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转了一个弯        ①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

蘑菇转了一个弯        ①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

题型:上海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蘑菇转了一个弯

        ①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一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②这番话点燃了连日来积压在我心头的委屈,好歹我也是个优秀毕业生啊,让我去干保安,也太小看人了!我一口回绝了那家公司。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就回了趟老家。
       ③父亲问我为什么回来,我便把找工作的遭遇向父亲说了。
       ④父亲听后笑了笑,说,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年轻人很多。算了,别想了。哎,对了,这几天山上蘑菇正多,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明天咱们去采吧。
       ⑤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⑥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
       ⑦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父亲说,咱们晚了一步。我听了很失望,今天的蘑菇汤喝不成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咱们摘一些山果回去吧,这里的山果没有打过农药,也是绿色食品呢!
       ⑧于是,我和父亲就动手采了起来。别看父亲50出头的人了手脚还挺利索,我明显赶不上他的速度。一顿饭工夫,我们便摘了满满一麻袋山果,父亲说,今天摘的山果太多了,咱们也吃不了,这种鲜东西,搁几天就会坏的,咱们一起背到镇上的水果店去卖给他们。
        ⑨没想到还真卖了不少钱!这时,父亲让我在水果店等他片刻。一会儿父亲就拎了满满一袋子东西回来了。
       ⑩午饭时,父亲竟然给我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蘑菇汤,我很吃惊,蘑菇不是都让人采走了吗?
       父亲看出了我的疑惑,说,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钱买的。如今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在山上采摘一些东西去卖钱。其实,当很多人都在抢同一样东西时,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捷径并不多。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啊!
       我明白父亲的用意了,父亲是用这件事来启迪我啊!
       后来,我还是去那家公司做了保安,一个偶然的机会,领导发现了我的才能。当时领导很惊诧地问我,原来你还是个专业人才,怎么愿意做保安呢?我告诉他,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就不会发现我的才能。 
       父亲已经使我学会了,让蘑菇转了一个弯。
1.第①段“扫街”在文中的意思是                           。
2.请将文中的画线句改成反问句。
                                                                                                                                                             
3.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请在横线处填上恰当内容。
                                                                                                                   
                       ↓
           父亲提议上山采蘑菇
                       ↓
                                                     
                       ↓
           改摘山果卖得不少钱
                       ↓ 
                                                     
                       ↓ 
         父亲解惑,我去公司做保安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面对挫折,不要气馁,只要坚持,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B.只要目标明确,有时候走一点弯路同样能够取得成功。
     C.如果善于发现,生活中就有一条捷径等你去走。
     D.有时候换一种方式,打破思维定势,也许离成功更近。
6.请你根据上下文的情节进行合理想象,适当运用描写,再现第⑤段中儿时生活的情景。
                                                                                                                                                             
                                                                                                                                                             
答案
1.满大街地去找工作
2.我不来公司做保安,难道你能发现我的才能吗?
3.我找工作受挫回老家     
     没采到蘑菇,却采到很多山果 
     父亲用买山果的钱买了蘑菇为我做汤
4.是一个爱孩子,富有人生经验,懂得教育、启发孩子的伟大父亲。
5. B   
6.“略”        
举一反三
信任也是一种约束
       周末到洛杉矶的全美连锁商场——“价格俱乐部”给女儿买书。根据7岁的女儿在电话中向我所做的简单描述,我挑了3大本估计她可能会喜欢的儿童故事书,就去交钱。
       与往常一样,划完信用卡,从收款的墨西哥裔小姐手中接过机器打印出来的纸条,不多看一眼,就龙飞凤舞地签上自己的大名,抱起书就走人。可能因为出口处顾客太多,看票验货的白人小姐象征性地向我怀抱中的书瞟了一眼,就在我的收据上飞快地画一道表示“验讫、放行”的彩线,道了一声“祝你度过愉快的一天”,便又去招呼下一个顾客。
       出了大门,刚走到停车场,我下意识地瞟了一眼手中的收据,发现总数居然是40多美元,再细看,原来是多算了一本书的钱。损失了10美元,我转身要去“理论”一番。身旁刚从国内来美国不久的小张却显得比我“深思熟虑”,她说“你已出了门,她们会承认吗?”是啊,以我们惯例的思维逻辑来推理,我又怎能证明我不是买了4本书,出了大门后私下藏了一本,然后再去找人家商场退钱呢?当然同来的两位小张可以为我作证,可天知道人家会不会说他们是我的“同谋”呢?不管怎么样,我飞快地在心里准备了一大堆说辞,准备找商场的“领导”,至少是经理一级的主管投诉一番,即使退钱不成,也得证明自己不是无理取闹。然而,我所准备的大堆说辞居然一句都没能用上,门口看票验货的小姐在百忙中只看了一眼我的收据和书,就隔着人群向收银台方向大喊一声:“4号柜台,账算错了,退钱。”然后向我道歉,让我到柜台退钱。
        因为是机器划卡和电脑计算,退钱要比收钱复杂点儿,得经过两道手续。但每经过一道手续,工作人员都为因此给我带来不便而诚恳地向我道歉。在整个事情的过程中,他们压根儿就没有去怀疑我所担心而又无法证明的事。从商场出来,心情远比退回10元钱舒坦,其原因是在心里的天平上得到了人人所需要的基本心理砝码——信任。
       当然美国这个社会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但撒谎在美国人看来是最要不得的恶习,犹如我们中国人看待偷盗一样,为人所不齿。正因如此,美国人不轻易怀疑他人撒谎,正如我们中国人不轻易怀疑他人偷盗一样。所以,一般来说,你说什么,人家就信,除非有规定须出示证明。一天傍晚,我开车到迪斯尼乐园接人。在迪斯尼停车场入口处,守门的白人小伙子把停车卡夹在我的车窗上,说:“晚上好,7美元停车费。”
       我一边掏钱,一边说:“其实我只是来接人的。”
       他一听马上就说:“OK,你不需要付钱。”说着,就给我换了一张免费停车卡。
       其实傍晚到迪斯尼来玩的大有人在,他凭什么就那么轻易地相信我是来接人的呢?这种“轻信”的程度让人担心是管理上的漏洞。但当把我的“担心”拿出来与美国邻居路易讨论时,他却笑着说:“他们不会相信有人会为了7美元的停车费去撒谎的。”
       仔细想想,路易也许是对的。美国是个提倡“信用”的社会,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济活动中都离不开信用。申请家用电话、管道煤气、电、水、租房等等,都需要个人信用。公司贷款、贸易资金往来等,更要资信担保。但所有的信用表现都会永远记载在每个人的社会保险号底下。人的名字可以更改,但个人的社会保险号却是从一而终。一旦发现作假或诈骗,个人信用就彻底砸锅。到那时,在生活和事业中便会处处遇见“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窘境。正因如此,人人把个人信用看得高于一切。
       记得1994年我在加拿大渥太华的卡尔顿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夏天到纽约旅游。那天特意去参观仰慕已久的大都会博物馆。门口售票处的牌子上明码标价成人票价——16美元;学生——8美元。尽管我很清楚,美国人指的学生,不仅仅是在美国学习的学生,而且是来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生,但我实在吃不准自己算不算是学生。访问学者平时也与研究生一起听课。可以说是学生,但又没有像学生一样交学费,也没有学生证。我有心省下8美元,可又怕售票员要我出示学生证。万一弄得让人家怀疑咱撒谎,既丢“人格”,又失“国格”。
       踌躇良久,我想了个两全之策。我向售票小姐递出16美元,同时对她说,“我是从加拿大来的学生,如果……”我的下半句话是,“如果访问学者也能够算学生的话。”
       可她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就面带微笑地问:“几个人?”
      “一个。”我回答说。
        她很快递给我一个做通行证的徽标和找回的8美元,并微笑着说:“祝你在这里度过愉快的一天。”全然没有顾及我一脑门子的“思想斗争”。
       的确,那天我的心情一直很愉快,不仅仅是因为欣赏了大都会博物馆的艺术和省下了8美元。有了这种愉快的经历后,心里就时时想着珍惜它。就像一旦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加倍自重自爱一样。
       事隔8年,去年夏天我带妻子和女儿参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门票价格依然如故,但我的身份已不再是当年的访问学者,而是挣工资的驻美记者。尽管我和我妻子从外表来看要充当学生绰绰有余,但出于对“信任”的珍惜,也为了自重自爱,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两个成人、一个儿童的门票。尽管多花了16美元,但心情与上次一样愉快,因为我没有辜负别人的信任。从此,我在心中形成了一种固执的想法:信任也是一种约束。
1.作者在美国消费,无论少花钱还是多花钱,为什么心情都很舒坦愉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得到的信任用了哪几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最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叙述一个“我“主动买了两张成人票和一张学生票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对作者的心理描写,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些担心和顾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只看了一眼……,就……”、“一听马上就……”、“没等我把话说完就……”,文中这几处加粗词语说明了什么? 
                                                                                                                                                            
6.为什么美国人都把个人信用看得高于一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你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交往中,你是如何看待信任的?请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女教师
       村里新来了一名年轻的女教师,姓陈。
       陈老师来报到的那天,正逢着下雪天,白皑皑的雪花一朵一朵地从天空中飘下来,紧紧地把村子遮掩住了。
       陈老师是乘县教育局的小车子来的,车子驶到村口因为路滑就进不去了。陈老师想从车上下来走着进村,可去接陈老师的村里人不肯,硬是把她阻在了车里面。村长说:陈老师是从城里来的,城里人不能受冻。村里的人于是用肩膀把车子抬进了村里。
       陈老师去的是村小,其实村里压根儿就这一所学校,村长说,在大山里能有这样一所学校已经相当不错了。
       村小的校舍破破的,像城里废弃的仓库,校门口的操场也是坑坑洼洼,不过蛮大的,有城里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村长说,村里只能给娃儿们围大操场,盖校舍根本就不敢想。陈老师眼睛湿湿的,几天后她将寝室搬到操场边,陈老师对村长说:“我会看着新校舍建起来的。”
       “想不想走出大山去?”有一次在课堂上她问学生。
       “想!老师,你什么时候带我们去城里?”学生们睁着一双双大眼睛问。 
       “那要看你们的本事,不读书是出不去的。” 
       “那我们不出去了。”下面的学生争着说。
       “为啥?”陈老师惊问。 
       “读书太累。”
       “你们全是混蛋!”她气得把教科书往墙上砸过去。 
       看见老师生气,这些小学生粕全缩着小脑袋不做声了,教室内一下子变得静静的。窗外,雪花满天飞舞着,“啪啪”打在窗提上,在玻璃窗上绽开一朵朵好看的小花。
      “再问你们一遍,想读书吗?”陈老师坚持着最后的忍耐。
       学生们也许是受惊吓了,这时候谁也不敢吭声。
      “今天我在操场上爬给你们看,你们想读书了我再来上课。”陈老师一甩头,猛地打开教室的门出去了。 
       “陈老师!”学生们呼啦一下惊叫着也跟着往门外跑。
        学生们齐齐地拥在矮矮的走廊下,寒风中狂飞的雪花呼呼地扑向他们的小脸。陈老师单薄的身子跪在雪地上,任凭冰冷的雪花无情地摧残她秀美的头发,妙张开手臂用十根手指狠狠地抓着雪泥,像乞讨者似的一步一步往前爬。
      “老师,我们错了。”学生们急得哭了起来。
      “老师,别这样,你的裤子磨破了。”学生们一个个跑过去想搀扶她。
      “滚开,让我爬下去。”她在雪地上尖声地叫着。
      “我们不滚开,我们要老师去课堂。”
      “想读书吗?”
      “想。”学生们哭着跪在雪地上。
      “黑板上写着什么字?”
      “走― 出― 大― 山― 去。”大家一个字一个字地背着陈老师刚教的话。“继续念。”
      “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 … ”震耳欲聋的声音在操场上哈亮地响起。“都回教室去吧,老师想听你们的读书声。”陈老师满脸泪花地拥抱着孩子们。雪越下越大,这是大山里好多年以来下得最大的一场雪。陈老师终于从雪地上站了起来。
1.本文第三段表现了村里人怎样的性格,情感?请写出来。
                                                                                                                                                         
2.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句中用了“混蛋”、“砸”等词语却不会影响陈老师的美好形象,为什么?
                                                                                                                                                           
3 .联系上下文,回答关于“走出大山去”的问题。
①从“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 … ”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里,你听出了孩子们怎样的心声?
                                                                                                                                                           
② “走出大山去”表面上指什么?它还有什么深层含义?
                                                                                                                                                           
4 .结合选文,分析陈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5 .结尾对雪景的描写富含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⑴玩的时候倒是没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⑵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对她说了。
       ⑶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⑷“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
       ⑸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⑹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⑺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⑻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⑼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的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⑽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从选文内容来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我是                                                                      
    ②阿长是                                                                               
2、文中有一个短语表达了“我?对《山海经》的企盼和渴慕,这个短语是                                  ;当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时,文中有一个句子生动的表达了“我”的反应,这个句子是
                                                                              
3、第⑹段划横线句的表达方式是                                          ,它表明了作者
                                            的感情。
4、四本小小的书之所以成为“我”“最心爱的宝书”是因为                                                      
5、第⑼段内容与长妈妈给我买绘图的《山海经》这件事有什么内在联系?
                                                                                                                                                          
6、文中一再提到“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按你的理解,“我”为什么对这类书感兴趣?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说一说。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万分之一加万分之一等于百分之百
        那天,我去火车站送朋友。在火车站的广场上,看到一个大男孩蹲在那里,一脸痛苦的表情。男孩面前有一个小石块,石块下压着一张纸,纸上写着两行字:本人是一名大学生,钱包被人偷走,渴望好心人能资助我回家,定当加倍酬谢。
       我走过去,打量男孩,男孩也抬起头来,看我。我看见男孩的眼里有泪花。“大姐,你能帮助我吗?”男孩低声说。 
      “你家在哪里?”  
      “江苏,我在沈阳读书,要在北京转车回家,不知道钱包什么时候被偷走了,身上连一分钱也没有了。大姐,你能给我点钱,买张火车票吗?”男孩说完,用渴望的眼神看着我。   
       我心里一颤,还没说话,朋友一把把我拉到一旁,小声说:“别听他的,现在骗钱的太多了。”         我想了一下,又看了一眼男孩,说:“我看他不像骗子,帮他一把吧。”朋友劝我:“你太善良了,这男孩十有八九是骗子。”我摇摇头说:“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你看他的表情不像假的。”朋友说:“哪个骗子不会伪装,我告诉你,你被骗的可是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那也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没被骗呀,也许这万分之一的希望就是真的。”我对朋友说。  
       我决定要帮助这个男孩,我相信自己的直觉,他是真的丢了钱包。我从口袋里拿出钱包,掏出200块钱走过去。“小兄弟,我相信你不是骗子,这个你拿上去买车票吧,再买些吃的东西。”男孩双手接过钱,激动地说:“大姐……谢谢,谢谢……你给我留个地址吧,我到家后一定把钱加倍还给你…… ”“不用了,我相信你,赶快去买票吧。”我笑着说。  
     “大姐,你就留个地址给我吧,如果不把钱还给你,我心里会不安的。”男孩坚定地说。   
        在男孩的一再要求下,我把自己的地址和姓名留给了男孩。送走朋友后,回到家里,我把这件事和家人说了,没想到家人众口一词,说我被骗了。我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为什么没有人支持我呢?难道我真的是被骗了吗?我也开始有些怀疑自己,怀疑那个男孩。   
       就在这件事过去七天后,我收到了一张400元的汇款单,汇款人正是那个男孩。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汇款单拿到家人面前,骄傲地说:“我没有受骗吧!”那一刻,我觉得很欣慰。      
       就在收到汇款单的第三天,我收到了男孩写来的一封信。男孩说:“当我决定在广场上向人求助的时候,我想过,肯定会有许多人认为我是骗子,而不会伸手帮助我。但是我没有办法,我想在一万个人中间,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人会不信任我,但是,只要还有一个人可能信任我,我也要去求助。见到你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从我面前经过,没有一个人停在我面前,直到你的出现。谢谢你,大姐,你给我的不仅仅是200块钱,而是难得的信任,同时也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是好人多……”
       读着男孩的信,我不由自主地落下泪来。那个男孩怀着万分之一的希望向他人求助,而我是怀着万分之一的希望去相信他不是在骗我,两个万分之一相加,就等于百分百的信任和完美。  
       当我们处于困难中时,向人求助,也许会一次次被拒绝,请不要心灰意冷,仍然要对他人充满期待和信任。或许,在生活中,我们一次次受骗,但请不要用怀疑的眼光去打量每个人,以冷漠的心态看待我们生活的世界。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相信这个世界仍有温暖,仍有善良,仍有爱。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讲述一个什么故事?(不超过20字)
                                                                                                     
2、作者在刻画男孩时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方法?
                                                                                                     
3、七天以后收到男孩的400元汇款单时,“我觉得很欣慰”,请揣摩一下“我”的心理并描述出来。
                                                                                                    
4、“读着男孩的信,我不由自主地落下泪来。”“我”为什么竟会不由自主地落泪?联系全文回答。
                                                                                                    
5、 男孩在困境中得到了陌生人“我”的信任,受到了我的帮助,想象一下,这会给男孩的一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题型:重庆市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
胡章平
       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到学校给家里写信。”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答应了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妹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父亲肩上的担子……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终于没说一句话。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上山去找父亲。
       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面开垦着许多梯田。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躬着腰。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棵树,一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我走过去,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回来啦?”“回来啦。”“回去吧?”“不,锄一会儿吧。”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能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
       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鸡和狗吠的声音。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回去吧。”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慢慢向山脚走去。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
       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但我却犯起了踌躇,左思右想总下不了决心,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然而放弃多年的心血……我有些濒于绝望了,但我终于决定回家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小弟弟坐在旧桌边做他的作业。我艰难地开口了:“我想读研究生,特地回家来商量,我只是担心……”我没有说下去,看着眼前苍老的双亲,看看古旧被烟熏得昏暗的墙壁,我突然想骂自己。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母亲停止了纳鞋,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父亲,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屋子里一阵凝固般地寂静,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
       ⑥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很安详:“考吧,别担心家里。”我刚想张嘴,父亲又说:“读书是好事,不能误了。坐了一天车,早点歇吧。”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来向里屋走去。
       ⑦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一前一后走着,和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一样,所不同的是,没背行李,但我却多了份重压。车来了,父亲道:“到学校好好考。”我使劲点点头。车已经开得老远了,我还能看见父亲仍站在那儿。
       ⑧父亲,回去吧。
1、“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句中,将“我的”去掉是否不影响原意?
                                                                                                                                                              
2、文中父亲“木讷”,这里除了有性格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鲁迅作品中接触过一个“类似”的人物,“仿佛石像一般”“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这个人物是谁?
                                                                                                                                                            
3、在第②段中哪处体现了“农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
                                                                                                                                                             
4、文中两次表现父亲的“小”,一次是“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一个小黑点”,一次是“父亲显得那么瘦小”,“一点也不起眼”,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在第⑤段中哪些文字说明了“我”的“踌躇”和开口的“艰难”?
                                                                                                                                                             
6、“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为“父亲”什么?为“自己”什么?
                                                                                                                                                             
7、怎样理解第①段中父亲说的“到学校给家里写信”,“我答应了声”;第⑦段中父亲说 的“到学校好好考”, “我使劲点点头”。 “我”的“反应”互换位置是否可以?
                                                                                                                                                             
                                                                                                                                                             
题型:云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