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游小盘谷记梅曾亮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游小盘谷记梅曾亮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游小盘谷记
梅曾亮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
① 卒 不 见 人       ② 其 状 若 仰 大 盂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尝求小盘谷      (  )   ②探之不可       (   )
③由寺北行,卢龙山 (  )   ④鱼龙起伏波浪中 (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小题4:简要概述作者游小盘山的行踪。(4分)
答案

小题1:① 卒 /不 见 人       ② 其 状 /若 仰 大 盂  〖只标一处,每处2分;〗
小题1:①我 ②穷尽 尽头 ③到 到达 ④ 像 好像〖每字1分,同义词也可给分〗
小题1:这是万竹蔽天(很多竹子遮蔽云天)的地方呀!所谓(所说的)小盘谷,大概就是这里了吧。〖两句大意各1分,此1分,句子通顺1分〗
小题1:从江宁府城出发,经过归云堂,北行到卢龙山,下山回到出发点。〖每点1分,中间加上景物不计分〗
解析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23分)
芦花开在故乡里
苇迪
①是秋天了。
②草,慢慢地枯了;叶,悄悄地落了;菊花,悠然地开了……行走在秋天的城市里,我的目光总是下意识地掠过眼前熟悉的一切,向着远方眺望——我多么渴望,视野里能够出现大片大片苍茫的芦花啊!可我看到的,又是什么呢?除了远山,就是无尽的天空了。
③一次次眺望,一次次落空,让我不得不收回目光,将它投向遥远的记忆——在那里,芦花一直开着,开在我的故乡里。
④故乡多水,房前屋后不是水沟水渠就是河塘河滩,而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于是,行走在故乡里,眼光一瞥,就能瞥到一大片一大片茂盛的芦苇。
⑤那些芦苇,从春到夏,一直脆生生地绿着,绿成了一簇簇浓密的青纱帐。不过,在小孩子的眼中,芦苇实在太平常了,平常到小孩子们毫不在意——除了粘知了时去折一根芦苇,小孩子们对芦苇一向视而不见。
⑥可秋天一到,一切就变得不同了。——秋天来了,芦花就开了;而乡下的女孩子,有几个不喜欢芦花的?放学的路上,一群女孩子说说笑笑地走着,路过芦苇丛时,几乎所有的女孩儿都会停下脚步,顺手折一枝芦花。初开的芦花浅灰中透出淡淡的红,显得很是清秀。一路上,女孩们拿着芦花,不时地轻拂女伴的面颊,那种柔柔痒痒的感觉总会激起女伴的阵阵笑声,而女伴自会拿起芦花当武器前去还击……就这样,女孩们追着,躲着,笑着,闹着,很快就到了家。那枝芦花,就被女孩儿随手插在了自家的篱笆上……
⑦秋,一天天地深了;芦花,也一天天地变了。不知不觉中,芦花从灰色变成了白色,而白色的芦花,益发显得蓬松而柔软,随手轻拂,就会拂出一掌飞絮。此时的芦花,再没有女孩儿拿它做玩具了——飞絮一飘,总会让人打喷嚏。于是,大片大片的芦花,就那样静静地开在村庄的周围,开成一片风景。尤其在黄昏,当橙红的霞光映着白色的芦花,一切显得分外动人。那时候的我,总喜欢在放学归来时,静静地站在自家门前的大柳树下,默默注视着霞光里的芦花,欣赏着那种难言的壮美。坦率地说,年少的我,正是从芦花那里感觉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⑧不过在乡下,没人在乎芦花美不美的。冬天一到,芦花便从四野里消失了——芦苇被人割走了,带回家去盖房子。至于芦花,也被派上了用场——巧手的主妇利用布条、麻绳与芦花,给孩子们编出一双双毛窝来。那些温暖的毛窝,足以让孩子安然地度过一个冬天。等到来年,毛窝穿破了,新的芦苇又长出来了,新的芦花也开出来了……
⑨年年与芦花相伴,芦花自然就成了心中最熟悉最亲切的花。外出归来,远远望见那一大片白茫茫的芦花,心中就会感到分外温暖分外踏实。是啊,看见芦花了,就快到家了。在年少的记忆里,芦花总是与家连在一起的。
⑩可在后来,在我13岁那年,我却不得不告别芦花,去一座城市里开始全新的生活。在城里,我见到了百合,见到了海棠,见到了郁金香,见到了许许多多以前从未见过的娇美艳丽的花儿,但我最想见的,依然是芦花。可任凭我如何去寻找,在城里,我始终找不到一枝芦花。是啊,芦花只属于乡野,城里哪有它的身影呢?
⑪可我,怎能放下芦花呢?年年秋来,我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寻找我的芦花,在一次次的失落之后,我总会将目光投向我的内心深处——在那里,芦花一直开着,开在我的故乡里。
                        (原文有删减)
小题1: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芦花开在故乡里”的理解。(4分)
小题2:文章第②段为什么从城里看不到芦花写起? (4分)
小题3:第⑩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提到进了城后见到的其他几种花?(4分)
小题4:作者在第⑨节中写到“外出归来,远远望见那一大片白茫茫的芦花,心中就会感到分外温暖分外踏实”,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这份独到之情?(5分)
小题5:阅读第⑦段,仿照示例,写一段8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提示: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任选一个角度】(6分)
示例:文字可谓简洁,但每个层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添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而无论形还是神,却都准确地传给读者了。比如文章开始,仅用“滋润美艳”四个字,就将江南雪的特质准确地概括出来,并因为它同时调动了视觉、触觉,所以给读者的印象鲜明而深切。
斯妤《简洁精纯的<雪>》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小题。(1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请用“/”标示下面句子的语意停顿。(标两处)(1分)
余 则 缊 袍 敝 衣 处 其 间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2分)
疑质理(      )                 ⑵其欣悦(      )
⑶同舍生皆绮绣(       )             ⑷白玉之环(       )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⑵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小题4:选文第一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给自己创造条件的?(3分)
小题5:作者虽愚,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雨》,完成小题。(10分)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小题1:(2分)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写出了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性格特征;把夏雨比作大嫂,写出了她             的性格特征;把秋雨比作        ,写出了她宽容豁达的性格特征。
小题2:春雨手执神奇的画笔,描绘出三幅美丽的图画:(3分)
                 ⑵                     ⑶                    
小题3: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又为什么“并不落寞”?(2分)
小题4:请从修辞、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文中划线句作赏析。(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孙权劝学》,回答问题。(12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限划两处)。(1分)
孤 岂 欲 卿 治 经 为 博 士 邪
小题2: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划线字(2分)
①蒙以军中多务(        ) ②往事耳(        )
鲁肃过浔阳(          ) ④即刮目相待(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4: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小题5:如果将这篇短文内容概括为“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内容,那么哪一个内容写得特别简略,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3分)
略写的内容:          
原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5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8分)
虽有名马:(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之:(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4: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3分)
“千里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乐”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马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