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发于畎亩 发: (2)法家拂士 拂: (3)负箧曳屣 箧: (4)以衾拥覆 以: (5)腰白玉之环 腰: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3:乙文中,作者描绘了“同舍生”奢华的穿戴,这样对比写的用意是: 。(2分) 小题4:【甲】【乙】两文都谈到了成才的要素,请比较二者的异同。(4分) |
答案
小题1: (每小题1分,共5分(1)被任用 (2)通“弼”,辅佐 (3)书箱 (4)用 (5)腰佩 小题2: (每题2分,共4分) (1)这样以后才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小题3:突出了作者家境之贫寒,反衬出作者读书之艰辛与专心。(2分) 小题4:相同点:都认为个人的成才客观上需要经过艰难困苦环境的磨练。(2分)不同点:甲文认为个人成才需要积极面对挫折,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乙文认为个人成才需要专心苦读并以此为乐。(2分)(共4分,意思答到即可)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拂”为通假字,“腰”作动词,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然后”“忧患”“生”“死”“安乐”“以”“足”“ 口体”“奉”“若”,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3: 试题分析:结合作者苦学经过,从衬托作者家境和表现作者求学精神这方面作答,要点是“衬托”的方法。 小题4: 试题分析:从两文前半部分可概括艰苦的环境磨炼意志这一内容是相同点,从后半部分作者表达的感慨抓住一个“患”字一个“乐”来概括不同点。 |
举一反三
阅读《桃花源记》。(18分)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用“/”为下列句子标出停顿。(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便要还家( ) (3)使扶向路( ) (4)寻病终( ) 小题3:翻译下列画线句子。(4分)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4分) ①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②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③“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出第④段出现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 小题5: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3分) |
阅读下面文章。(13分)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选自《周国平自选集》海南出版社) 小题1:“记住回家的路”中“家”指的是: 。(2分) 小题2:“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面对“机会”与“压力”,作者主张什么?不主张什么?(4分) 小题3:“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你怎样理解文中的这一句话?(3分) 小题4:作者说:“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为什么?(4分) |
(17分) 湖 王蒙 ①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早在幼年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流。 ②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山是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海是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沙漠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庄严的等待。河流是一种寻求,一种机智,一种被辖制的自由…… ③那时候我没有见过海,颐和园的昆明湖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浩浩然荡荡然的大水了。我每去一次颐和园,都要欣赏昆明湖的碧波,惊叹于湖水的美丽与自身的渺小。 ④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泊就像看到天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么?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 ⑤北京的西山风景区是很美的,但是太缺少湖水了。这样,对于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对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我自然是情有独钟。一见到这样的水波荡漾,脸上不由得出现衷心的笑容。 ⑥后来到了新疆以后,那就开了眼啦。在乌鲁木齐与伊犁之间的天山深处,著名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曾经怎么样地令人眼界开阔呀!湖水是咸的,湖水一望无际,湛蓝如玉,盘山公路傍湖而过,无数拉运木材、粮食、水泥、钢筋、百货的重型卡车从湖边走过。四周是长满枞树的高处终年积雪的山坡。时而有强劲的风自由地吹过。我在这里,感觉到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一种阔大。我不能不庆幸我终于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那一个区一个胡同一处房子。我面对着的是一个严峻的、带几分神秘和野性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巨大而晶莹的咸湖,它冷静而又尊严,凛然而又高耸地存在着。你觉得你其实只能向往它却很难有机会去亲近它。 ⑦在天山南麓的焉耆与库尔勒之间,有一个大湖——博斯腾湖,浩淼无际,芦苇丛生,坐着汽艇穿来穿去也见不到岸。据说有一个外国的总理看展览的时候看到博斯腾湖的照片甚感惊异,他说:“新疆不是不靠海吗?”那宛如内陆的海,那是远古时代的海的遗留,那是对于远离大海的新疆的特殊的慰安。 ⑧在阿尔卑斯山的脚下,在芝加哥的北边,在布加勒斯特的市区,在高原墨西哥城近郊,我造访过许多湖泊。我流连忘返,我抱怨自己只能匆匆邂逅,匆匆离去,我太对不起上苍的得意创造与生活给予我的机缘。 ⑨而珠海斗门的白藤湖呢?它是1993年6月走入我的记忆的。这是又一种心绪,又一番风趣。它是那样亲切随和,那样为人所有为人所用。它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资源,它是一种大自然的慷慨,也是特有的风水——它象征着斗门人的、白藤湖人的无限发达的可能。度假村的修建已经开辟了新的历史。白藤湖是一个更加人化的湖、人化的自然。1993年我有幸在这里居住了若干天。居住在白藤湖,我觉得舒适而又平安。我觉得发展其实并不难,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只要好好地做,只要不把力量放在破坏上。只要我们变得更近人情一些,更简单一些。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 小题1:作者在文章的①—⑤段分别写了北京的几处水域,它们依次是 、 、_________和 ,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2: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1)湖是大地的眼睛。 (2)我流连忘返,我抱怨自己只能匆匆邂逅,匆匆离去,我太对不起上苍的得意创造与生活给予我的机缘。 小题3:本文以“ 湖”为题,但第②自然段却写到山、海、沙漠、河流等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结合文章末段中作者对白藤湖的感受,谈谈你对景观建设的看法。(5分) |
(10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自富阳至桐庐/自非亭午夜分 | B.望峰息心/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 | C.窥谷忘反/始一反焉 | D.猛浪若奔/奔走先告 |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3:本文第一段写到“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里山水的“奇” 和“异”表现在哪里?(请根据文中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分)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4分) 马说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其真不知马也 其: (2)正患己不能知 患: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而伯乐不常有野芳发而幽香 |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安可诬一世之人 | C.骈死于槽枥之间皆以美于徐公 | D.策之不以其道其喜洋洋者矣 |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小题4: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2分) 古 之 致 治 者 岂 借 才 于 异 代 乎 小题5:甲、乙两文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