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段文字(16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16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4分) (1)四时俱备( ) (2)晓雾将歇( ) (3)负势竞上( ) (4)横柯上蔽( ) 小题2:选出下列各组划线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 )( 2分)A.风烟俱净与时俱进 | B.猿则百叫无绝滔滔不绝 | C.负势竞上负荆请罪 | D.猛浪若奔乘奔御风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小题4:《三峡》一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百里,虽乘奔御风以疾也。”是写水流势湍急,乙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答 小题5:甲乙两文同是写景散文,请你说说两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点?(4分) 答 |
答案
小题1:(1)都 (2)消散 (3)凭借 (4)遮蔽 小题2:C 小题3:(1)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鸢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小题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小题5:相同点: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甲文作者为能欣赏这样的美景而感到自豪;乙文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俱”要与“具”的意思要分清,古文中“俱”为“都”,“具”为“详细”;“负”在古文中有“背负”(《愚公移山》“负二山”)“凭借”的意思,本句中为“任借”。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对选文熟悉。文言字词,有的本义与在句中的意思差别较大,要先了解本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加以变通,尽量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中的“俱”为“都、一起”,B项中的“绝”为“停”,C项中的“负”一为“凭借”,一为“背”,D项中两个“奔”都是“奔马”的意思。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常用字词,句意浅显,易于判断。古文中一词多义是非常普遍的,在平时学习中要多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要注意举一反三,归纳记忆。 小题3: 试题分析:此两句描写句字字皆有含义,要解释清楚。“经纶世务”要译意,“反”是通假字,意为“返”。 点评:本题有难度,难解字较多,描写句内容丰富。文言句子的翻译有三个原则,一是字字落实清楚,符合原意,三是语法遵循现代语言规范,三是语句要通顺。 小题4: 试题分析:两句共同的特点是,都是运用比拟的手法,用江流与奔马相比,形容水得流特别快。 点评:本题不难,选文中有明确的文字提示信息。理解文章中的问题,首先要想到从文本本身的文字中去寻找,概括题干中的问题寻找相关的文字信息。 小题5: 试题分析:从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两句来看作者是赞叹山川之美,从乙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来看作者是期望在山川忘乎所以,表达了厌弃官场淡泊名利的思想。 点评:本题不难,甲文主旨明确,乙文主旨在学习中教师讲解过,学生有所记忆。理解文章主旨,在了解文章所写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作者的情感取向,分析作者描述的方式,注意关键句子的含义。 |
举一反三
阅读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6)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2分) ①未尝识书具: ②宾客其父: 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④泯然众人矣: 小题2:翻译下列各句。(4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 ⑵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 小题3: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3分)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 。 ②少年时期,才思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 , “泯然众人矣”。 小题4: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小题5:你从方仲永故事中明白了什么?(4分) 答: |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题。(14分) ①.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②.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拿起、提起)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拟题目)曰《高轩(车子)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小题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2分) 小题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期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小题3: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小题4:《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2分) |
课内文言文:(10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这是一篇_______________的骈体散文,借莲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2分)小题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任选两个作答,多答不加分)。(2分)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益: 可爱者甚蕃 蕃: 亭亭净植 植: 陶后鲜有闻 鲜: 小题3: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上。(2分) 小题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2分) |
八大山人 清·陈鼎 八大山人①,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②,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③,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④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节选《八大山人传》有删改) 【注释】①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②介:耿直。③攘臂搦管(nuò guǎn):伸长胳膊,执笔为文。④镒:二十两。 小题1:下列句子漏了标点,用“/”为其断句(两处)。(2分) 张 堂 中 如 清 风 徐 来 香 气 常 满 室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3分) (1)尝写菡萏一枝( ) (2)数十幅立就( ) (3)盈纸肮脏( ) 小题3:下列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多置酒招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B.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贤于才人远矣 | C.或洒以敝帚辞以军中多务 | D.人爱其笔墨安陵君其许寡人 | 小题4:翻译句子。(4分) (1)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2)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小题5:作者最后用一个“颠”字来评价八大山人,根据选文,你是如何看待八大山人的“颠”的? (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13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晋 陶渊明)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鸡作食,岂有仙而***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和桃源诗序》 宋 苏轼)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划线的字。(4分) (1)咸来问讯(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4)水甘而芳( ) 小题2:下列选项中划线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古今变化的是( )(2分)A.不足为外人道也 | B.似是其子孙 | C.其两膝相比者 | D.无论魏晋 |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小题4: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1分) 小题5:请结合文章谈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