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

(10分)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0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富阳至桐庐/非亭午夜分B.望峰心/未尝不叹痛恨於桓、灵也
C.窥谷忘/始一D.猛浪若走先告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3:本文第一段写到“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里山水的“奇” 和“异”表现在哪里?(请根据文中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分)
答案

小题1:C.回去,回来  (A.从/如果,若 B.平息、停止/叹息D.像奔跑的马/跑,快走)
小题2: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关键词“上”“ 昼”“ 犹”“ 交映”每个0.5分,全句通顺1分)
小题3:平静的江面水清见底,湍急的河段急流如疾箭若奔马(2分);两岸悬崖峭壁,山高树多景美(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中“富阳至桐庐”中“自”是从的意思,“非亭午夜分”中“自”是如果的意思。B中“望峰心”中“息”是平息的意思,“未尝不叹痛恨於桓、灵也”中“息”是叹息的意思。C中“窥谷忘”和“始一焉”中“反”都是回去,回来的意思。D中“猛浪若”中“奔”是像奔跑的马的意思,“走先告”中“奔”是跑,快走的意思。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平时考生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上”“ 昼”“ 犹”“ 交映”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分析题***要求,确定筛选信息的标准和方向,然后采取排除法,排除不符合题意的句子,确定答案。从文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和“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可以归纳出,这里山水的“奇” 和“异”表现在平静的江面水清见底,湍急的河段急流如疾箭若奔马;两岸悬崖峭壁,山高树多景美。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4分)
马说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真不知马也  其:                
(2)正己不能知  患: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伯乐不常有野芳发幽香
B.祗辱于奴隶人手安可诬一世
C.骈死槽枥之间皆以美徐公
D.策之不以喜洋洋者矣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小题4: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2分)
古 之 致 治 者 岂 借 才 于 异 代 乎
小题5:甲、乙两文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10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①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③;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④。蒲苇莲芡⑤,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⑥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②余浸:支流。③陂池:池塘。④岩阜:假山。⑤芡(qiàn):水生植物。⑥富:丰饶的物产。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佳木秀而繁阴(2)以为陂池
小题2: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而不胜
B.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乃重修岳阳楼
C.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受地于先王
D.有吴蜀之巧辍耕之陇上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小题4:理解填空:甲乙选段都采用了①的写法,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②之情。(2分)
小题5:联系已学过的甲选段的全文内容,说说作者写甲文主要为了表现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2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桑怿)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数人,缚其馀。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授郏城尉……⑵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选自欧阳修《桑怿传》,有删改)
【注释】①桑怿: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属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饲:供养。⑦铁简:狭长的铁片。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任选4个作答)
⑴ 伛偻提携(   )            ⑵ 杂然而前陈者(   )
⑶ 见民走避溺者(   )        ⑷ 遂弃其粟(   )
⑸ 粟尽乃止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小题3:欧阳修说:“怿,可谓义勇之士。”请结合【乙】文内容作具体阐释。(2分)
小题4: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 【 】
A.甲文以“乐”为核心,描绘了游宴之乐的美好场景,突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B.乙文中的桑怿“授郏城尉”的原因是“以舟载民”“汝旁县为之无盗”。
C.两文中“醒能述以文”“独提一剑以往”“将以舟载之”中的“以”的意思或用法相同。
D.甲乙两文“记”“传”一体,写景写人都充满激情,妙趣横生,又都渗透客观评价。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高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听之可以解烦忧,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反也。    (节选自刘基《松风阁记》)
【注释】①樛:弯曲向下。②鬖髿(sān suō):比喻草木枝叶下垂貌。③宜乎:怪不得。
小题1: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一处停顿。(2分) 听之可以解烦忧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反也。
小题3: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作者的            情感。(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沙原 隐泉  余秋雨(18分)

①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
②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才踩几脚,已经气喘,浑身恼怒。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顺着脚印走罢,但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③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下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只管爬。  
④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A)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于是,满眼皆是畅快。
⑤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相,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此时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B)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坐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大能够适应。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一位年迈慈父责斥自己深深钟爱的女儿一般,道一声:你怎么也跑到这里! 
⑥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这样的纤瘦和婉约。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山间,或是从虎跑到九溪的树阴下。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 
⑦怎么走近它呢?我站立峰巅,它委身山底;向着它的峰坡,陡峭如削。于是急急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一咬牙,狠一狠心。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才两脚,已嗤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再稍用力,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实在惊呆了!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  
⑧来不及多想了,急急向泉水奔去。一湾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丛丛水草,                 。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至此,这湾泉水在我眼中又变成了独行侠,在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己之力,张罗出了一个可人的世界。
⑨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⑩——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皆在敦煌县境内。
【注解】①黛赭:红里透黑的颜色。黛:青黑色;赭:红褐色。  (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有删改)
小题1:19. 通读全文思考:作者用优美深邃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爬沙原观隐泉的游历,描绘了鸣沙山      和月牙泉         的特点;抒发了作者             的人生感悟。(4分)
小题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共6分,每小题3分)
A.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画曲线A句。
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
B. 第⑤段画线B句中作者用“莽撞”“怪异”来形容初见月牙泉的感受是否合适?为什么?
小题3:请揣摩作者第⑥段写富春江,雁荡山,虎跑、九溪的匠心所在。(3分)
小题4:阅读⑧段,根据语境展开想象,续写一段文字,展现月牙泉的美景。(2分)
丛丛水草,
小题5:作者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写道“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种人文的山水”,请结合文章一处具体语句,谈谈你所体会到的人文感悟。(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