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7题。“半部论语”  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这是历来读书人的共同经验。为了突出地表明读书要少而精的道理,我想最好把宋代赵普的“半部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7题。“半部论语”  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这是历来读书人的共同经验。为了突出地表明读书要少而精的道理,我想最好把宋代赵普的“半部论

题型:黑龙江省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7题。“半部论语”
  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这是历来读书人的共同经验。为了突出地表明读书要少而精的道理,我想最好把宋代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例子拿来作证。
  大家知道,在宋代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利用兵变,取得天下,建立了宋代封建政权的时候,第一个著名的宰相便是赵普。据《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传》载: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门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本来赵普读书很少,平素又不喜欢说话,所以人们总以为他没有读书。宋太祖赵匡胤常常劝告他,甚至于很严厉地批评过他。据说有一天,宋太祖“登明德门,指其榜问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字?普曰:语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类似这样的故事,在宋人的笔记中还能找到一些。可见赵普的文化水平确实不高,连拟定一个门楼的榜额都不会,啰里啰嗦地叫做什么“明德之门”。宋太祖看了很不高兴,所以责问他为什么要加个“之”字。
  但是,深入一步看去,赵普实际上早已知道读书的重要,而且暗地里很努力学习。特别是对于《论语》这一部书,赵普读得烂熟。所以后来在宋太宗赵光义的面前,赵普就敢于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在这里,他说的分明是一部《论语》,想不到人们却把他的话断章取义,变成了“半部论语”,并且历代相传,居然成了典故。
  我们现在不管他说的是一部《论语》也好,是半部《论语》也好,都应该由此体会到少而精的读书方法。虽然,在赵普和其他古人的心目中,《论语》是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唯一法宝,他们只要熟读这一部书就足以应付一切了。这一点,我们与他们根本不同。如果我们现在也还是死抱住《论语》这一部书,读得烂熟,尽管也有用处,却仍然无补于实际,这是可以断言的。但是,我们却无妨按照我们的需要,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中,选定任何一部书,读得烂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其中的原理原则,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邓拓《燕山夜话》
1.文中邓拓先生引用的《宋史·赵普传》中的一段文字,和课文第一自然段相比,在断句上有一处不同,你发现了吗?你认为应该采纳哪一种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尝试完成下面古文问题。
2.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普少吏事               习_________
②读之日                   竟_________
③普颜不变               色_________
④他日补旧纸            缀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宋太祖“登明德门,指其榜问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字?普曰:语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出下面典故与赵普有关的一项是(     )
A、闭门读书
B、半部《论语》治天下
C、凿壁借光
D、闻鸡起舞
5.仔细研读下面几句话,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②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③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细阅读上文及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七月卒,年七十一。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选自《宋史o赵普传》
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请你猜测一下,“卒用其人”和“七月卒”中的“卒”的意思是否相同?并说出它们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选文中找出与材料中划线句意思相近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选文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内容概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邓拓先生读了《宋史·赵普传》中的一段文字(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感悟到的是“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请你再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你从课文的两段文字中还能得到哪些启示,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看看谁的思路最开阔,谁的语言最准确、简练。不少于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段中是“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课文中为“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两个相比,课文中的断句更好,“次日”修饰“临政”更好,读起来也更和谐。
2.熟悉 整日 脸色、神色 修补
3.(1)赵普性情深沉,为人严肃刚正,虽忍对嫉妒而好胜,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2)宋太祖登上明德门,指着门楼的匾额问赵普:“‘明德之门’,怎么多用了一个‘之’字?”赵普说:“‘之’是语气助词。”太祖说:“‘之乎者也’能‘助’得个什么事!”赵普无言以对。
4.B
5.这些句子是细节描写,;作用:表现出赵普勤奋刻苦读书,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的品质。(作用意思对即可)
6.①不同,终于死去。
   ②选文原句: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选文概括:
①为治理国家而勤奋读书;
②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
7.从课文的两段文字中我们还能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①读书要刻苦,勤奋。
②要珍惜时间刻苦攻读。
③做事要有韧性。
④只要自己是对的,就要坚持到底。
⑤要一心为公,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本题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据就可以)
举一反三
阅读《人生可以创新》一文,完成问题。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
  学生在学校就是学习,似乎谈不上创新。如果要说创新,那是指少数有才能的孩子,写了小论文,有了小发明、小革新,可以到成人世界里去比较一番。这是过去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也不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学习也真的具有创新的意义,我们何不把它揭示出来呢?如果揭示出来,我们的认识也就升华了,发展了。
  一般来说,我们的所想所做,对本人来说,有新的意义、新的认识,这就进行了创新。我们独立解出一道题目,对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独立作出了某个判断,添加了一个括号,有了新的思考、新的意思,就是创新。
  与成人相比,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是内创新,是与自己的认识来比较的。比如,一个学生通过了剪剪拼拼,认识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对于他来说是新的。这样,他实际上进行了创新活动,有了创新的成果——这一成果对人类来说,虽早已被发现,但对他本人来说却是新的。反之,对成人来说,我们通常强调的创新是外创新,这指对现实社会来说,得出了有用的新结果,认识了新事物。
  创新的意义重在过程。在创新中,我们得到了认识的成果。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种种探索,则可以给自己全方位的收获。比如,学生在做一个课题:考察蜗牛有没有眼睛。考察的结果可能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十分投入的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学习,去探寻。这一过程获得的不仅有许多新鲜的知识,更有着能力和态度。而对成人的创新,人们更关心的是结果。而且学生的创新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的条件下进行的,比如有教室、教师和教学设备的支持,也有着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这与成人创新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人自我实现的意识下进行的。而自我实现是所有人类的共同需要。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学生也是人人可以创新的。心理学家马洛斯说:“例如一名妇女,她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贫穷的、完完全全的家庭妇女和母亲,她所做的工作没有一件是创造性的,然而她却是奇妙的厨师、母亲、妻子和主妇……她是个完美的女主人,我从她那里以及像她一样的其他人那里学到:第一流的汤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新性。”
  据此,我们可以推知:人人可以创新,至少是人人可以思考。我们从创新的高度来看学生是天生的创新者,就会进一步解放思想,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第一流的汤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新性”中,“第一流的汤”喻指什么?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看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请结合原文谈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请你联系实际,用简明的语言列举学习中有关创新方面存在的一个问题,并提出你的解决方法。
【链接材料】
  材料一:据统计,在平均成绩的表现上,中国学生普遍比美国学生高。在美国学生来看,中国学生知识广博,学习用功刻苦。然而,在一次有着全球青少年“科学世界杯”美誉的创新大赛中,虽然中国学生获奖数量不少,但美国学生获奖的质量更高。
  材料二:一位幼儿园小朋友发现苹果里藏着一颗漂亮的星星,而有几十年切苹果经历的母亲却不以为然。小朋友将苹果一刀切开,在苹果的切口果然显现出一颗清晰的五角星。原来母亲习惯于纵切,而小朋友用的是横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②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具体细致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一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⑥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⑦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是我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了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⑧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和精神,(   )是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   )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进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能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和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和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联系全文和选文回答,作者认为格物致和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次填入文段中括号内最恰当的关联词语是(   )
A、不是;就是
B、不是;而是
C、不是;都是
D、不但;而且
3、作者说“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历史上学术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这些话会让未来的科学工作者丧气吗?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粗词语的作用。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文中,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小题。挫折
  ①挫折,意味着失败、失利,人们对它无不厌恶。然而挫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种种的失败或失利。例如,升学、爱情、事业等等,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遭遇到一些挫折。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追求和愿望都是不可能一帆风顺就可实现的,在实现目标和愿望的过程中每每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只不过有的人遭遇挫折不自馁、不退缩;有的人遭遇挫折不能自拔,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②其实,挫折并不.可怕,挫折并不都是坏事。当你摔了一跤时,爬起来冷静地思考一下“为什么摔跤了”、“怎样才能避免摔跤”……你就会从中找到摔跤的原因和避免摔跤的法子,从此亦就会不摔跤或少摔跤。这样的挫折岂不是一件好事,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③挫折,会使你练就坚韧的意志。这是因为挫折犹如风雨,当你经受了风雨的吹打,你的意志便同淬过火的钢丝,会使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任何打击和磨难。
  ④挫折,会使你攀上高峰,越过险滩急流。这是因为挫折犹如一条绳索,坚强的人可以借助它攀高涉险,步入新的天地。
  ⑤挫折,会使你走向成熟。这是因为通过挫折,会使你看清天不都是蓝的,云不都是白的;会使你发现患难之时见真情……
  ⑥挫折,_____________。当你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你想得到的便会不期而至。因为,任何成功的过程都难免遇到挫折,可以说没有挫折便没有成功。
  ⑦生活中,成功与挫折并在。要心存希望,便不能拒绝挫折。这就像我们既然接受了生,便不能回避生命尽头的死一样。因此,人不能因为迟早要死便丧失生的勇气,也不能因为有挫折而放弃对希望的追求。只有经历了挫折,才能懂得怎样面对挫折,怎样避免或减少挫折;才能勇敢地闯过生活中一个又一个挫折。为了生活,为了更美好的人生,我们应该心平气静地随时容纳挫折。因为,挫折也是一种有益的收获。
1.根据文意,将第⑥段需要补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空格处,要求与文中画线句子的句式相同,不超过7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论证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挫折“是一件好事”,请从你的知识积累中,举一个名人的事例,并略作分析,来证明挫折是一件好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道:“……在实现目标和愿望的过程中每每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只不过有的人遭遇挫折不自馁、不退缩;有的人遭遇挫折不能自拔,心灰意冷,一蹶不振。”请联系你自身的实际,具体说说你遇到挫折后是如何“不自馁、不退缩”的。(6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地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假的。
  ②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寻,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适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地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从时间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他的目标的东西,避开不符合他的目标的事物。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已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的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的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和利用。
1.通读全文说一说怎样才能使时间充分体现它的价值?若不能有效使用时间会产生哪些不良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小节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删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读下面材料,说说材料中所讲的意思与文章第③小节划线句阐述的道理是否矛盾?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还是会有的。——鲁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纪念白求恩》选段,完成1一5题。
  (1)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2)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3)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联系选段,说说“纯粹的共产党员”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1)(2)两节突出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都谈到了白求恩同志的工作,是否重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请结合选文,简单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材料,仿照示例,至少运用选文中的一个成语为白求恩同志写一段颁奖词。
  材料: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1936年德意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他曾经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中国,3月底到达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有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受到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山县病逝。
  示例:2011感动中国人物王万青的颁奖词:“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门吧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