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题目:         古夫①发明了人造卫星的是人类,可首先进入太空的却是动物。动物在人类宇航史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②1957年I 1月3日,

现代文阅读  题目:         古夫①发明了人造卫星的是人类,可首先进入太空的却是动物。动物在人类宇航史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②1957年I 1月3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现代文阅读  
题目:         
古夫
①发明了人造卫星的是人类,可首先进入太空的却是动物。动物在人类宇航史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②1957年I 1月3日,苏联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卫星“旅行者”2号。这颗卫星上的一项重要科学实验,就是在卫星的舱里栽上一只重5公斤的小狗莱伊卡。当时,在它身上缚了各种监测生理指标的探头,以供地面科学家研究。在这颗卫星舱内,科学家们专门为小狗设计了一套生命保障系统,使内部的环境基本上和地面一样,另外还装了一定数量的食物。起初,莱伊卡在卫星舱里生活得还可以,可是由于卫星无法返回地面,它在卫星内仅生活了6天便死了。
③在人类完成第一次载人宇宙飞行之后,人类又交给动物一项任务:获取看不见的“敌人”——失重的有关资料。于是,数百只老鼠为人类科学献出了生命:它们在返回地球后随即被***死。科学家们通过解剖,从中获得了许多新发现。研究表明,微重力对生物体的作用大多是不利的:骨骼和肌肉出现萎缩;骨组织生产速度放慢;骨骼坚韧程度下降;机体免疫力也有所下降等。然而,科学家们的担忧很快被惊喜所代替,他们在解剖了一只回到地球25天才被***死的白鼠后发现,白鼠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完全恢复了健康,宇宙飞行对白鼠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全部消失。这说明白鼠完全经受住了失重和辐射对其产生的双重影响。
④此后,随着宇宙飞行器的不断发展,许多科学家继续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太空生物的研究,被送上天的不仅有狗、猫、猴、鼠等哺乳动物,还有蜜蜂、家蝇等昆虫。1967年9月7日,美国发射了“生物卫星”2号进行科学实验,其中有一只猴子,预期进行30天飞行,但它到第9天就死了。1982年3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试飞,带去的12只蜜蜂在飞行中死了l 1只,在着陆时仅剩的1只也经不起考验死了。在太空飞行中,许多动物即使大难不死,也在生理上发生了各种变化,如:兔子和猫在太空由于受到宇宙射线的伤害,眼睛会患白内障病;幼虫和蛹在太空中发育正常,但寿命不长。
⑤当然,随着宇航生命保障系统的不断改进,许多动物在失重的环境中也渐渐适应了太空的生活。1984年6月13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做太空飞行时,将3000多只蜜蜂装在玻璃箱内做试验,以研究它们对太空环境适应的能力。起初,这些蜜蜂在太空很不适应,有的原地拍打着翅膀,有的在玻璃箱内到处飞动。后来开始筑蜂巢。一只蜂皇在太空下了35个蜂卵。在这7天时间里,只有100多只蜜蜂死去,仅点总数的3.3%。
⑥科学家对猕猴所做的试验更能说明问题。他们先花了两年时间对猕猴进行了条件反射训练,然后让它们在飞行过程中为人类进行工作。当信号盘上出现某种信号时,猕猴便按动操作杆,它得到的奖赏是一些果汁;当猕猴左顾右盼地寻找信号时,它的身体在椅子上移动,触动了各类踏板和按钮,科学家据此获得了有关猕猴平衡状态的信号。如今,科学家们正在借助于猕猴来研究太空中困扰宇航员的那些不适感,诸如晕船、面部浮肿、头重脚轻、转头时无法集中目光等问题。(《初中生阅读生世界》2005年10期)小题1:、给文中划线字注音(2分)
(1) 乳(        )       (2) 船(      )
小题2:第④段“许多科学家继续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太空生物的研究”一句中“不遗余力”的意思是         
小题3: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谈动物在太空探索中的作用的? (3分)
小题4:本文缺少一个题目。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本文拟一个题目。(2分)
小题5:请你慨括本文主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2分)
小题6:请阅读下面二则材料,并结合本文的阅读,谈谈你对动物在太空探索中的作用问题的看法。(4分)
材料一:第一个上天的动物是一只名叫艾伯特的猴子。1948年,这只猴子搭乘U一2火箭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怀特桑兹火箭场起飞,由于机械故障,艾伯特一去不迫。
材料二:后来又有两条叫别尔卡和斯特卡的狗,被前苏联人送上天穹,并安全返回了地面,从而证明科学们设计的太空飞船生命保障系统是可靠的。’如果没有这些动物 宇航员的安全返航,也就不会有加加林上天的壮举。
答案

小题1:(1)bǔ (2)yún (2分)
小题1:不留下剩余的力量形容全部拿出力量。(1分)
小题1:从监测生理指标,获取失重资料、太空生理变化、太空生活适应能力、条件反射训练等方面来谈。(3分)
小题1:为太空探索献身的动物(“动物太空探险家”……)(2分)
小题1:动物在太空探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分)
小题1:略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可得满分。(4分)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人造太阳
何 平
①前不久,一条新闻引起全世界关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人造太阳”调试成功,年内即可试发电。
②“人造太阳”?难道真要在地球上造一个太阳?当然不是!“人造太阳”是指科学家利用太阳核反应原理,为人类制造一种能提供能源的机器——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科学家称它为“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
③太阳的光和热,来源于氢的两个同胞兄弟——氘和氚(物理学叫氢的同位素)在聚变成一个氦原子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人造太阳”就是模仿这一过程。
④氢弹是人们最早制造出的“人造太阳”。但氢弹的聚变过程是不可控的,它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毁灭一切。而“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却能够稳定控制核聚变,使聚变产生的能量缓缓输出,转化为人们可持续使用的电能。
⑤核聚变反应,首要条件是高温高压。太阳中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强达到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太阳的聚变反应非常容易。但在地球上可不容易,因为用任何一种材料制作的容器都无法耐受这样的高温高压。
⑥怎么办?科学家们想到了用磁场做容器。从氢弹爆炸至今,科学界用了60年的努力,目前已成功地在磁场容器中将温度提高到4亿至5亿摄氏度,然后投入氘氚产生聚变反应。但由于很难把这种高温长时间维持下去,所以全世界30多个国家上百个实验装置的聚变放电时间都很短!少则几秒,长的也不过数百秒。我国从1965年研究“人造太阳”开始,如今已能使放电时间持续千秒以上。
⑦所以,科学家说,建设核聚变电站投入民用,至少要再等上50年时间。但等待是值得的!现在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至多可用200年时间,其中石油不足50年。即使目前核裂变电站使用的铀燃料,全世界也只能再开采60年。用这些材料做能源还有个致命弱点——环境污染!
⑧相反,氘和氚却是清洁能源,如空气中平时就有氘和氚。所以不用担心聚变反应会产生废气、废渣和放射性污染等问题。有人担心电站爆炸,但科学家说,聚变在磁场中进行,维持温度已很不易,只要稍微马虎,温度就会降下来,聚变就停止了,因此爆炸的可能性是零。
⑨氘和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世界海洋中大概蕴藏了40万亿吨氘。如果全部用于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这比太阳的寿命还要长了。
小题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3分)
小题2:选文第③段的目的在于说明什么?(2分)
小题3:第⑥自然段与第⑦自然段能不能互换?为什么?(3分)
小题4:氘和氚是清洁的能源,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在自然界中,你认为还能开发哪些目前还未利用的清洁的能源?简要说说能开发的理由。(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带你认识手机彩码
①二维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有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以二维码标准为核心,将手机作为载体,而展开的手机二维码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大型超市、地铁、商场、机场、公交车等公共场所随处都可见二维码的身影。
②识读应用是二维码的重要应用之一,主要用于平面介质上。消费者可以利用手机内的读码软件,轻轻对准平面杂志或是海报上的二维码一拍,就可以将二维码图形立即转化为文字,或是连接到相关网址,更方便地实现手机上网或内容下载。
③然而,随着二维码所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它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二维码信息需要通过手机摄像头来读取,只有支持近摄技术的终端才能满足用户的主动识别需求,但目前大部分终端都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受技术、终端、信息容量等瓶颈限制,二维码现在主要用于被动识别,其在主动识别方面鲜有作为。于是,手机彩码应运而生,走向前台应用。
④手机彩码是建立在二维码基础之上,加上黑、蓝、绿、红4色矩阵构成的彩色三维图像矩阵码。有别于二维码依据黑白像素的大小来表达信息,彩码以四种相关性最大的单一颜色红、绿、蓝、黑作为信息载体。相比二维码技术,彩码采用模糊识别技术,具有较高的容错能力,对图形和色彩设计的容忍范围更大,因此彩码整体形态可以表现得十分丰富。彩码的最大优势是采用了新的信息携带方式和新的识读手段,使得彩码的识别更加高效、便捷、可靠,而且价格也更加低廉。
⑤作为解决二维码技术和应用瓶颈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条码技术,手机彩码是通过颜色和形状承载信息量,所包含的信息量是二维码的几十倍,其应用比二维码也更加广泛。一般的商品以及报纸、杂志上的广告都可以附有相应的手机彩码,用户拍摄彩码图案主动识别彩码所包含的信息,即可自动链接到相应的WAP网站上,直接浏览商品、下载折扣券、用手机支付购票等,也可随时随地体验铃声、游戏、视频等主流媒体信息。在日韩等国,手机彩码的使用已经普及到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户外屏幕、广告牌、杂志、商品、电影海报、广告宣传品上随处可见各式设计新颖的手机彩码,它比以往的识别方式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和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⑥在我国,彩码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天津有一定的发展。天津联通创办了彩码生活网,并推出“e票通”业务。“e票通”业务采用彩码识别技术,以手机为载体,通过彩信将彩码发至用户的手机上,是一种集电子打折卡和优惠券合二为一的手机电子凭证。客户凭手机彩码到“e票通”特约商户申请,即可享受各种购票、购物等优惠消费。
⑦虽然手机彩码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受到缺乏统一的手机彩码标准和规范以及商家和用户的认知度较低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手机彩码在我国的发展还将经历一定时期的培育和磨合,才能形成大规模的应用。
⑧手机二维码的出现,实现了二维码应用从固定到移动的飞跃,建立起了人与物之间的普遍连接,因而成为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移动通讯行业的迅猛发展及3G时代的到来,手机彩码技术必定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认知,并融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
(《百科知识》2011年11月)
小题1:二维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限制是什么?请从三方面具体说明。(3分)
小题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3分)
小题3: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二维码现在主要用于被动识别,其在主动识别方面鲜有作为。
小题4:根据全文内容,写出下面说法的依据。(3分)
手机彩码技术必定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认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2分)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为低碳生活,后者为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小题1: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3分)
小题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第④段“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一句中划线字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小题4:除了文中所述的低碳生活方式,你还能再支三个“低碳生活”的高招吗?(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8分)
农民种地用上“卫星技术”
①平常,当我们提到“卫星技术”时,总以为它是高科技领域的专利,往往为科学家们搞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而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着实使我们大开了眼界。
②那是在北京举办的一个新农村建设科技成果推介会上,当“北京郊区农业资源信息平台”和“3S技术在农业资源与农田环境检测上的应用”两项成果一露面,便引来现场所有与会人员的阵阵赞叹:种地的学问太大了,农民兄弟们再也不能只凭感觉和经验埋头苦干了。
③农业资源信息平台是北京市历史上第一个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决策咨询系统,全部数据均借助卫星遥感等技术获取。这个平台通过搜索气候、地质、水土等信息,对300多个物种的生长特点与北京郊区的自然环境做出定性、定位分析,勾画出一幅精细的作物适种“电子图”。在“电子图”上,北京郊区任何一块900平方米土地最适宜栽种的作物都能清晰地显示出来,并可查询哪些土地适合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在它的帮助下,农民们甚至可以为外来农业作物在北京寻找适宜生长的栖身之地。到目前为止,这项新成果已在北京市3个远郊区县的17万亩土地上推广,获利3800万元。
④“3S”是卫星遥感、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技术的简称,它通过嫁接计算机的网络技术,成为农业生产的“好管家”。它不仅可以根据农业资源的动态变化信息,判断核桃、西洋参、磨盘柿等特色、稀缺农产品的空间分布,而且还能依靠基础地理信息和遥感信息指导农民如何科学浇水施肥,预测作物长势、产量,并对大面积发生病虫害灾发出预警及损失评估报告。譬如:3年前,在“好管家”帮助下,距北京市区近百公里的门头沟清水镇,农民们在15000亩玉米地上破天荒改种薄皮核桃和杏仁,如今获得了平均每亩比种玉米高出10多倍经济效益。
⑤通过分析环境监测数据,“3S”能对土地受污染程度做出判断,指点农民们在极少污染的地块种植直接食用的蔬菜瓜果,在轻度污染但未超标的地块种植粮油牧草,在污染超标但植物尚可生长的地块种植花卉林木,可说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设计师”。
⑥我们坚信,有党中央“三农”好政策作保证,有科研院所提供的高新技术作支撑,再加上农民兄弟们的苦干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景必将一片灿烂辉煌。
小题1:提取关键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农业资源信息平台”帮助农民生产的流程。(3分)
小题2:请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3分)
并对大面积发生病虫害灾发出预警及损失评估报告。
小题3:画线句子“到目前为止,这项新成果已在北京市3个远郊区县的17万亩土地上推广,获利3800万元”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小题4:有人认为第④段画线句举的这个例子不恰当,谈谈你的看法。(4分)
小题5: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党和国家提倡并鼓励当代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或当“村官”,服务农民;或创业,带领他们科学致富。请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7分)
一天24小时的常识,可能在未来被改变。日前,天文学家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发生了变化,未来一天可能变成25小时。
(一)地球自转变慢了
  在大约5.3亿年前,地球自转的速度超过今天,但其绕太阳旋转的速度却一直很稳定。在那一时期,地球上的小时数同现在一样,但是天数比现在多出几十天。达到420天。对此,英国达勒姆大学天文学家理查德?斯蒂芬森称,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地球自转速度一直在减慢。他作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是他对过去2700年数百次日食及月食资料的分析。
  5.3亿年前,地球每天有2l小时,而到了1亿年前的恐龙时代,每天则变成了23小时。通过研究珊瑚泥灰质沉积物,珊瑚似乎起到"日历表"的作用。科学家借此计算出两个春天之间的时间跨度。
  5亿年前至3亿年前,地球自转速度迅速减慢。2亿年前至今,每隔5年,地球自转减1秒钟,直到变成了现在的1天24小时。假如再过120年,每天便会长1分钟。这样算下去,在遥远的将来,地球1天的时间变为25小时就有可能了。
(二)科学家说法不一
  科学家们对地球自转速度变缓的原因,各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由于涨潮产生的摩擦力,因为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与大陆分布有关。5亿年前至3亿年前,那时的大陆是沿赤道的方向排列,使涨潮产生的摩擦力较大,因而地球自转减慢得较迅速;2亿年前以后,大陆按照南北方向排列,涨潮产生的摩擦力相对减小,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就自然变缓了。
  也有人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原因可能是月球。据德国报纸《南德意志报》报道,月球引力造成海洋和地球深处产生永久波,使得地球似乎成了"摇动器"。地球好比一个不断转动的花样滑冰运动员,若要将旋转的速度降下来,这名运动员则必须将双臂伸展开来。这同样是地球一天在遥远的将来变成25小时的原因。
(三)人类寿命受到影响
  如果几亿年后的地球还适合人类居住,一天25小时的日子将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对于爱睡懒觉的人来说的确是个好消息。还有那些现在整天忙碌的人,也可以从多出的一小时里,安排更多的工作或休闲、娱乐。
  但同时,多出1小时也有弊病。因为一天25小时,将意味着身体每天要比原来多耗掉1小时的生命。这对人类的寿命会不会有影响还有待科学的研究。
小题1:请从语言上对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作用进行分析。(2分)
也有人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原因可能是月球。
小题2:选文划线句子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3:选文第三部分的内容能否与第二部分的内容调换?为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