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第六只茶杯》。(14分)①母亲有一套茶具,是从娘家带来的。紫砂的,一只壶,六只杯子。喝茶是我们和母亲最亲近的时候,姐弟一字排开,六只杯子一字排开,分别是母

阅读《第六只茶杯》。(14分)①母亲有一套茶具,是从娘家带来的。紫砂的,一只壶,六只杯子。喝茶是我们和母亲最亲近的时候,姐弟一字排开,六只杯子一字排开,分别是母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第六只茶杯》。(14分)
①母亲有一套茶具,是从娘家带来的。紫砂的,一只壶,六只杯子。喝茶是我们和母亲最亲近的时候,姐弟一字排开,六只杯子一字排开,分别是母亲和我们姐弟五个的。茶壶里泡的是母亲炒的大麦,加过糖的。父亲嫌烦,从来不加入我们。
②海宁是我们家最小的孩子,因为太小,常常让我们忘了她。她总害怕被大家忽略,一副慌张的样子,怕在速度和节奏上跟不上,掉了队。母亲续茶的时候,海宁才慌忙端起杯子,一饮而尽。杯子里的水洒出来,流到下巴和衣襟上。母亲便耐心地等着她,等她手忙脚乱地放下杯子,擦嘴角和衣襟上的茶水,然后给她续上茶,再轻声说,莫慌,莫慌。
③她这样慌张和害怕是有根据的。一次,大姐带她去看电影。结束后,大姐跟同伴们一路疯跑着回家了。上床时才发现少了个人,海宁是跟她睡的。她懊恼地起床穿衣,准备去找海宁。这时门敲响了,五岁半的海宁一个人摸索着回到了家。
④母亲每次都要我们把海宁带好了,我们嘴上是答应的,但时常会忘记,各自顾着自己玩。
⑤海宁六岁那年,大伯家唯一的孩子遇到了意外。他跟我父母商量,要从我们家领一个孩子回去养。父亲便说五个孩子随便你挑。
⑥我们五个在大伯面前站成一排,让大伯挑。大伯向我看时,我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一步,然后,三妹也退到了我身边。大姐本来就是脸向侧面看的,以显示她的抵抗。那么,剩下的就是老四和海宁了。
⑦老四是我们家唯一的男孩,大伯不好意思要,便将海宁领了回去。海宁走的时候,回头向我们看。我们赶紧低头,没人挽留她。父母是不忍,我们是害怕自己被换走。
⑧第二天,我和三妹在镇上玩,海宁远远地看到我们,旁边站着大妈。她们没等我们过去打招呼,便转身离去了,向着大伯家的方向。不久就是海宁生日,母亲煮了鸡蛋,让我送过去。大妈拒绝了,说她会给自己闺女过生日的。“自己”俩字,大妈咬得很重。海宁看到我原本很开心的,但后来看大妈把脸拉了下来,便收起了笑容,把头低下去。
⑨母亲吩咐,以后谁都不要去见海宁,以免你们大妈不开心。我们有点恨大妈,但没有人顾及海宁的感受,之后真的都不去看她,上学路上遇见了也是各走各的。我们家住在前街,大妈家在后街,中间隔了两条小街。那两条小街就是我们和海宁的楚河汉界。
⑩母亲过五十岁生日时,拿出茶壶,五个小茶杯一字排开,开始沏茶。老四说,我们小时候,是六个茶杯。
⑾第六个茶杯是海宁的。母亲低着头,大滴大滴的眼泪往下掉,说,我答应你们大伯大妈的,不会再去认她。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她了。说完端起茶杯,一饮而尽,这次她泡的是莲心。
⑿母亲六十岁那年,海宁结婚。母亲按婶娘的礼节给了海宁一千元压箱钱。事后也被大妈退了回来。
⒀有天,父亲在茶柜看到了母亲藏在那里的第六个茶杯,遂自作主张,悄悄把茶杯送给了海宁。
⒁父亲送茶杯后的第三天是周末,一大早海宁就带着她的夫婿来我们家了。母亲拿出茶壶来,一字摆开五个茶杯,准备沏茶。海宁从包里拿出那第六个茶杯,轻轻地放在那一排杯子旁边,柔声说,妈,这只杯子从来不曾离开过。    (作者木玲,选自新浪博客)
小题1:文中有两处具体写到了喝茶。这两次喝茶所泡的东西分别是什么?作者这样强调有何深意?(3分)
                                                                             
小题2:第③段从记叙的顺序上讲属于     ,这段话在文中起何作用?(3分)
                                                                             
小题3:第②段划线句子写出了妈妈怎样的心理,有何作用?(3分)
                                                                     
小题4:你怎样理解最后一段海宁所说的“妈,这只杯子从来不曾离开过”这句话?(2分)
                                                                     
小题5:能否将标题“第六只茶杯”换成“六只茶杯”,为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 第一次喝的是母亲炒的大麦,还加过糖;第二次泡的是莲心。作者这样强调是为了说明家人团聚幸福甜蜜,骨肉分离痛苦万分。
小题2:插叙,这段话解释了海宁“慌张和害怕”的原因,说明海宁在家中一向得不到重视,为她后来被送给大妈做女儿做铺垫。
小题3:写出了妈妈对海宁的怜爱之情。这为后来海宁被迫给大妈要走后,母亲的伤心、痛苦、自责作铺垫。
小题4:这句话表明海宁在心中一直将骨肉亲情看得很重。也表现了海宁善良、宽容的品质,表明她对母亲和家人的理解,从未怨恨过这件事。
小题5:不能换。因为“第六个茶杯”是海宁的。作者借茶杯写人,本文的中心人物是海宁,标题的“第六只茶杯”实际上交待是主人公。换成“六只茶杯”之后文章的主人公变成母亲和我们兄妹五个,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换。(大意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中找到“两次喝茶”的情节点,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图,理解作者心中的情感。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对故事中的细节作用缺乏判断能力。故事情节要生动,不能平淡地叙述,必须有所变化有所曲折,这样才能激发作者的阅读兴趣,阅读时要注意理解这个问题。
小题2:
试题分析:先思考“记叙的顺序”有哪些,再分析文段判断。抓住“她这样慌张和害怕是有根据的”一句理解作用。
点评:点评:本题不难,此知识点学生熟悉,文章中记叙的顺序很容易判断。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序、插叙、倒叙。顺序即按故事情节的发展依时间为顺叙述。插叙是在顺序的基础上叙述插入以前发生的事情,一般是回忆性的,插叙后要回到事件的本身再进行叙述。倒叙,是先叙述事情的结果,然后再叙述事件的起因、开端、发展。
小题3:
试题分析:从本句“耐心地等着”“轻声说”的描写中来理解母亲对海宁的怜爱,并思考与后文相关情节(海宁被送走)的关系。
点评:本题不难,作者对人物描写的作用易于分析理解。了解人物形象,要善于抓住作者对人物言行描写来分析,因为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与他的性格与思想有关系。
小题4:
试题分析:联系文章内海宁的“经历”,再分析海宁所说的“从未离开过”的含义,体会海宁重亲情,宽待家人的美好品质。
点评:本题不难,文中所表达的人物的情感易于理解。一些文章中的句子或词语有丰富的含义,它能使文章因含蓄而产生美感,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激发读者思考。多多阅读,多多积累语言。
小题5:
试题分析:从文章中“六只杯子”的含义来理解,了解“杯子”与人物的关系。“第六只杯子”代表文中主要人物海宁,文章写的就是海宁。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中有明确的文字信息。阅读文章,分析问题,这种能力在于平时多阅读,在阅读在多思考,多分析理解,积累阅读的经验,培养语感。
举一反三
站在山脚下的人
27岁时,他从牧师转行去当画家,深信自己会在绘画艺术上有所成就。
  一天,他拿着自己的几幅临摹画作,去巴黎向一位知名的画家求教,希望他能指点一二。可一连去了好多次,对方都以他的作品太稚嫩,根本不具备绘画天赋为由拒绝给他指导,甚至连面都懒得见。
  无奈之下,他只好守在这位画家的院门口,希望能在他出门时拦住他。
  一天,画家果然被他等到了,“我对您的才华仰慕已久,请您务必花几分钟时间,指点一下我的作品。好吗?”说完,他便将自己的画双手奉上。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位画家不但没有伸手去接画,反而以无比轻蔑的语气说道:“让我去看一个无名小卒的画,除了浪费我的时间外,没有任何意义。”
  对方的话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但他还是稳了稳情绪,然后微笑着说道:“如果把绘画艺术比作一座高山,那么现在的您无疑是站在山顶的那个人,而我则毫无疑问是站在山脚的那个,您若是朝下看我,自然觉得我渺小得如同一只蚂蚁。”
  大画家听后哈哈大笑:“既然你懂得这个道理,就应该知趣地离我远一点!”
  他点了点头:“从下一刻起,我便会离您远远的。可是,难道您就不想知道山脚下的人看山上的人是怎样的感觉吗?”
  “什么感觉?高山仰止?”大画家得意地反问。
  “不,我在山脚朝上看您,同样也觉得您渺小无比。”他淡淡地答道。
  就在那位画家惊愕不已时,他接着说道:“人是不能永远站在山顶的,无论他站得多高,始终都是要下来的;而站在山脚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一定有登上山顶的一天,不是吗?”
  后来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攀上了绘画艺术的最高峰。不错,他正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文森特·梵高。
小题1: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梵高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小题3:文中划线句“人是不能永远站在山顶的,无论他站得多高,始终都是要下来的;而站在山脚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一定有登上山顶的一天”,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3分)
                                                                                
小题4:自选角度赏析这篇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最成功的一种写作手法并说明理由。(3分)
                                                                                        
小题5:站在山顶和站在山脚的两个人,虽然地位不同,但在对方眼里,同样的渺小。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门外那对老人  牛凯
  ①一天全家正吃晚饭,突然有人敲门,开门见是一对老年夫妇,大概都有六十多岁,穿着物业的衣服。我以为来收物业费,刚要解释,那大婶忙举起手中的水桶,说想来接桶水。我说没问题,刚要接过水桶,她身后的大叔闪出来,说要给我钱。一桶水当然不值什么钱,可大叔很认真地抓住水桶,说想以后定时来打水,不给钱他们心里过意不去。我推辞了半天,他才放开手。
 ②接好两桶水,我顺便给他们提过去。他们租的房其实是间储藏室,从虚掩的门看进去,也就十几平方米,里面除了一张床便没了多大地方。老人连连称谢,甚至又把我送了回来。
 ③ 过了几天,我忽然想起他们没来打水,一次正遇到他便问起来。大叔先是歉意地一笑,说我不要钱,他们也不好再来麻烦。前几天他们发现不远处的山脚有条小溪,水挺干净,便每天从那里挑些水来用,吃的水是从另外一家接的,已经商量好每月给他们钱,说这样心里总踏实些,然后又对我说了些感激的话。事已至此,我也无言,只觉得有些莫名的遗憾。
 ④小区里住的大都是以前单位的同事,我们彼此都很熟悉,孩子们也都能玩在一起,每天放学后,院子里便成了他们的天堂。老人的房门始终开着,每当干完活他们便拿张小凳出来看着孩子们玩,一有车来,便站起来把嬉闹的孩子喊走,等车过去再慢悠悠坐下。日子久了,我们也都熟悉起来。有时遇到谁家有事,便让他们给看着孩子,每当这时,老人都格外高兴,直到家长回来把孩子领走,他们才如完成任务般轻松愉悦。
 ⑤每到夏日晚饭后,人们都喜欢在院子里乘凉,也有好事者支张桌子,几个人甩把扑克。他们也凑上来看,让他们打,他们总是推辞,说看看就行,一副很知足的样子。一天晚上,忽听见院子里传来二胡婉转悠扬的声音。我出去一看,竟是那位老人坐在门口,正入神地拉着。看得出他在有意识地控制,所以声音不大,但他拉得不错,一曲凄婉的《二泉映月》竟驱散了些夏夜的燥热。渐渐地,不少人围了过来。老人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便停了手。我们让他再拉几首,他犹豫了一下便又拉了起来。看天色有些晚,他说今天不拉了,有上早班的还要休息,人们这才散去。
 ⑥一天,我记得钥匙好像丢在了外面,便去老人处问,正看到他们在吃饭。房子本来就小,他们正坐在床沿上,面前的小凳上放着个方便袋,里面装着好像是点儿凉皮,两人正头碰头地就着馒头吃。见我过来,他们都有些吃惊,忙站起来把我往里让,其实里面早没了地方。我忙说明来意,他们立刻都认真回忆起来,甚至要放下馒头马上去找。我忙说抽空帮着问问就行,他们像接受重大任务般连连答应
 ⑦晚上,老人竟真找到了钥匙。后来才知道,他们几乎把那天晚上在那待过的人都问了一遍。找到钥匙,老人甚至比我还高兴,在我道谢时,他却急红了脸,说平时我们都很照顾他们,以后有啥事尽管说。
⑧两位老人起床很早,我们每次上下班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有时是点头一笑,有时是几句寒暄,觉得心情就格外轻松。我觉得,他们身上有着我们在苦苦找寻的东西。
小题1:文章围绕“那对老人”主要写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老人为什么到不远处的山脚下小溪里去取水?“我”为什么对老人不再来打水感到有些“莫名的遗憾”?(4分)
小题3: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6分)
(1)我说没问题,刚要接过水桶,她身后的大叔闪出来,说要给我钱。
(2)我忙说抽空帮着问问就行,他们像接受重大任务般连连答应。
小题4:文中第⑤段写“他犹豫了一下便又拉了起来,”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老人此时的内心活动,用第一人称表达出来。(不超过60字)(3分)
小题5:文章结尾说:“他们身上有着我们在苦苦找寻的东西。”这些“东西”具体指什么?“苦苦”一词应如何理解?(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小题1:这两段人物描写的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小题2:请你运用上面语段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对你的语文老师进行一段肖像描写。(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 x x 。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小题1: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1分)
小题2:理解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2分)
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文中的“试金石”有什么含义?
小题3: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来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小题4: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2分)
小题5: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个低智商的孩子
雁别翅
(1)四十多年前的一天,正在读读高二年级的加拿大少年琼尼·马汶被学校聘请的一位心理学家叫到办公室。心理学家对他说:“琼尼,我看过了你各学科的成绩和各项体格检查,对于你各方面的情况我都仔细研究过了。  
(2)“我一直很用功的。”马汶插嘴道。  
(3)“问题就在这里,”心理学家说,“你一直很用功,但进步不大。高中的课程看来你有点力不从心,再学下去,恐怕你就浪费时间了。”   
(4)马汶立刻用双手捂住了脸:“那样我爸爸妈妈会难过的。他们一直巴望我上大学。”   
(5)琼尼·马汶的爸爸是木匠,妈妈是家庭主妇。这对夫妇节衣缩食,一点一点地在存钱,他们是在为儿子上大学而作准备。这一点,马汶是最清楚不过的。
(6)这个只有十六岁的少年,尽管在一次又一次的智力竞赛中名落孙山,但他并不灰心。人的美好特质是多种多样的,怎能以一份智力试验定夺?他始终相信在某一方面,他也许可以发挥他独有的、奇迹般的创造,一样可以使生活充满无尽的乐趣。可是既然父母希望他上大学,他就只好十分用功地去读那些他显得非常吃力的课程。
(7)心理学家用一只手抚摸着孩子的肩膀,说:“人们的才能各种各样,琼尼,”他顿了一下,继续他的理论,“工程师不识简谱,或者画家背不全九九表,这都是可能的。但每个人都有特长,你也不例外。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特长。到那时,你就叫你爸爸妈妈骄傲了。”  
(8)马汶从此再没去上学。
(9)那时城里活计难找。马汶找到一份替人整理园圃,修剪花草的活儿。他是个认真而又勤勉的孩子,整天忙忙碌碌地研究那些花草,想它们怎样才能更美丽地装点人们的生活。他常常替人出主意,帮助人们把门前那点有限的空隙精心装点;他对颜色的搭配更是行家,经他布置的花圃无不令人赏心悦目。
(10)不久,顾主们开始注意到这小伙子的手艺,他们称他为“绿拇指”——因为凡经他修剪的花草无不出奇的繁茂美丽。 
(11)一天,他凑巧进城,又凑巧来到市政厅后面,更凑巧的是一位市政参议员就在他眼前不远处。也许这就是机遇——马汶注意到有一块污泥浊水、满是垃圾的场地。作为一个园艺工个人,他似乎对这个地方更加敏感。于是,他走上前去,向参议员问道:“先生,你是否能答应我把这个垃圾场改为花园?”   
(12)参议员告诉他:“市政厅缺这笔钱。” 
(13)马汶说:“我不要钱,只要允许我办就行。”   
(14)这使参议员大为惊异——他从政以来,还不曾碰到过哪个人办事不要钱呢!但是,他马上从这孩子热诚的表情中得知:这不是玩笑。他把这孩子带进了办公室。
(15)马汶走出市政厅大门时,满面春风:他有权清理这块被长期搁置的垃圾场地了。   
(16)当天下午,他拿了几样工具,带上种子、肥料来到目的地。他的行动马上得到了知情者的有力支持——一位热心的朋友给他送来了许多树苗;一些相熟的主顾请他到自己的花圃去剪玫瑰插枝;有的陌生人还提供了篱笆用料。这消息传到本城一家最大的家具厂,厂主立刻表示要免费承做公园里的条椅。   
(17)人们的热心相助更坚定了马汶的信心。他更勤劳地操作着,更精心地设计着。每天很早,人们便看到他那忙碌而敏捷的身影。不久,这块泥泞的污秽场地就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绿茸茸的草坪,曲幽幽的小径,人们在条椅上坐下来还听到鸟儿悦耳的歌声——因为马汶也没有忘记给它们安家。
(18)这一下,全城的人都在谈论,说一个年轻人办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这个小小的公园又是一个生动的展览橱窗,人们凭它看到了琼尼·马汶的才干,一致公认他是一个天才的风景园艺家。  
(19)现在的马汶已经是加拿大知名的风景园艺家。虽然至今他也没学会说法国语,也不懂拉丁文,微积分对他更是个未知数。但色彩和园艺是他的特长。他使他已年迈的父母感到了骄傲,这不光是因为他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而且因为他能把人们的住处弄得无比舒适、漂亮——他工作到哪里,就把美带到哪里!
(选自《品读》2012.10.总478期)
小题1:除了智商低的遗憾以外,文中的马汶拥有哪些长处?(4分)
                                                                                           
                                                                                           
小题2:请概括(5)(6)两段的内容,说说它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联系文章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1)高中的课程看来你有点力不从心,再学下去,恐怕你就浪费时间了。
                                                                                             
(2)一天,他凑巧进城,又凑巧来到市政厅后面,更凑巧的是一位市政参议员就在他眼前不远处。
                                                                                           
小题4: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1)他们称他为“绿拇指”——因为凡经他修剪的花草无不出奇的繁茂美丽。
                                                                                          
(2)绿茸茸的草坪,曲幽幽的小径,人们在条椅上坐下来还听到鸟儿悦耳的歌声——因为马汶也没有忘记给它们安家。
                                                                                           
小题5:从马汶的人生经历中,你得到的最大的启迪是什么?它让你由此而产生了哪些思考?(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