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3分)①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    (A.美观  B.壮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3分)①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    (A.美观  B.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3分)
①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    (A.美观  B.壮丽  C.壮观  D.雄壮)。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    (A.呼呼  B.霍霍  C.扑扑  D.猛烈)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②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深,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选自《海滨仲夏夜》)
小题1:给第①段空缺处选填恰当的词语。(2分)(   )(   )
小题2:这三段文字描绘了三幅生动的画面,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幅画面的内容。(3分)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小题3:这三段文字的描写顺序是(  )(3分)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D.方位顺序
小题4:第①、②段文字写夏夜天空色彩的变化,很有特色,表现色彩变化的词有哪些?(2分)
小题5:赏析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说说它有什么妙处?(3分)
答案

小题1:C、B
小题2:第一幅写出了晚霞壮观的景象。第二幅写出了夜暮降临时的景象。第三幅写出了夜深时候城市的景象。  
小题3:A 
小题4:橘红、深红、绯红、浅红
小题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启明星比作明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明亮的光辉令人注目的情形。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处:美观:美好的外观,与“雅致”相近;壮丽:健壮美丽;壮观:景象雄伟 ,雄伟壮观;雄壮:勇武壮盛。根据语境,应该选择“壮观”。第二处:所供选择的都是拟声词,但只有“霍霍”具有“晶莹闪烁貌”的意思,根据语境中“霞光像火焰”,选“霍霍”这个词最恰当。
点评:根据语境选择相应的词语,首先要把备选的几个词语加以比较,分析出每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根据语境,来选择相应的词语即可。比如:第二处中“只有霍霍是表晶莹闪烁的意思”,根据“霞光像火焰”这一语境,就必选这个词语了。
小题2:
试题分析:每一小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面。第一小节通过对霞光的描写来展现晚霞壮观的景象。第二小节通过霞光退去时的描写为我们展示夜幕降临时的美景。第三小节拖过天上星星的描写来我们展现夜深时候城市的景象。
点评:概括文章的段意,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明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段写的是傍晚时的霞光,第二小节写的是夜幕降临,第三小节写的是深夜城市景色。根据三段的内容,本文应该运用的是“时间顺序”。
点评: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先要通读全文,获得整体印象,根据每部分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即能分析出写作顺序,比如:夕阳落山不久-----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夜色加深。
小题4:
试题分析:“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这句中表色彩的词语是“橘红色”;“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这句中表色彩的词语是“深红色、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这句中表色彩的词语是“浅红色”。
点评:概括文章的内容,先浏览文章,了解大意,然后根据题意,锁定相关段落进行概括相应的内容。比如本题锁定1、2两小节的内容概括出表色彩变化的词语即可。
小题5:
试题分析:把启明星比作一盏高悬空中的明灯,不仅写出了启明星明亮这一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美景倾注了自己的情感。这句话还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爱: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广漠天幕上的其他物体衬托启明星,突出了它令人注目的明亮光辉。
点评: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情况下都要分析出作者写此句运用的方法,然后分析出作者用这种表现手法的目的即效果,最后还要结合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倾向来分析此句的表达效果。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共16分)
《三 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 空谷传响               (2) 林寒涧肃               
(3) 引凄异               (4) 乘奔御风不以           
小题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小题3: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4分)
小题4: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疑人窃履》,回答问题。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同“谬”,错误,荒谬。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       ②而窃履进(   )
③见履在楚人之足(   )       ④遂与之(   )
小题2:文中划线句子划分2处停顿。
昔 楚 人 有 宿 于 其 友 之 家 者
小题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2分)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②(2分)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选自《晏子使楚》)
小题4: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35分)。
(一)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16分)
小题1:甲文作者   (朝代)著名诗人    乙文中的“先生”是指他的号       。(1.5分)
小题2:甲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 。(2分)
小题3:解释加线的词语。(2分)
                 ②俨然            
③欣然             ④太守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①渔人甚异之
②好读书,不求甚解
小题5: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3分)
小题6: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1.5分)
小题7:“乙文”中的“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3分)
小题8:请联系甲乙两文,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选文,回答小题(12分)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越人①阱鼠②
鼠好夜窃粟,越人置粟于盎③,恣鼠啮④,不顾。鼠呼群类入焉,必饫⑤而后反。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逮⑥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
(注释)①越人:江浙一带古时越地,当地人被称为越人②阱:为猎捕野兽而设下的陷阱③盎:古代的一种腹大口小的器具④啮:咬,这里是吃的意思⑤饶:吃饱⑥逮:等到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喷以烟                        (2)数十              
(3)易粟                        (4)溺死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
小题3:(甲)文中癞蛤蟆为什么会变成“庞然大物”?(2分)
小题4:读完(乙)文寓言故事,你从中得出了什么启示?(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选文,回答小题(12分)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2)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小题1:选文从哪些方面描摹了春天的景象?(2分)
小题2:选文中“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3:仿照例句,说说下面加点词好在哪里?(4分)
示例: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抚摸”一词,从触觉角度描写了春风温柔的特征,富有感情。)
(1)……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2)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小题4:“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话中的“杨柳风”指什么?体现了“风”的什么特点?(2分)
小题5:选文(2)段细致的描写了春雨的特征,回忆你学过的古诗,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