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0分)小儿不畏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惧;而

文言文阅读。(10分)小儿不畏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惧;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10分)
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庶几:在这里有“希望”的意思。②意:估计。
小题1:下列各项中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生而取义者也(放弃)二小儿沙上(放)
B.公将之(追赶 )虎自山上来(跑)
C.吾点也(和)虎亦寻卒(离开)
D.不见月(太阳)亦无所施欤(威风)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至首抵触属予作文记之
B.意虎食人具答
C.儿痴乃记之
D.浣衣水者舅家见之
小题3: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选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B.从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
C.选文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天真的、没有踏入过俗世的人对外界的事物毫无戒心,不知道什么叫做危险,或许能够避免一场危险。
D.选文给我们的深层启迪很多,如:对所有艰难困苦、挫折磨练,都不应该望而生畏,自伤锐气,应当无所畏惧,这样才能成功有望。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语句。(4分)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愚公移山》)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韩愈《马说》)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分)
(2)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按普通的马)喂它。(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中“吾点也”应是“赞成”。
小题2:
试题分析:D中二者都是“介词,在”;A:用/连词B:助词/代词;C:转折/承接
小题3:
试题分析:B中“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妇人做法不值得称赞。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这里注意“食”等关键词,以及“如……何”句式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0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赦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
②衡乃穿壁引其光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人畏服之如是
B.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得道者多助
C.勤学而无烛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乃与其佣作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甲][乙]文两文都阐述了人才的成长过程,但[甲]文侧重写_____________对人才的影响;[乙]文侧重写___________是成长的必须。
小题5: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说说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0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范仲淹苦学》)》)
小题1:解释加点的字。(2分)
(1)每以天下己任 (    )     (2)予尝古仁人之心(      )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由参知政事守邓州滕子京守巴陵郡B.或二者之为渔人甚
C.范仲淹二岁孤已夕阳在山D.居庙堂高辍耕垄上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4:甲段中 “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               ,乙段文字讲了三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层是               ,第二层是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第三层是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2分)
小题5:两段选文中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请问此句在这两篇文中的作用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10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岳阳楼记》)
【乙】季文子相1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2,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3以子为爱4,且不华国5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节选《国语·季文子以德为荣》)
【注】1相:辅助。2上卿:古代最高的官衔。3其:表推测,“也许、大概”的意思。4爱:吝啬。
5华国:使国家有光彩。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然则何时而乐耶?(            ) (2)人其以为爱。(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天下之忧忧人之父兄食粗衣恶,我美妾与马
B.有心旷神怡入无法家拂士
C.或异二者为无衣帛
D.处江湖之远则忧君人以子为爱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小题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古仁人的远大政治抱负,但表现方式不同,甲文主要采用了    
         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采用了                  的方式。(2分)
小题5:季文子在思想上与范仲淹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后面问题。(18分)
小石潭记(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                     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意义。(4分)
①乐:                       ②可:            
③寥:                       ④居: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题3:第②段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两处写景,写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文句加以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写得摇曳生姿。请你展开想象,至少用两种修辞,将这美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不少于60字)。(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渐行渐远的村庄》,完成后面问题。(16分)
渐行渐远的村庄(黄 辉)
①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②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棵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的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梦到母亲雪白且温暖的胸膛吗?
③我想起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栖居在我家低矮的草房里的一群纯洁的鸽子。它们在我和父亲用木材点燃的温暖的火炉旁欢快地歌唱,它们落在我和父亲的肩头,落在我的小妹妹伸开的小手掌上,没有寒冷和孤独,只有温暖和幸福。父亲打开那一坛母亲为他酿制的高梁老酒,醇香浓郁的酒味把我们熏醉,把雪白的鸽子熏醉,把我们的草房熏醉,把整个村庄的冬夜熏醉了。门外正飘着大雪,父亲从墙角抱了一捆干草要去马厩,开门的那一刻,我看见大雪瞬间把父亲覆盖了,把我们温暖的草屋覆盖了,橘黄的灯光随着他的身影远去,跟着他拐进马棚,那儿隐约传来父亲和那一匹温驯的老马的窃窃私语。白鸽子睁大滴溜溜的圆眼睛看着门外像飞花般飘落的雪片,想入非非。
④那是一群冬天里幸福的鸟,栖居在村庄里的鸟都是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星和月亮。
⑤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呜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只剩下隐私和秘密充满柔情。树林旁的错落的房舍在银灰色的月辉下隐约可见,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噘着小嘴来喝,到夜晚就都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
⑥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它是诗人心中纯洁的纤尘不染的蓝月亮,它只能在诗歌里出现,只能在多年前的村庄夜晚的上方出现,只能在我的梦里和我的小妹的呓语中出现,它属于童年和梦,属于心灵和灵魂。
⑦史蒂文斯说:“月亮就折叠到大衣里了。”这让我想像在一个有月亮的村庄的夜晚,月辉是那么皎洁,我们在晚饭后信步到村边的树林旁散步,我们的孩子睡在家里,出来时,她告诉我们要把月亮带给她,然后,等我们回家,一轮月亮就折叠在我的大衣里抖落在她的小手里了。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她可以看到乡村最纯洁和最完美的月亮,她有一颗童稚的心。
⑧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牵着孩子的小手想在城市的上空指给她看哪是星星哪是月亮时,我失败了,我们的视力被刺眼的霓虹灯遮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我知道,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颇六色喷泉的时候,那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种言说带有某种矫情的成分,因为我现在已无法离开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树林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
⑨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我愈对它魂牵梦绕?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飞满鸟群和有着如水般月亮的天空上。
小题1:“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联系全文,“我”的思绪想到了村庄的哪些内容?请概括回答。(4分)
小题2:你认为作者写第⑦段有什么用意?(5分)
小题3:有人说文末的“烫手”一词用得很妙,为什么?(3分)
小题4:本文的许多语句意味深长。请结合原文,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4分)
①理解“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一句的含义。②根据文意说说你对题目“渐行渐远的村庄”的理解。
     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