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0分)幼时记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0分)幼时记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0分)
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1.为之(             )   2.私作群鹤舞空(            )
3.凹者为(            )  4.鹤云端(                  )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物外B.方为秋田
C.心所向D.问塔动
小题3:请翻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一句。(2分)
小题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句的“其中”指代的内容是什么?(原文的句子回答)
小题5:阅读了此文后,请你分析一下,作者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
答案

小题1:⑴同“僵”,僵硬 ⑵比  ⑶山沟  ⑷高亢的鸣叫
小题2:C
小题3: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
小题4: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小题5:细致的观察,奇特的想象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毛”长草木的地方,“强”通假字。
小题2:
试题分析:A、B、D三项中的之都可以解释为:助词“的”。C项中的之:文言虚词,无实际意义。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翻译这一句注意“秋毫”。
小题4: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其中指代是上文所提到的内容。
小题5: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细读第1段内容,其中两词语“明察秋毫”“细察其纹理”能解释原因。
举一反三
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5分)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①觇:察看,窥视。②摆扑:扭动摔打。③反侧倾跌:形容蛇挣扎的样子。④据:占据 。⑤攫(jué):钳制,用爪抓取,这里是刺入的意思。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小题1: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停顿节奏。(2分)
寻 途 登 觇 见 巨 蛇 围 如 碗 摆 扑 丛 树 中 以 尾 击 树 树 枝 崩 折。
小题2:螳螂和蛇打斗,结果蛇    ,从这个结果,你明白了              的道理。(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共11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欹(qī)嵌盘屈:错斜嵌插、曲折盘旋的样子。  佳:美好。  荫:遮蔽。  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  裨:使。)
(选自元结《右溪记》)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2分)
1.折行                   2.神寒骨              
3.皆怪石                 4.为之怅然   怅然          
小题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缚者何者也∕溪在州右
B.乃记而去∕遂命曰“右溪”
C.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子猷、子敬俱病笃,子敬先亡
D.是必得躬历山川∕裨形胜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2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题4:【甲】文中,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景致。(2分)
小题5:请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比较两篇文章作者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之处。(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三峡》与《答谢中书书》,。(1 5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芨.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乌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5分)
(1)虽乘御风(    )  (2)哀转久(    )  (3)四时备(    )
(4)未复有能其奇者(    )  (5)至于夏水陵(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____                                                      
小题3: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
句子。(2分)
小题4: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8分)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翻译(2分)
(1)从流飘荡 从:__________     (2)天下独绝 绝: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2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小题3:(2分)分析“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中“竞”“ 争”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小题4:(2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完成后面题目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文言文有_______(课文名)。(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3分)
然往来视,觉无异能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则寓言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黔之驴,所以作者对驴详写。
B.这则寓言旨在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外强中干的人物。
C.运用大量细节描写,表现老虎一步步认清驴的过程。
D.这则寓言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黔驴技穷”和“黔驴之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