹的视野交盖而成,这样,鹰眼的视野便近似于球形,所以鹰能看到非常宽广的地域。
材料二:蛙的眼睛有这样一种奇特的功能:凡是静止的东西它什么也看不见,但若只要有东西稍微一动,它立马就能敏锐地感觉到。正是靠了这一奇特的本领,小小的青蛙能以静制动。人们利用蛙眼的功能开发研制出一种称作“电子蛙眼”的雷达,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及民用、军事等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科学发展水平。
材料三:安徽五河县的领导也有着这样一双蛙眼:好好的第一中学却硬安插进一个不懂教学业务的外行领导,学校教学质量因而迅速滑坡,管理混乱,且有人多次反映情况他看不见,但却对教师的“短信上访诗”却如临大敌,伸出国家机器这根“舌头”,把他“吞”进狱中。还要在电视上示威似的宣告“成功破获一起诽谤案”,发出“犯罪嫌疑人已经落网”的“蛙声”。
我的探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闲话白菜(9分)   
白菜是南北方一种极其普通的蔬菜。别看它普通,闲暇时,弄一桌“白菜宴”,既解馋又养生。
白菜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考证,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种类北方有胶州白、北京青白、天津绿、东北大矮白菜、山西大毛边等;南方有乌金白、蚕白菜、鸡冠白、雪里青等。
白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菜中之王”美称。用于炖、炒、熘、拌以及做馅、配菜都可以,故俗语云:“肉中就数猪肉美,菜里唯有白菜鲜。”
白菜除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之外,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古代医书《名医别录》里记载:“白菜能通利胃肠,除胸中烦,解酒毒”。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说:“白菜汁,甘温无毒,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并说“冬汁尤佳”。
白菜食法颇多,从烹调方法上看,无论是炒、熘、烧、煎、烩、扒、涮、凉拌、腌制,都可做成美味佳肴,如果同鲜菇、冬菇、火腿、虾米、肉、栗子等一起烧,还可以做出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用新鲜猪肉末制成丸子,再加大白菜红烧,这是河南地区有名的“大白菜烧丸子”。把干辣椒节过油炸,然后用醋与白菜块同炒,这是有名的“醋溜白菜”。东北有道名菜就叫“栗子烧白菜”,这道菜的特点是汁鲜味美,酥烂适口,红白黄三色相间,色、香、味兼备。此外,还有“奶汁靠白菜”、“如意白菜卷”等等一系列菜肴。
总之,白菜食用方法很多,仅入书的就有数百种,在东北,吃得最普遍的还是炖白菜汤和炖酸菜。东北人喜欢把白菜渍成酸菜,酸菜炖火锅、炖大骨头成为了东北人引以为豪的家常菜。酸菜炖大骨头端上桌后,香气缭绕,热气腾腾,骨头肉颤巍巍,丝丝缕缕,泾渭分明;酸菜晶莹剔透,油花闪烁,让人举箸之际,耳边油然想起东北腔席卷四方的断喝:“翠花,上酸菜!”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白菜的三种特征。(3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小题3: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3分)
“据考证,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句中的“据考证”能否删掉,为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5分)
①地球有各式各样的衣裳,五颜六色,绚烂多彩,而且会随岁月的更替而改变。  
②蓝色的衣裳是海洋湖泊,冬天暖和,夏天凉爽。这是因为水所能吸收容纳的热量特别多,使1立方厘米的水升高1所需的热,足以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或是5立方厘米的花岗岩也升高1。当阳光强烈时,水把大量的热吸去,起到了降低气温的作用;当天气转冷后,水又把热陆续放出来,使气温不致降得太低。  
③地球上约有71%的面积遮盖着蓝色的衣裳,而在大陆上又有大约1/5的土地穿着黄色的衣裳。这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区,它使那里的气温热时特别热,冷时特别冷。不是雪中送炭而是火上浇油,起着与海洋相反的作用。在沙漠中,昼夜温差常常达到好几十摄氏度。  
④黄色衣裳之所以产生这种效果,一方面由于它本身吸收容纳热量的能力比水要差许多,同时也因为它不能像海洋那样经常把大量水蒸气输送到空中,使那里的空气保持比较潮湿的状态。  
                                  。它拦截阻挡着太阳射来的热,同时也阻挡地面的热向宇宙中散失,假使没有大气,被太阳照着的地方就太热,而晒不到的地方又太冷了。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其含量越多,吸热能力就越强,所以海洋上潮湿的空气比沙漠上干燥的空气更能吸热保暖,调节温度。
⑥在高山上,空气稀薄,水蒸气的含量也少,热量来的虽多,去得也快,到了一定程度,支出更超过了收入。那里常常终年被积雪所掩盖。  
⑦两极也是终年穿着白色衣裳的地区,那里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阳光是斜射的,阳光在大气中旅行的路线长,沿途被拦截阻挡掉的热就多,所以到达地面的热量少,因此两极的气候严寒。地面得到的热量已经少了,白色的衣裳更将这些热大量反射掉。刚落下的白净的雪能把射到地面的90%左右的热反射回去,这就使温度更低了。  
⑧包括两极和高山地区在内,地球上约有1/10的陆地终年穿着白色的衣裳。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穿上白衣裳的地区就更多了。这些白色的衣裳对地球上的气候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气象学家吕炯等已发现,北方海洋的结冰量和我国长江流域旱涝现象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至于那种面积广大的终年积雪的地区,更是冷空气的制造厂,广泛地影响着天气的变化。  
⑨能够使地球上冷暖干湿更加适合人类需要的,是绿色的衣裳。植物掩盖着地面,掩盖得最密的是森林,它对改善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和我国辽阔的领土面积比较起来,森林面积显得太少了。  
⑩地球的衣裳和气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我们必须要使它穿得合适。这是有可能做到的,目前也正在做。修水库、扩大水田是为了使陆地上有更多的地区穿上蓝色的衣裳;黑化冰川,使白色衣裳变黑的工作也已开始了。还有更多的为大地剪裁衣裳、描龙绣凤的工作要我们进行。我们一定能使地球上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更好。
小题1:阅读全文,请拟一个能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2分)
                                                                                            
小题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选择一种,说说它的表达作用。(4分)
说明方法:                             
表达作用:                                                                
小题3:请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特点,在文章第⑤段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句子。(2分)
                                                                                                
小题4: 文章第⑦段“阳光在大气中旅行的路线长”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旅行”而不用“经过”?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小题5: 文章第⑩段写道“还有更多的为大地剪裁衣裳、描龙绣凤的工作要进行,我们一定能使地球上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更好”,请你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仿照本段画曲线的句子,写下你可以为地球“裁剪衣裳,描龙绣凤”的行动。(写出两点即可)(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题目。(20分)
囧、槑、燚
晋由
⑴网络,已成了语言的兴奋区。正是应了一句话: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网上语言常常灵光闪烁,生气淋漓,不时有惊人之笔——
⑵比如“囧”字,搁在两年以前,有几人能识得这个汉字?殊不知它倒是古已有之,属汉字中的元老辈。这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外面是窗框,里面是窗棂。它的本义是窗户透明,后来引申指明亮,读音为jiǒng。也许因为显得比较另类的缘故,这个字并没有得到广泛运用,最终成了一个死字。在现代汉语作品中,几乎没有留下“囧”字的任何踪迹。
⑶令人惊讶的是,网民们就像考古工作者一样,从茫茫字海中,挖掘出了“囧”字。他们左看右看,发觉“囧”字颇似人的头像:四方脸,大嘴巴,中间一对眉毛,由上往下耷拉着,一副苦恼相。经过这样一番“看图识字”,“囧”字的新义油然而生:尴尬、郁闷、苦恼、伤心……一言以蔽之,囧者,窘也。北京奥运会上,美国射击运动员马修埃蒙斯一路领先,最后一枪竟打出个不可思议的4.4环,到手的金牌不翼而飞,记者称他为“最囧的人”。如今,这个“囧”字从网络走向平面媒体,据说已成了汉字中最“牛”的字,正风光着哩。
⑷如果说“囧”字是起死回生的话,那么“槑”字则是变废为宝。一般人见到“槑”字,难免会愣上一愣,其实它就是“梅花”的“梅”,是一个异体字,读音、意义和“梅”完全一样。清人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另一种写法就是《病槑馆记》孔乙己懂得“回”字有四种写法,可是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徒增学习的负担和阅读的障碍而已。 1995年12月22日,文字改革部门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其中就包括“梅”字的两个异体字——“楳”和“槑”。可见,“槑”是文件明确规定的“停止使用”的废字。
⑸可网民们并没有对废字不屑一顾。他们寻寻觅觅,寻寻觅觅,终于邂逅这个“槑”字,并且发现了它的妙处:由两个“呆”字组成。“呆”就是傻呀,一个“呆”字已经够受,“槑”竟有两个“呆”字,呆上加呆,呆的平方,这不是傻到家了吗?自从发现了这个秘密,“槑”字顿时身价百倍,东山再起。朋友打趣,可以用“槑”,“你别犯槑了”成了一句口头语;评价事物,可以用“槑”,“最槑的提问”“最槑的方案”之类随处可见。“槑”和“囧”一样交了好运,“一跤跌到青云里”。
⑹最近又有一个“燚”字,在网民中开始流传,大有风行之势。这显然又是一个冷字,但网民们自有办法化冷为热。在汉字中,一个“火”字,指物体燃烧时发出的光焰;两个火字的“炎”,指天气酷热,《水浒》中便有“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句子;三个火字的“焱”,读音为yàn,指炫目的火光,常用于人名;四个火字的“燚”,读音为yì,指热焰升腾的样子。火势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从中又引申人气高涨,事业兴隆的意思。从“火”到“炎”,从“炎”到“焱”,从“焱”到“燚”,火头越来越高,火势越来越旺,于是,网民便用“燚”来形容繁荣兴盛的景象。
⑺网民们勤于捕捉,善于联想,敢于出新,在主观上也许是玩文字游戏,客观上却激活了汉字的潜能,让古老的汉字焕发出了时尚色彩。关注汉语发展的人,理应关注网络语言生活。
小题1: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分)
小题2:选文第⑵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也许”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表。(6分)
哪些字成为网民们捕捉的对象
网民们常用的激活汉字的方法
死字
B
A
变废为宝
冷字
C
小题4:选文第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5: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现代汉语作品中,几乎没有留下“囧”字的任何踪迹。
B.“槑”字从网络走向平面媒体,据说已成为汉字中最“牛”的字。
C.网民们开始对废字不屑一顾,他们放弃寻觅。
D.作者认为网民们的语言联想是一种倒退,不利于汉语发展。
小题6:如果让你创新,你想创造一个什么网络词语?其新意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