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2分) (1)甚异之 (2)具答之 小题2: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4分) (1)交通:古义: 今义: (2)妻子:古义: 今义: (3)绝境:古义: 今义: (4)无论:古义: 今义: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4: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进行了描写?(3分) 小题5:你对文中“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如何理解?(2分) 小题6: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可是作者描绘出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请想一想并写出作者写作的意图。(2分) |
答案
小题1:①对……感到诧异 ②详尽 小题1:①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②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配偶 ③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④古义:不用说 今义:条件关系关联词 小题1:①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②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小题1:活动,穿戴,心情。 小题1:说明作者所描述的桃源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只是寄托作者的理想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小题1:一是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二是寄托自己的理想;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单纯的理想社会中。(意思接近即可) |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意思时,除了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比如“异”这个字,就为形容词的异动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古今义的能力。古义,根据具体的语境;今义,根据平时的语言积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除了要注意到“俨、属、津”等关键词,有时还要补充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让语句通顺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桃花村的生活情况”来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本文的写作背景来谈这句话的理解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理想准求来谈本文的写作意图即可。 |
举一反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⑾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⑿,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⒀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⒁所闻,皆叹惋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仿佛若有光( ) ②屋舍俨然( ) ③阡陌交通( ) ④寻病终 ( ) 5处处志之( ) 6欣然规往( ) 小题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词。 ⑴缘溪行 ( ) ⑵便要还家(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4:下列“之”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 |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C.具答之 | D.闻之,欣然规往 | 小题5:如果让你长期住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里不出来,你愿意吗?为什么? |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文后题目。(9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选自《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2分) (1)沿溯阻绝 (2)虽乘奔御风 (3)上下一白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小题3: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3分) |
文学作品阅读(13分) 树 零落 ⑴当树在这个世界扎下根的时候,无论是在风中,在雨中,在雪中,在黑夜里,在阳光下,没有啼哭,也没有欢喜。它的根在黑暗里所能感知的,是地的湿润、土的松软、泥的芳香。犹如孩子在母体里有着绝对的安全,有着适宜的温度。 ⑵树从来不会选择它的出生地,高崖、沃土、石林、野地……只听凭天意。风是媒,在瞬间把它带到远方;鸟是信,无意中将种子从嘴角跌落。而土壤,则是它全部的信仰,生在里面,死亦在里面,从不挪移。种子是一种漂泊,而树是一种停留,一种执拗的安定。 ⑶一粒树种破土而出,便见着了光,见着了温度,也见着了生命。树以光明为生,不在黑暗里行走。 ⑷树不贪心,也不忧愁,它相信上天的眼睛,在它饥渴的时候,天会赐给它空气、雨水、阳光。树不慌忙,不夸张。树的生命,可能是一天,也可能是一百年,它不能预测自己的生死。但它却淡定如水,安之若素。十天长出叶的,不会因为害怕无常的到来而在一天之间长出叶;花朵在一夜凋谢的,世间的一切热闹与恩宠也不能让它多留一分钟。它在每一刻都发挥着生命的极致,如夏花绚烂,如秋叶肃穆。 ⑸树,独立于天地间,干净、磊落,不依恋繁华,不攀附权贵。它谦卑、真实、不做作。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和时节里,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长出自己的枝叶,从不嫌花朵无色,枝叶无香。无花果不羡慕牡丹的富丽堂皇,冬青也不妒忌桃李的繁花似锦。 ⑹ 它明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它在世上仅存一次,不会再有第二次这样的巧合。每棵树的耳朵都听从自己心底发出的声音:“做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⑺人有情,树亦有格调。松柏之坚韧、银杏之清奇、垂柳之绮丽、樟之洁身自好、桃之艳丽、李之淡雅……一如尘世中人,各人守住各人的姿态。云淡风轻地在尘世中展开。 ⑻树常被人杀戮,瘦弱矮小者成为柴禾,化为焦炭。亭亭玉立者,则沦为木材,树身遭钢锯横穿,斧头砍伐。树的气韵,至死不变。几百年前的家具,它的质地、气息是人所不能改变的,时光也难以腐蚀。 ⑼树是真正的隐者,树在枯山瘦水中,能年复一年地向上生长,春天发芽,秋天落叶,向着阳光安静地呼吸,直到枯萎、凋零,化为尘土。树被人移植到马路边、公园里,把它当成吸尘器,或是一种视觉观赏之物。树并不因此而愤怒,因为它的生命是埋在脚下的。即使只有一尺土壤,半寸阳光,也觉满足,一样发出赏心悦目的光辉。试看尘埃飞扬的闹市里,行色匆匆、愁眉不展的永远是人类。 ⑽树是禅,身在尘嚣,心寄世外。 ⑾树是正直而慈悲的。不管你来自何方,无论你春风得意还是落魄贫穷,那些绿叶满枝的树,都对你一样亲近、一样熨帖、一样眷顾、一样容纳。给你宁静,赐你淡泊。昨日的树如此,今日的树如此,明日的树依旧如此。 ⑿ 树的善,一如既往。 ⒀ 树,临风而语,沐雨而笑,恬于生而静于死。尘恬,则情不惑;死静,则神不移。故能与阴阳化而不易,从天地变而不移。 ⒁当你辗转人世而浪迹天涯,当你疲于奔命而绝望恐慌,当你身处逆境而怨天尤人时,请停下来看立于尘世里却欣欣然向着阳光的树,你是否在刹那间泪流满面。 (选自 《思维与智慧》) 小题1:阅读1-6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树的优良品质。(3分) 小题2:请品析第⑼段画线的句子。(2分) 树是真正的隐者,树在枯山瘦水中,能年复一年地向上生长,春天发芽,秋天落叶,向着阳光安静地呼吸,直到枯萎、凋零,化为尘土。 小题3:请根据第(7)段的内容,仿写下列句子(2分) 例句:垂柳之绮丽,樟之洁身自好。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人格理想?(3分) 小题5:你最欣赏树的哪一种品质?这一种品质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发?请举例谈谈。(3分) |
(8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节选) 【乙】芙蕖①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③。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④矣。迨⑤至菡萏⑥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节选) 【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称。 ②荷钱:初生的荷叶。 ③妍:美丽,好看。④逸致:情趣。 ⑤迨:等到。 ⑥菡萏:花苞。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2分) ①日上日妍( ) ②及花之既谢( ) 小题2: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3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小题3: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3分) |
阅读理解(14分)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①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②亦必悖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1)楚人有涉江者: (2)是吾剑之所从坠: (3)以此任物: (4)人问其故: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小题3:用[甲][乙]两文中的句子填空。(4分) (1)[甲]文中表明事件发生起因的语句是: 。 表明楚人不知客观实际发生变化的语句是: 。 (2)[乙]文中小孩被投到江中的理由是: 。 小题4:[甲][乙]两文都说明了同一个道理。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表述。(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