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题。(14分)①.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题。(14分)①.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题。(14分)
①.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②.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拿起、提起)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拟题目)曰《高轩(车子)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小题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2分)                                                                           
小题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期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小题3: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小题4:《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2分)
答案

小题1: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小题2: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3:(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小题4:援笔辄就如素构。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审题后要注意,仲永与李贺的相同点都体现在小时候,即仲永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李贺“七岁能辞章、援(拿起、提起)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拟题目)曰《高轩(车子)过》”,由此可知,两人小时候都很聪明,有很高的天赋。
点评:要在审清题的基础上,在文言文中提取出相关信息,然后根据理解用切题的概括性语句准确作答。
小题2:试题分析: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从文章中可知,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不使学”,而李贺则是因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终成大诗人。由此可见,仲永缺少了后天的努力,当然这与他的父亲“不使学”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从中可得到如下启发,后天努力、家庭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点评:启示要根据文章内容、主题、人物的言行、人物在文中的地位作用来整体感知的。两篇文章加以比较的,要在比较中找到原因,由此得到相关启示。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稍稍、宾客”“文理” “是”等。“稍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比较固定,应译为“渐渐,慢慢地”“宾客”在句中是活用词,应译为“以……为宾客”,“是”在文言文中大多是代词用法,译为“这”。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首先理解“指物作诗立就”的意思,即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这句表现了仲永才思之敏捷。《李贺作诗》选段中具有同样意思的即“援(拿起、提起)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
点评:要在审清题的基础上,结合对文言文大意的理解,把正确的语句从原文中提取出来,注意千万不要找错了文章,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举一反三
课内文言文:(10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这是一篇_______________的骈体散文,借莲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2分)
A.托物言志B.借景抒情
C.叙事明理D.寓情于理
小题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任选两个作答,多答不加分)。(2分)
不枝,香远清   益:                  可爱者甚    蕃:
亭亭净             植:                  陶后有闻    鲜:
小题3: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上。(2分)                                                     
小题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八大山人
清·陈鼎
八大山人,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节选《八大山人传》有删改)
【注释】①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②介:耿直。③攘臂搦管(nuò guǎn):伸长胳膊,执笔为文。④镒:二十两。
小题1:下列句子漏了标点,用“/”为其断句(两处)。(2分)
张 堂 中 如 清 风 徐 来 香 气 常 满 室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3分)
(1)写菡萏一枝(    ) (2)数十幅立(     ) (3)纸肮脏(     )
小题3:下列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多置酒招祗辱于奴隶人
B.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座右贤才人远矣
C.或洒敝帚辞军中多务
D.人爱笔墨安陵君许寡人
小题4:翻译句子。(4分)
(1)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2)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小题5:作者最后用一个“颠”字来评价八大山人,根据选文,你是如何看待八大山人的“颠”的?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13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晋 陶渊明)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和桃源诗序》 宋 苏轼)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划线的字。(4分)
(1)来问讯(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4)水而芳(     )
小题2:下列选项中划线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古今变化的是(     )(2分)
A.不足为外人道也B.似是其子孙
C.其两膝相比D.无论魏晋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小题4: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1分)
小题5:请结合文章谈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2分)
冰心的《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霎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品味下面的这首小诗,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童趣》(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上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    代文学家。 (3分)  
小题2:为文章的空白处填上原文。(4分)
小题3:解释下列划线字词。(4分)
项为之:                         出神:
数十:                          之别院:
小题4:翻译句子。(2分)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小题5:作者回忆了童年哪几件趣事?(3分)
小题6:请从文中找出两个成语。(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