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14分)终于可以说声对不起  朱 晖 ①那年冬天,她到一所大学举行签名售书。②虽然天气很冷,长长的签名队伍却把场面映得火热。一名学生拿着书走到她的面

记叙文阅读(14分)终于可以说声对不起  朱 晖 ①那年冬天,她到一所大学举行签名售书。②虽然天气很冷,长长的签名队伍却把场面映得火热。一名学生拿着书走到她的面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记叙文阅读(14分)
终于可以说声对不起  朱 晖 
①那年冬天,她到一所大学举行签名售书。
②虽然天气很冷,长长的签名队伍却把场面映得火热。一名学生拿着书走到她的面前,小心翼翼地递了过来:“麻烦您给我签个名吧”。她不经意地扫了一眼,立刻发现这是一本盗版书:书的纸张十分粗糙,里面的内容更是错字连篇。定睛再看看他,衣衫单薄,笔直地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面部表情战战兢兢。不用猜,这一定是个家境贫寒的学生。
③签还是不签?她面临两难的选择。签的话, 无疑是对盗版书籍的一种认可;不签呢,他必然会遭到周围学生的嘲笑,这对于一个贫穷的学生来说,自尊将会受到严重伤害。踌躇了片刻,她还是流利地在盗版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微笑着递还给他。他似乎明白了微笑里的含义,涨红了脸,轻轻地道了声谢,迅速抽身离去。 
转眼11年过去了,她再次发布新书,应邀接受了一名记者的采访。采访结束时,记者又随便和她聊了几句。 
④“您如何看待盗版书籍?” 
⑤“作为一名作家,我当然反感,而且号召大家共同抵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
⑥“如果有人非常喜欢您的书,但又没钱买正版的,迫不得已到地摊上去淘盗版的呢?”她顿时语塞。想了片刻,说:“其实我以前遇到过类似情况,一名贫穷的大学生拿着盗版书找我签名,我很矛盾,但最终还是签了。我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对还是不对。”
⑦记者不再追问,拿出一个盒子递给她:“这是您的一位读者委托我转交给您的,里面装着一封信和一本书,希望您有空时务必拆开看看。”
⑧她笑着说:“不会是哪位读者对我的作品有意见吧。不过请放心,我一定会好好拜读的。” 
她没有想到,那本书,原来是她多年前签售的盗版书,而那封信,写着这样一段话:“感谢您当年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保护了一个贫困生的尊严,但是也令他惴惴不安,深感有愧于您。或许您不知道,当时他穷得每天只敢吃一顿饭,为了省钱买您的书(尽管是盗版的),他整整三天只喝食堂的免费菜汤。您也许觉得奇怪,为什么非要讨您的签名?那是因为,他非常崇拜您,如果拥有了一本您亲自签名的书,将成为他抵御人生严冬的精神力量。”
⑨“他想蒙混过关,但还是被您看了出来。在您犹豫的那一刻,他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几乎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但是您没有拆穿他,而是递还了一个微笑,那是他一生中见到的最美丽的微笑,那一刻他发誓:总有一天要堂堂正正地站在您面前,真诚地说声‘对不起’。从此,他不再对未来悲观失望,因为内心深处总有一股清泉滋润着他;从此,他宁愿四处借书或到处摘抄也没有买过一本盗版书,因为他不能辜负了您最动人的微笑。毕业后,他感受过白眼,遭遇过不公,体味过艰辛,但从没想过放弃,因为他还亏欠您一句‘对不起’。经过多年打拼,他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始终把目光投向底层、关注弱者,还尽其所能地资助了2名贫困山区的学生。一个月前,他逛书店,无意中发现了您当年的那本书,于是欣然买下,现将那本盗版的书交还给您处理……看到信的署名,想必您应该知道我是谁了。”
⑩晚上,她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你的礼物令我很激动,虽然我仍然坚持自己对盗版的态度,但我却为自己曾经做过的那件小事而骄傲。”
○不久,她收到记者的回复:终于可以向您说声“对不起”了。为了这句话,我努力了11年。
○这个记者就是我。
小题1:“他似乎明白了微笑里的含义,涨红了脸,轻轻地道了声谢,迅速抽身离去。”句中的加点词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
小题2:为什么说作家的微笑是“那是他一生中见到的最美丽的微笑”?(3分)
小题3:从文中任选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摘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分)
小题4:标题“终于可以说声对不起”有哪几个方面的含义?(2分)
答案

小题1: 要点:表现了人物心虚、羞愧、紧张、无地自容、急于摆脱等心理。(答对其中两点得4分,只答对一点得2分)
小题2:因为这是作家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保护了一个贫困生的尊严的微笑。这个微笑包含了女作家的理解、宽容和善良。这个微笑在以后的生活中一直鞭策着他(我),使他(我)忍让和坚强,因此是最美丽的。(3分)
小题3:⑴这声饱含歉疚之情的“对不起”足足等了11年。⑵在作家的激励下,“我”终于成材。 ⑶现在可以有资格对作家说声“对不起”,表达了一种了却心愿后的解脱感。 ⑷感激作家当时的理解与宽容。(答出以上任意两点既得4分,只答一点得2分)
小题4:“我”买了一本盗版书请作者签名,作家在明知盗版的情况下还是微笑着给签了名。(1分)。十年后,已成为记者的我,把当年的盗版书和一封信交给作家,终于对作家说了声迟到的“对不起”。(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根据学生知道自己拿的是盗版书请作者签字这一情节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用词语简短地概括。
小题2:
试题分析:概括第二段文字中作家的心理描写“这对于一个贫穷的学生来说,自尊将会受到严重伤害”来理解分析作家的“微笑”对学生产生的巨大影响。
小题3:
试题分析:从文中选择一个或描写精彩或包含情感的句子,从自己对句子感知的角度来谈句子的精彩之处。
小题4:
试题分析:从学生在作家的关怀鼓励下成长之后身份的变化和已成为记者的学生对作家的感激两个方面来分析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银行里的男孩
(美国)菲利普·罗斯
一天,我到西大街某银行的一个小型储蓄所准备开个新账户。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男孩继续引起我的兴趣的是下面所发生的事。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说。
“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的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没有达到取出他的钱的年龄。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他说。
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就这么简单。”
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小题1:“银行里的男孩”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兴趣?请简要概括。(2分)
                                                                           
                                                                           
小题2: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2分)
                                                                            
                                                                            
小题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2)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
                                                                            
小题4:文中“我”的“插一杠”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2分)
                                                                            
                                                                            
小题5:综观全文,你看出“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中你悟出了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目。(21分)
在北大“吃书”的日子
①第一次走进北大的那天晚上好像还是昨夜。那天,当大客车驶进校园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一大半。校园里弥漫着树叶的香味,那是我所陌生的北方的树叶。两个高年级的师兄蹬着板车来帮我运行李,可惜我没有能够记住他们的名字。尽管他们跟我同样瘦弱,蹬三轮车的时候是那样的吃力,但还是坚持着汗流浃背地把我的行李扛进了我的新宿舍。那是北大给我的第一份温暖。
②在北大的7年里,我几乎不参加班级活动,也不知道班上究竟有几个女生。呆在图书馆的时候比在宿舍还要多。那时,商品经济的大潮开始翻涌了,校园的静谧也受到了莫名的搅动。面对着各种诱惑和干扰,即便是在北大的校园里,爱读书的学生也日渐稀少。那时,图书馆的新馆还没有开始修建,旧馆的建筑呆板平庸、毫无特色,让我感叹世界上居然有如此愚昧的建筑师。但是,图书馆里的藏书却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宝藏。对于我来说,外观丑陋的图书馆比美丽的未名湖更加重要——未名湖是恋人们的世界,图书馆是单身者的天堂。我最喜欢到图书馆里的各类阅览室去,随心所欲地翻阅那些积满灰尘的书籍。通常在那些最不起眼的角落里,隐藏着最好的书。我穿梭在图书馆与宿舍之间,每隔两天就背回来一大摞砖头一样的书籍。牛仔书包洗得发白,却很结实,无论装多重的书都承受得住。
③似乎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着我。《鲁迅全集》是两本两本地借出来看的,然后便是《复活》《莎士比亚全集》《巴黎圣母院》《浮士德》……我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爱上了那些为文学、艺术、自由、民主和爱情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我似乎在与他们一起讨论、争吵、歌唱和哭泣。普希金的卷发和鲁迅的胡须同样让我着迷,哈姆莱特的脆弱和堂吉诃德的天真都溶入了我的血液里。这些高贵的灵魂是可以穿越时空的。
④在每一本书的后面,都贴着牛皮纸制作的借阅登记卡。有的密密麻麻地填满了借阅的时间,有的则只有孤零零的一行,甚至还有的全部是空白(有时好书偏偏没有人光顾)。每个时间都对应着一个读书人,每个时间都对应着一段奇妙和青春。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人读过这些书,但他们跟我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类似于血缘的奇特关系——喜欢同一本书的人应该都是兄弟姐妹呵。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在茫茫人海中辨认出他们来,为着我们曾经共同拥有过某一本书。
⑤那些日子,连吃饭都如同在军校里那样迅捷。吃完饭又骑上自行车往图书馆里赶。记得有一年的夏天,我挥汗如雨地在台港报刊阅览室翻完了十几册厚厚的《文星》合订本——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台湾最优秀的刊物,它聚集了一群天真而坚强的反抗专制、追求自由的文化人。在密密麻麻的书架与书架之间,我发现了整整一个格子的《文星》,就好像一个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处文明遗址一样兴高采烈。我如饥似渴地翻阅着那些已经开始泛黄的期刊,也翻阅着李敖他们狂放不羁的青春。30多年前的刊物,装帧和印刷都显得无比简朴,但那些竖排的文字在我眼前像星光一样闪烁着。作者们当年少年轻狂,如今大概已经满头华发。他们在那么小的一个岛屿上,思考着关于大海的问题,我在文字间听到了潮水的声音,也闻到了潮水的腥气。我多么羡慕他们啊,他们的文字能够在像《文星》这样的刊物上发表,而我的文字却只能压在抽屉的最底层。
⑥笔记本很快就写完了一本,然后是下一本。后来等我离开北大的时候,居然积攒了整整一箱子的笔记本,足足有20多本。看着这些用不同颜色的墨水写的笔记,我想,我真是一个卡内提所说的“吃书”的人啊。
北大是一片肥大的桑叶,我是一只小小的蚕,我一辈子都啃不完这片桑叶。这片桑叶,不仅我啃过,我的老师以及老师的老师也啃过,将来我的儿女以及孙子孙女还会来啃。
小题1:阅读全文思考:为什么作者说自己在北大“吃书”而不说“读书”?(4分)
小题2:第⑤段写“我如饥似渴地翻阅着那些已经开始泛黄的期刊,也翻阅着李敖他们狂放不羁的青春”,句中两个“翻阅”的意思相同吗?如何理解? (4分)
小题3:文中交代“我”当年在北大上学的时代背景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结尾画线的比喻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5:作者在第③段中说“这些高贵的灵魂是可以穿越时空的”,你认同吗?请结合课内外积累和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看法。 (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木  耳
李娟
①阿勒泰连绵起伏的群山背阴面有成片浩荡的森林,那里安静、绝美、携着秘密。木耳一排排半透明地立在伏倒的树木上,它们是森林里最神秘最敏感的耳朵,总是会比你先听到什么,更多地知道些什么,却不为你所了解。
②那时候,知道这山里有木耳的,还只是很少的几个人,采回家也只是自己尝尝鲜而已。而我妈却想靠它发财。 
③我妈一心想找到那野生的木耳。她爬山峰,下深谷,出去得一天比一天早,回来得一天比一天晚。每天回来,头发乱糟糟的,疲惫与失望折磨着她。终于,有一天,她从森林里回来,拿着一根小树枝。树枝的梢头结着指头大的一小团褐色的,嫩嫩软软的小东西。像一个混混沌沌、灵智未开的小精灵。那就是木耳。
④从我妈找回第一朵木耳开始,生活中开始有了飞翔与畅游的内容,也有了无数次的坠落和窒息。 
⑤当晾***木耳攒够了六公斤时(平均九公斤湿的才能出一公斤干货),我们把它们仔细地包装好。我妈提着装着木耳的箱子,搭上一辆运木头的卡车去了山下。那天半夜时分,我妈才回来,她兴奋地告诉我们,在山下小镇,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想买木耳作为礼品,他把六公斤木耳全买了,八十块钱一公斤!这远远比我们靠小店做生意赚得多,我妈高兴得直想飞回来。那个夏天真是漫长,我不知道究竟弄了多少木耳。每次我妈下山,想要的人便闻讯而至,简直跟抢一样。我们就顺势把木耳涨到了一百块钱一公斤。
⑥渐渐地,有一些人也开始采木耳卖木耳了。采木耳的队伍悄然扩大。采过木耳的痕迹,满山遍野都是。木耳生长的速度极快,尤其在下过雨后。但采木耳的人一多,它就赶不上采摘的速度了。木耳明显地少了,于是除了采木耳以外,人们又挖党参,挖虫草。只要是能卖到钱的都挖,山脚下,森林边狼藉一片。秋天下山时,木耳已卖到一百八十块钱。刚入冬,又涨到两百块钱整。
⑦这时,木耳的用处已不是用来吃了,而是作为礼品和一种时髦的,用来消遣的东西,被用来进行着秘密地交流,最终流传到一个本来与木耳没有任何关系的地方。
⑧又一年春天来临,木耳的世界疯狂到了极限。远在宁夏甘肃的人也涌来了,山下的人爆满,像蝗虫一样,到处都是,他们靠着破旧的行李露宿在河边那片废墟里;还来了铁匠,专门给大家打制挖野货时要用的工具,炉火熊熊,贪婪地吞噬着早春的空气。进山的那两天,所有人背着铺盖行李,提着面粉粮油,扛着铁锹木铲,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向北走,进山,进山,对木耳狂热的渴望照亮了他们暗黑疲惫的脸……而来订购木耳的人把价出到了五百块钱。
⑨我们真有点怕了,我对我妈说:“今年我们还去弄吗?”
⑩她也怕了,但她想了又想,说:“不弄的话怎么办呢,你看我一天天老了,我们怎么生活……” 
⑪那么我们过去又是怎么生活的呢?那些没有木耳的日子,没有希望又胜似有无穷希望的日子,那些简单的、平和喜悦的日子,不是生活吗?我们几乎都要忘了,忘了森林里除木耳之外的那些更多更广阔更令人惊喜的一切……
⑫就在那一年,像是几年前突然出现一样,木耳突然消失了,像是从来就没有过一样地没有了……森林里曾有过木耳的地方都梦一样空着„„真的什么也找不到了……大风吹过山谷,森林发出巨大的轰鸣。天空的蓝是空空的蓝,大地的绿是空空的绿。木耳没有了,森林里的每一棵伏倒的树木再也不必承受什么了,它们倒在森林里,又像是漂浮在森林里。
⑬我觉得那一年的每一个人都在哭。木耳再也没有了……其实,我们对木耳的了解是多么不够啊!
⑭那一天我一个人进山,走了很远,看到前面有人,那是我妈,她还在找。远远地就看到她的附近有一朵木耳,整个世界最后的一朵,静静地生长着,但是她没有发现。我站在那里,看着她很久很久,直到看着她失望地离去。
【注】①[阿勒泰]位于新疆阿尔泰山南麓,森林、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金山”之称。
小题1:本文围绕着木耳,叙述了木耳从被发现到被采集一空的过程。请将下列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3分) 
(1)妈妈林中找到木耳      (2)                      
(3)                      (4)                      (5)深山难再找到木耳
小题2:第①、⑬两段中的“了解”,分别有什么含义?(4分)
小题3:作者运用多种手法,表达了对过度采集木耳的担忧与思考,请从修辞的角度举例分析。(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壁   画
简媜
①我在台大文学院拥有很多幅壁画,有时候,我简直是个快乐的画廊主人。
②高中时候,有一天,我去看画展,人群中挤来挤去,吱吱喳喳地,看得我头昏脑涨。突然,我看到一幅多美的画面,多和谐的黄昏,它完全吸引了我。我定神一看,唉!原来是一扇打开的窗子!我不禁笑出声来,笑自己怎会有如此错觉?于是,兀自站在窗前欣赏这幅奇妙的画,竟忘了是来看画展的。
③我仍记得那个午后,第一次进台大文学院,实在不该择那么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去文学院,那种肃穆的气氛颇令我害怕。我鼓足勇气上楼,心里仍旧忐忑。当我看到亮丽的阳光透过长型玻璃窗首先迎接我时,哦!谁说我不是幸运的?瞧窗外翠绿的小草原,微风中不停点头的浓树,用亲切的姿态欢迎我。好美的窗子,仿佛轻轻一推,便能推出凉爽的夏季。环视静寂的四周,只觉得窗里窗外,夏的景色让人陶醉。瞬间,对于美的直觉便如泉涌一般活泼起来,于是,我爱上文学院。
④上了大学,天天在文学院,我常常有新的发掘。我最爱在二十四教室上课,那里的阳光最多,我喜欢在那里上文学课。阳光中,那些诗人、学者一个个都从书本上跳出来,那么亲切。偶尔抬头望望窗外,想到和建安七子晒同一个太阳,便觉得他们的感情有一半也是我的。走入唐朝,被李白醉过的眼睛,再看看阳光壁画,满是长安风情。二十四教室总让我有无限遐思。
⑤二十三教室的壁画,没什么主题,我不太欣赏。可是,有一天清晨,我来得太早了,莫名其妙地去开教室后面那扇窗。突然,我吓了一跳:楼下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张着手臂般的粗枝,像要满天空攫抓什么,甚至有一枝,几乎要伸进窗里来。一股无法按捺的伸展力,在每根粗枝上凝聚。粗枝后面,是一方池,池中间正开着白睡莲,池水把树影映成墨黑,宁谧、安详,有一种淡淡的柔美;而粗枝虬劲地盘突着。
⑥文学院左侧,一上楼看到的壁画,刚开始觉得它很糟。树枝歪歪扭扭地全挤在左边,天空的比例也很怪,布局乱得很,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可是,渐渐的,我喜欢站在这儿欣赏,画里留着宽阔的空间,让上课、下课的人们走动,这是我在其他画里看不到的,我喜欢它的人情味。常常,我便在窗前看看有几个我认识的朋友走进画里来。
⑦楼下的长廊,有一幅我特别喜爱。那是个落雨的下午,我抱着书匆匆走过,不经意的一眼,便把我吸引了。那幅画不大,因为窗子是半开的。远处,带着黑的树荫叶影,像泼墨的画法,三两枝窗前瘦瘦的枝条,不着叶,随意地曲斜,一朵初绽的花在雨中淋成淡淡的粉红。水珠密密地在画布上渲染着,整幅画有着柔柔的意境,像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刚挥洒的一幅未***国画,看了整个人就像浴过仙泉,觉得超离俗尘了。
⑧无论是楼上的或楼下的画廊,总是一年四季地美。我走进大自然的画廊里,发觉处处都是俯拾不完的美,我的思路更无止境地扩宽、更加活泼。有时候,我真想把壁画指给别人看,然而我仍旧缄默。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
⑨由于这些壁画,让我在课堂上变成一个不很专心的学生。有时候,我觉得,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                                    (有改动)
【注】国立台湾大学的简称。
小题1:作者笔下台大文学院里的“壁画”各具特色,请你根据其特色依次为每一幅壁画拟一个四字标题。(4分)
       ②阳光诗情   ③      ④         ⑤      
小题2:题目“壁画”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绘壁画的?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3: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认为“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4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将风景视作壁画,来自于高中时一次看画展的错觉,从此她喜欢上了真正的壁画。
B.文中的壁画很多都是作者透过窗户来欣赏的,可见“窗户是中国建筑的眼睛——潘嘉良(建筑学家)”。
C.二十三教室的壁画,既有柔美的一面,也有充满力量的一面,但是这种美,作者并非一开始就发现的,“不太欣赏”体现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D.罗丹说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文寓理于景,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28分)
父亲的请帖
乔叶
①父亲一直是我们所惧怕的那种人,沉默、暴躁、独断、专横,除非遇到很重大的事情,否则一般很少和我们直言搭腔。日常生活里,常常都是由母亲为我们传达“圣旨”。若我们规规矩矩照办也就罢了,如有一丝违拗,他就会大发雷霆,“龙颜”大怒,直到我们屈服为止。
②父亲是爱我们的吗?有时候我会在心底里不由自主地偷偷疑问。他对我们到底是出于血缘之亲而不得不尽的责任和义务□还是有深井一样的爱而不习惯打开或者是根本不会打开?我不知道。
③和父亲的矛盾激化是在我谈恋爱以后。
④那是我第一次领着男友回家。从始自终,父亲一言不发。等到男友吃过饭告辞时,父亲却对男友冷冷地说了一句:以后你不要再来了。
⑤那时的我,可以忍耐一切,却不可以忍耐任何人去逼迫和轻视我的爱情。于是,我理直气壮地和父亲吵了个天翻地覆。一一后来才知道,其实父亲对男友并没有什么成见,只是想习惯性地摆一摆未来岳父的架子和权威而已。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我的激烈反应大大深化了矛盾,损伤了父亲的尊严。
⑥“你滚!再也不要回来!”父亲大喊。
⑦正是满世界疯跑的年龄,我可不怕滚。我简单地打点了一下自己的东西,便很英雄地摔门而去,住进了单位的单身宿舍。
⑧这样一住,就是大半年。
⑨深冬时节,男友向我求婚。我打电话和母亲商量。母亲急急地跑来了:“你爸不点头,怎么办?”
⑩“他点不点头根本波关系。”我大义凛然,“是我结婚。”
⑾“可你也是他的心头肉啊。”
⑿“我可没听他这样说过。”
⒀“怎么都像孩子似的!”母亲哭起来。
⒁“那我回家。”我不忍了,“他肯吗?”
⒂“我再劝劝他”母亲慌慌张张地又赶回去。三天之后,再来看我时,神色更沮丧,“他还是不吐口”。
⒃“可我们的日子就快到了,请帖都准备好了。”
⒄母亲只是一个劲地哭。难怪她伤心。爷儿俩,谁的家她也当不了。
⒅“要不这样,我给爸发一个请帖吧。反正我礼到了。他随意。”最后,我这样决定。
⒆一张大红的请帖上,我潇洒地签了我和男友的名字。不知父亲看到会怎样。总之一定不会高兴吧。不过,我也算是尽力而为了。我自我安慰着。
⒇婚期一天天临近。父亲仍然没有表示让我回家。母亲也渐渐打消了让我从家里嫁出去的梦想,开始把结婚用品一件件地给我往宿舍里送。偶尔坐下来,就只会发愁:父亲在怎样生闷气,亲戚们会怎样笑话,场面将怎样难堪……
21婚期的前一天,突然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一早,我一打开门,便惊奇的发现我们这一排宿舍门口的雪被扫得干干净净。清爽的路面一直延伸到单位的大门外面。
22一定是传达室的老师傅***。我忙跑过去道谢。
23“不是我。是一个老头儿,一早就扫到咱单位门口了。问他名字,他怎么也不肯说。”
24我跑到大门口。门口没有一个扫雪的人。我只看见,有一条清晰的路,通向着一个我最熟悉的方向一我的家。
25从单位到我家,有将近一公里远。
26沿着这条路,我走到了家门口,母亲看见我,居然愣了一愣:“怎么回来了?”
27“爸爸给我下了一张请帖。”我笑道。
28“不是你给你爸下的请帖吗?怎么变成了你爸给你下请帖?”母亲更加惊奇,“你爸还会下请帖?”
29父亲就站在院子里,他不回头,也不答话,只是默默地、默默地掸着冬青树上的积雪。
30我第一次发现,他的倔强原来是这么温柔。
小题1:第①段中“圣旨”的含义                            (2分)
小题2:给第②段□处填上准确的标点符号。(2分)
他对我们到底是出于血缘之亲而不得不尽的责任和义务□还是有深井一样的爱而不习惯打开或者是根本不会打开?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请帖”是指                            ,“父亲的请帖”是指                                                   。(6分)  
小题4: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2句独句成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A.这样一住,就是大半年。B.从单位到我家,有将近一公里远。
小题5:文末“我”发现了“他的倔强原来是这么温柔”是因为(        )(4分)
A.用扫雪的方式向即将结婚的女儿表达他深深的歉意。
B.用扫雪的行为邀请我回家,原谅“我”之前的任性。
C.默默掸雪的动作让“我”感受到了父亲的慈爱。
D.对于即将出嫁的女儿,父亲已不再与之争吵。
小题6:本文主要通过侧面描写刻画父亲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