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7分)一天24小时的常识,可能在未来被改变。日前,天文学家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发生了变化,未来一天可能变成25小时。(一)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7分) 一天24小时的常识,可能在未来被改变。日前,天文学家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发生了变化,未来一天可能变成25小时。 (一)地球自转变慢了 在大约5.3亿年前,地球自转的速度超过今天,但其绕太阳旋转的速度却一直很稳定。在那一时期,地球上的小时数同现在一样,但是天数比现在多出几十天。达到420天。对此,英国达勒姆大学天文学家理查德?斯蒂芬森称,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地球自转速度一直在减慢。他作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是他对过去2700年数百次日食及月食资料的分析。 5.3亿年前,地球每天有2l小时,而到了1亿年前的恐龙时代,每天则变成了23小时。通过研究珊瑚泥灰质沉积物,珊瑚似乎起到"日历表"的作用。科学家借此计算出两个春天之间的时间跨度。 5亿年前至3亿年前,地球自转速度迅速减慢。2亿年前至今,每隔5年,地球自转减1秒钟,直到变成了现在的1天24小时。假如再过120年,每天便会长1分钟。这样算下去,在遥远的将来,地球1天的时间变为25小时就有可能了。 (二)科学家说法不一 科学家们对地球自转速度变缓的原因,各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由于涨潮产生的摩擦力,因为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与大陆分布有关。5亿年前至3亿年前,那时的大陆是沿赤道的方向排列,使涨潮产生的摩擦力较大,因而地球自转减慢得较迅速;2亿年前以后,大陆按照南北方向排列,涨潮产生的摩擦力相对减小,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就自然变缓了。 也有人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原因可能是月球。据德国报纸《南德意志报》报道,月球引力造成海洋和地球深处产生永久波,使得地球似乎成了"摇动器"。地球好比一个不断转动的花样滑冰运动员,若要将旋转的速度降下来,这名运动员则必须将双臂伸展开来。这同样是地球一天在遥远的将来变成25小时的原因。 (三)人类寿命受到影响 如果几亿年后的地球还适合人类居住,一天25小时的日子将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对于爱睡懒觉的人来说的确是个好消息。还有那些现在整天忙碌的人,也可以从多出的一小时里,安排更多的工作或休闲、娱乐。 但同时,多出1小时也有弊病。因为一天25小时,将意味着身体每天要比原来多耗掉1小时的生命。这对人类的寿命会不会有影响还有待科学的研究。 小题1:请从语言上对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作用进行分析。(2分) 也有人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原因可能是月球。 小题2:选文划线句子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3:选文第三部分的内容能否与第二部分的内容调换?为什么?(3分) |
答案
小题1:"可能"表估计、推测,说明月球是造成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原因的几率大,这体现说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小题1:选文划线句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将地球自转速度变慢的原因表现出来。 小题1:不能调换(1分),因为文章按照人们由"现象"到"原因"再到"影响"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安排,调换后就不符合认知规律了。(2分)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5分) ①微博出现于2006年,自进入大众视野以来,迅速传播。从唐骏和方舟子的学历门之争,到河北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网上直播,微博在几次事件中均表现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已成为一个分享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平台。 ②微博的最初用途是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能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这还是微博的主要用途。由于微博的使用,人们开始能够创造并传播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消费信息一——消费他人传播和“控制”的信息。如此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进一步地拓展。 ③微博的另一种用途是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与会者可以把会议内容贴到接收信息来源更新的公共订阅网站,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听到”发言人正在讲什么内容了。这样做还可以使那些与会人员看到其他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并且经常会在此后某个时刻引发对该话题的进一步讨论。这样一来,这个订阅网站就变成了思想和观点的档案库,对与会者来说,它是未来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把微博作为传播会议内容的一种非正式渠道也是一种良好的市场营销演练,因为目标事件会得到相当大的曝光率。 ④此外,微博还能够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微博用户贴出关于危机情境的实时新闻不断更新,几秒钟内全世界的读者都能看到这条新闻,这种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众多的从政人士和政府机构现在都在用微博发布公告。 ⑤微博这种社交网络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招呼语已然变成了:朋友,今天你“微博”了吗? (选自《读者》2011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为本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3分) ( ) A 微博 B 微博用途 C 今天你“微博”了吗 D 获取信息的渠道 理由: 小题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微博的用途?(3分) 小题3:第①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第②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小题5:微博,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特别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玩微博成为一种时尚,玩微博成为一种习惯,玩微博成为一种生活,任何东西都有利弊之分,文中涉及的多是微博的好处,微博对青少年来说有什么负面影响吗?请结合实际谈一谈。(3分)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小题。(10分) ①家里冰箱不制冷了,甚至奶牛放屁,都可能影响气候变化。这是夸大其辞、危言耸听吗? ②现在,“全球变暖是不争的科学事实”,2007年2月2日,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指出:近10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报告认为,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气体的增加是近50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③许多科学家都致力寻找全球变暖的因素,美国犹他州大学的肯·奥尔森研究表明:甲烷最初从牛的瘤胃分泌出来进入循环系统,一部分通过打嗝排出体外成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其加温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0倍。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甲烷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占全球甲烷排放量的1/3。联合国FAO报告称:牛排放的废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 ④中国生态学家、中科院院士张新时解释说,牛、羊等反刍动物在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主要是甲烷,通过打嗝、放屁的方式排放到空气中,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此外,牛的排泄物也能产生出100多种污染气体。而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废气,甚至超过了汽车、飞机等人类其他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 ⑤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发表报告称,饲养业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很大的影响。报告指出,一头牛每年要排出9千克可形成烟雾的污染物,其污染程度甚至超过一辆小型汽车。 ⑥针对牛放屁对环境的污染,西方国家已开始采取限制牛放屁的措施。英国科学家已为牛设计出环保餐单,以减少牛群打嗝放屁时排放的甲烷含量;美国加州官员也宣布,为了减少空气污染,政府将制定法规,要求养牛业者引进新技术保证牛打嗝和放屁不污染环境;而新西兰则决定向农民征收牛、羊的“放屁税”,以控制对大气的污染。 小题1: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小题2:第④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牛、羊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的?(4分) 小题3:第⑥段中西方国家的做法你赞同吗?你觉得我们中国需要类似这样的措施吗?说出自己的理由。(4分) |
碳捕捉和封存技术 ①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道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佳方案。因此,如何减排二氧化碳的新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其中碳捕捉和封存技术开始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②为了避免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可以首先将大型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等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进行碳捕捉。琼·吉宾斯博士说:“碳捕捉首先是通过金属片‘清洗’发电厂排放出的尾气,把二氧化碳‘捕捉’下来;接着是让二氧化碳气体通过一个加热塔的蒸汽加热,得到更纯的二氧化碳;最后是将气体通过压缩塔,得到方便运输的压缩二氧化碳。通常,捕捉一吨碳的成本约60美元。但在中国,我预计成本可能降至40美元/ 吨。”中国华能集团的蒋敏华表示,公司将于今年在上海启动第二个碳捕捉示范项目,每年捕捉10万吨二氧化碳,然而高昂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项目进程。 ③碳捕捉后,将捕捉下来的碳,用一定的方法埋入地底或海洋,封存起来,进行碳封存。据了解,目前二氧化碳的封存技术分为“地质封存”和“海洋封存”两种。适合封存二氧化碳的地质结构包括油田、气田、咸水层、无法开采的煤矿等。据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性质稳定,若地质封存点经过谨慎选择、设计与管理,注入其中的二氧化碳99%可封存上千年。 ④但是,现在科学家们还无法保证封存的二氧化碳不会泄露出来。所以,封存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是要有大片的空地,这样才可能把二氧化碳存储在地下。另外,一定要进行地质勘探,不能封存在地震多发地带,万一发生大地震,二氧化碳泄露出来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⑤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调查,全球油田中大概可供9300多亿吨的二氧化碳埋藏,这相当于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的45%。据预计,“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应用能够把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20% 至40%。 ⑥除了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还可以实现一定的商业价值。被捕获的碳可以用于石油开采、冶炼厂,甚至汽车业。在全球范围内,最早成功实现“碳捕捉与封存”试点项目的挪威国家石油公司证实,在油田里灌入二氧化碳,可以使得石油的采收率提高40-45%。 ⑦碳捕捉和封存技术仅仅是一种储存以避免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的技术手段,它并不是控制二氧化碳的最佳途径。现在人们要做的,关键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利用生物质跟煤混合燃烧,这样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降低10%至20%。目前来看,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是增加燃烧效率,还可用混合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小题1:根据文意解释,什么是“碳捕捉和封存技术”? (3分) 小题2: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①文中引用琼·吉宾斯博士的话,是为了具体说明碳捕捉技术的流程,以及这一技术简单可行,价廉物美。 ②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二氧化碳之多,为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 小题3:从文中看,采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哪些好处与不足?(4分) 小题4:在目前状况下,你觉得一个国家应该怎样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请结合文意,分点概括回答。(3分) |
消声混凝土“吞食”公路噪音 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公路噪声已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日,对公路两旁的居民来说,有了好消息:在距离德国一座立交桥约1公里的地方,交通噪音明显降低。原因在于,这一带的公路铺的是“开孔型沥青”,具有消声功能,可以“吞食”车轮滚动时发出的声响。 “开孔型沥青”之所以可以降低噪音,是因为用它铺设的公路表面有许多微小的孔隙,可以“吞食”车轮滚动时发出的声响。德国联邦交通局声学专家巴托洛梅乌斯说,这一技术是利用了声学上所谓的“排气效应”。当轮胎在路面上滚动时,会排挤与路面接触点上的空气,发出声响。而如果路面上有许多半露出来的孔隙,那么“排气效应”就不再发生,这样就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了。但这种名为“OPA”的“开孔型沥青”的缺点是,这种路面经过一段时间车轮碾压后会变形,路面的孔隙会封塞,从而影响消声特性。长久下去,公路上的噪音又会重新变大,差不多8年之后,它就和常规的沥青公路没有什么区别了。 现在,德国联邦交通局的科研人员们正在开发两种更为“结实”的“消声混凝土”,原理与“开孔型沥青”相同,均利用微小孔隙达到消声效果。这两种“消声混凝土”:第一种可称为“空隙型混凝土”,第二种可称为“细槽型混凝土”。 “空隙型混凝土”利用的原理和“开孔型沥青”相似,也是利用微小的孔隙。在浇铸这种混凝土时,不使用颗粒小于4毫米的沙子和粉尘等,也就是说,这种路面是由小石子组成的,而石子和石子之间有许多空隙。研究人员称,“空隙型混凝土”的情况会怎样,现在还不清楚,希望混凝土的脏污程度不会像沥青那么厉害。沥青里含有强粘结剂,是用来粘结石子的,但这种粘结剂会使灰尘和脏物也被牢牢地粘在上面。而“空隙型混凝土”不像沥青那样有粘结剂,所以它的使用期限会比“开孔型沥青”更长。 目前,科学家们对另外一种减噪音混凝土的使用效果已经很有把握了,那就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水洗混凝土——“细槽型混凝土”。“细槽型混凝土”的具体生产过程是这样的:先做出普通的水洗混凝土路面,然后再用刷子刷它的表面,把上面的添加物刷掉。这样处理之后,便会出现一个平整的路面,没有很明显的上下起伏,或者是坑坑洼洼。随后,修路工人再在这样的表面上纵向铣出一道道的细槽。这些细槽的作用是,车轮滚压过来的时候,空气可以流进去;车轮滚走以后,空气又可以被放出来。这样,生成噪音的“排气效应”便会有所缓解。此外,这种混凝土的造价要低于“空隙型混凝土”,也更容易铺设。 控制噪声还需要综合治理。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张建平认为,从理论上说德国的实验为减低交通噪声提供了新的途径。我国也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但同时,面对日益严重的噪声问题,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小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所指代的内容。(4分) ①差不多8年之后,它就和常规的沥青公路没有什么区别了。 ②从理论上说德国的实验为减低交通噪声提供了新的途径。 小题2:消声混凝土能“吞食”公路噪音,概述其消声原理。(3分) 小题3:本文同时写“开孔型沥青”、“空隙型混凝土”、“细槽型混凝土”,其说明作用是什么?简要回答(3分) 小题4:文中两种消声混凝土哪一种更有发展前途?为什么?简述理由。(4分) |
①古老的风筝,已经不仅仅是娱乐玩具,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风筝同样在为人类作贡献! ②风筝又名纸鸢(一种凶猛的鸟)、纸鹞(yào雀鹰),最早发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说巧匠鲁班就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宫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有一块说明牌上也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③风筝的发明,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启示:1749年,美国一位名叫威尔逊的天文学家,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空中试验仪。他用6只风筝将天文仪器吊到700多米的高空中进行科学试验,第一次测到了大气的温度,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数据,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用风筝挂上一只铁钥匙,在雷电交加时,把风筝送上天,引来雷电,从而证明了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避雷针也由此发明。1804年,英国的乔治格雷爵士用两只风筝作机翼,研制出了一架5英尺的滑翔机。1894年,英国科学家设计了一只供战场观察的军用风筝,其作用犹如当今的卫星电视转播…… ④最近,科学家提出了利用风筝发电的新方法。据估计,风筝风力发电机获得每千度电的成本仅有1.5欧元。而欧洲国家每千度电的发电成本平均为43欧元,风筝风力发电机的成本仅是后者的三十分之一。 ⑤据报道,俄罗斯物理学家在这方面作过探索。他们将50个巨大的风筝,放到空中从上至下排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架通天的梯子。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而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路灯杆那么粗。假如风筝所在高度的风力不足的话,人们还可以放松绳索使风筝升高。意大利科研人员计划建造发电能力在几兆千瓦范围的大型设备,并在计算机上成功地进行了模拟计算。设想的风筝发电装置,在风力作用下能够带动固定在地面的旋转木马式的转盘,转盘在磁场中旋转而产生电能。这种风筝重量轻,抵抗力超强,可升至2000米的高空。一个直径1000米的巨轮便可以提供250兆瓦的发电能力。这将是第一台发电能力和常规电站不相上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 ⑥此外,科学家还设计建造家用式的高空风力发电设备。房主可以把这样的设备安装在自家房顶上,或许还可以替代太阳能电池。这些小型风筝梯子只需100米或者200米高,就可以足够为一户人家提供几千瓦的电力。 ⑦当今,风筝在科学试验和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利用风筝作海洋救生工具;利用风筝牵引船只;利用风筝传递信件;在风筝上安装无线控制照相机,进行空中摄影;在风筝上安装喷水器,喷洒悬崖上的植物……这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生活。 小题1:概括。本文第④~⑥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小题2:理解。细读本文,说说风筝发电与常规电站发电相比有哪两大优势? 小题3:品读。第⑤段除了使用列数字的方法外,还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 小题4:拓展。风筝最早发源于中国,风筝的发明成为中国人的一大骄傲。请发挥你的想象,进行一次创新之举,设想出将风筝运用于生产、生活、科研等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方法(文中提到的除外,文字要简洁)。 小题5:应用。风筝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试着写一首赞美风筝的诗歌,形式不限,四句即可。 示例: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