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动物生存的智慧。(17分)材料一:蚕(雷抒雁)①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织下了一个厚厚的茧。②那是用一种细细的、柔韧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是痛苦的丝织成的。③她埋

感受动物生存的智慧。(17分)材料一:蚕(雷抒雁)①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织下了一个厚厚的茧。②那是用一种细细的、柔韧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是痛苦的丝织成的。③她埋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感受动物生存的智慧。(17分)
材料一:蚕(雷抒雁)

①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织下了一个厚厚的茧。
②那是用一种细细的、柔韧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是痛苦的丝织成的。
③她埋怨、气恼,然后就是焦急,甚至折磨自己,同时用死来对突不破的网表示抗议。
④但是,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地睡过去。她做了许多的梦,那是关于花和草的梦,是关于风和水的梦,是关于太阳和彩虹的梦,还有关于爱的追求以及生儿育女的梦,在梦里,她得到了安定和欣慰,得到了力量和热情,得到了关于生的可贵。
⑤当她一觉醒来,她突然明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于是,她便用牙齿把自己吐的丝一根根咬断。咬破自己织下的茧。
⑥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像云隙间的阳光刺激着她的眼睛。新的空气,像清新的酒,使她陶醉。
⑦她简直要跳起来了!她简直要飞起来了!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沉睡的时刻,背上长出了两片多粉的翅膀”。
⑧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                       。 蚕,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
材料二:蝉(节选)(小思)
①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A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②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B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③17年埋在泥土中,C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④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小题1:、读完材料一,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文章所讲述的故事。(2分)
小题2:、结合材料一第⑤段内容,在第⑧段的“    ”补写出合适的句子。(2分)
小题3:、材料一中:“蚕”简直要跳起来,简直要飞起来了,一“跳”一“飞”包含了“蚕”丰富的内心世界,请用第一人称描绘一下“蚕”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小题4:、材料二中,作者对“蝉”起初是很烦的,从文中哪一个称呼可以看出来?(1分)
小题5:、仔细揣摩,说说材料二的结尾处加点的“过” 为什么不能去掉?(2分)
小题6:、阅读材料二中,划“   ”的句子,并回答问题。
①作者反复强调“一个夏天”,其用意何在?(2分)
②这三处划“   ”的句子所饱含的感情有何不同,请具体说说。(3分)
③你觉得在朗读文中的“一个夏天”四字时,重音应该在哪个词上?(1分)
小题7:、从“蝉”和“蚕”的经历中,你获得了哪些关于人生启示?请写出一条(2分)
答案

小题1:(2分)破茧成蝶
小题1:(2分)你自己织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若填“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可以给1分。
小题1:(2分)能刻画出蚕出来后激动、喜悦的心情即可。
小题1:(1分)小东西
小题1:(2分)“过”表示事情已经完结,不能去掉。蝉的生命已经结束了,但即便是短暂的一生,它也曾歌唱过,好好地活过,活出过生命的精彩。(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1:(6分)① 为了告诉人们蝉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意近即可)(2分)
② A:表达作者的惊奇,同时也有对蝉叫的厌烦之情。(意近即可)(1分)
B:表达了对蝉的等待精神的钦佩之情。(意近即可)(1分)
C:表达了对蝉生命短暂的惋惜之情。(意近即可)(1分)
③ 重音应在“一”或“一个”上。(1分)
小题1:(2分)人活着,就要活出生命的意义。或: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等等。(悟出的哲理符合文意即可)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的平时积累,所给材料,能用一个熟知的词语概括。
小题2:联系上下文,告诉人一个道理,不仅仅是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最终能拯救自己的是谁?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想象分析能力,运用合理的想象,写出蚕高兴,喜悦的心情即可。
小题4:联系上下文,注意把握关键称呼的词语。
小题5:从语言表达效果方面考虑,去掉后会增么样。
小题6:细读文章品味语言,读出语言中流露的情感即可。
小题7: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是从本文中悟出的道理,言之成文即可。
举一反三
品味寓言蕴含的哲理。(9分)
雨珠·露珠·泪珠
东方破晓,晨光亮微。黎明女神飘然下凡,从娇艳欲滴的红玫瑰夯走过,看见花瓣上有三滴晶莹的水珠在向她招手,请她留步。
“熠熠闪光的水珠,你们有何贵干?”女神驻足问道。
“有劳大驾,请你为我们当裁判。”
“噢,什么事啊?”
“我们同属于水珠,可是来源出身各异。请问哪颗水珠更珍贵呢?”
女神指着其中一颗水珠说:“那你就先来自我介绍一下吧。”
雨珠听到要她先说,十分得意地晃了晃身子:“我呀,来自高空的云层,是大海的女儿,象征着波涛汹涌的海洋。”
“我是黎明之前凝成的露珠。”另一颗水珠急不可待地抢着说,“人们称赞我为五彩朝霞的伴娘,奇花异草的美容师。”
第三颗水珠迟迟不肯开口,黎明女神和颜悦色地问道:“那么你呢,我亲爱的小姑娘?”
“我算不得什么。”她忸怩地回答,“我来自一位姑娘的明眸。起初像是微笑,而后又称友情,现在被叫做眼泪。”
头两颗水珠听她这么说,不约而同地撇撇嘴,露出轻蔑的笑容。黎明女神小心翼翼地将泪珠置于手中,连声称赞道:“还是你有自知之明,丝毫也不炫耀,显然比她们俩更纯洁,也更珍贵!”
“可我是大海的女儿呀!”雨珠急得叫了起来。
“我是辽阔苍穹的女儿!”露珠很不服气。
“是的,一点不错。”黎明女神郑重地说,“而她呢,是人类内心纯真感情的升华,而后凝结成夺眶而出的泪珠。”
言罢,女神吮吸了泪珠,霎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小题1:、试分析“第三颗水珠迟迟不肯开口”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2:、“雨珠”、“露珠”和“泪珠”象征了我们生活中的两类人,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说说它们分别象征着哪两类人?(2分)
A、雨珠、露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泪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我们常常说,人要善于展示自己的优点,雨珠、露珠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可女神为何偏偏赞美“泪珠”呢?请从文中至少找出两条理由。(2分)
小题4:、女神消失了,留下“雨珠”和“露珠”各自陷入了沉思,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雨珠或露珠接下来的表现。(任选一个对象来写,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布鞋》,完成小题。(15分)
①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料。家家都有针线笸箩,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沂蒙山区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阕子”。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阕子成色也不差。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阕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③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七八岁的男孩子夏天还羞怯怯地光着屁股,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就平整结实,自然就耐穿。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娘手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④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⑤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小题1:.文章以      为线索,通过对                的回忆,表达对            之情。(3分)
小题2:.从③段找出具体表现“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的句子。(2分)
小题3:.品味④段中画线句,说说这句话表现母亲怎样的特点。(4分)
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
小题4:.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的“贴”的理解。(3分)
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
小题5:.如果删去最后一段,文章也不逊色,谈谈该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老王》文段,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清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 ,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2分)
小题2:、根据文段填空。(4分)
选文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表现了老王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后文与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2分)
小题4:、选文最后一段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作者怕什么?这里体现作者什么品质?(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美国刀(13分)
父亲年轻时是个军人,跟随彭德怀参加朝鲜战争,美国人的子弹迎面飞来,打穿了父亲左边的耳廓,如果子弹往里偏两厘米他就没命了。也许是奶奶日日烧香奏了效,三年后,父亲平安回到家乡,还带回一件战利品——一把美国刀。
这把刀一尺长,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刀柄上有"U.S.A"字样。父亲说,这把刀是他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  
  美国人的刀到了我家里,用来切菜、切肉、尤其是砍骨头。美国人的刀不但锋利,而且坚硬,砍骨头如砍麻秆,一刀下去没有不断的。左邻右舍遇到硬骨头,也常常借我们的刀砍,砍来砍去就砍出了名,人人知道杨家有一把美国人造的好刀。  
  离我家不远有个打刀高手,方圆几百里闻名,人称“刀王”。刀王不服气,特意挑选精铁纯钢,打造了一把硬刀,来和美国刀比拼,刀口对刀口,奋力猛砍,结果,他精心打造的硬刀被砍出半寸深的缺口,美国刀却完好无损。刀王生气地说:“美国刀真他妈的厉害,要是再和美国佬打仗,我也上前线,夺他娘一把好刀回来!” 
  邻居们的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我们家的美国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样,寒光逼人。美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这么好的刀呢?我们这样想着,忍不住对那遥远的国度生出几分向往。 
  岁月在刀起刀落中悄然流逝,父亲老了,我们长大了,姐姐长大后读大学,读研究生,又出国留学,她去的正是美国,那个生产好刀的地方。  
  几年后,姐姐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
  父亲问:“为什么?”  
  姐姐说:“美国很好。”
  “美国好在哪里?” 
  “美国很多方面都比中国好。他们四十多年前就能造出那么好的刀……” 
  父亲沉下脸,严肃地说:A“你听着,在朝鲜,没有好刀的中国人,把有好刀的美国人打败了。”
  父亲挂断了电话,不再听姐姐的任何解释,也很伤心。伤心的父亲把美国刀藏了起来,严禁我们再用它来切菜、切肉、砍骨头,连看一眼也不允许.。 
  想不到,两个月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  
  父亲不解地问:“你不是说美国很好吗?为什么要回来?” 
  姐姐抚摸着父亲的白发说:“我从您身上,B看到了比好刀更宝贵的东西,中国总有一天会比美国好的。”
  有两行眼泪,从父亲的老脸上缓缓地流了下来。   
小题1:、读文中A处画线语句,回答:中国人凭什么打败了美国人?(2分)
小题2:、“伤心的父亲把美国刀藏了起来,严禁我们再用它来切菜、切肉、砍骨头,连看一眼也不允许。”父亲这样做说明了什么?(3分)
小题3:姐姐为什么会从美国回来?文中B处画线的语句中“更宝贵的东西”指的是什么?(4分)
小题4:读完本文后,你一定会被深深感染。(4分)
①作为当代中学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该如何看待美国的好刀。
②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12分)
①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②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③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④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痛。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⑤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⑥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⑦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⑧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⑨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⑩接着开始造台阶。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小题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分)
小题2:、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流露出“我”对父亲怎样的感情?(3分)
小题3:、文章第11段“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一句中“挑着”能换成“贴着”吗?为什么?(3分)
小题4:、你如何看待文中“父亲”这个形象?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启示。(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