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鲜花,悟人生哲理(13分)枯枝与鲜花①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赏鲜花,悟人生哲理(13分)枯枝与鲜花①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赏鲜花,悟人生哲理(13分)
枯枝与鲜花
①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②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他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③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④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
⑤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上卷过萧条的风。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⑥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小题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2分)
落(      ) 摇(      )
小题2:在第①段,作者描写了“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 (4分)
①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不超过10个字)
②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称这是奇迹?(不超过10个字)
小题3:在第③段中,作者写枯树和牵牛花各做了什么?结果怎样?(2分)
小题4:阅读第④⑤⑥段,填写下面的空白:(3分)
文章的这部分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和             的写法,表达了对枯树和柔藤                                  的生命现象的赞美。
小题5:文章在结尾说“望着这棵树,我微笑着”,你觉得作者从枯树和鲜花的生命现象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2分)
答案

小题1:(2分)zhuì  yè
小题1:(4分)①落花时节(或深秋时分)繁花满枝
②枯枝与牵牛花(柔藤)复活(或枯枝与牵牛花互相帮助)
小题1:(2分) 枯枝把身躯借给牵牛花,牵牛花把鲜艳的花簪上枯枝头顶,结果它们复活了,和谐美丽地生活在一起。
小题1:(3分)拟人、对比、“相互依存”、“相互帮助”“顽强生存”这三个词任选一个即可。
小题1:(2分)人生只有彼此依赖、宽容、帮助、合作才能超越自我,充分实现生命价值。(言之有理就好)
解析

小题1:对常见的生僻字的注音要加以认知。
小题1:阅读文本,学会感知选文的思想内容与中心主题,能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概括。
小题1:学会用原文的内容来理解问题,做题时,学会从原文中找答案。
小题1:了解常用修辞,并明确每种修辞的表达作用,学会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举一反三
仰望圣贤,评说千古风流。(11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2分)
(1)媵人持沃灌  汤:         (2)以拥覆   衾:     
小题2:翻译下列两个句子。(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译:
小题3: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请写出两条。(2分)
小题4:〔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1)鸢飞天(     )   (2)窥谷忘(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每题2分,共4分。)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小题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了江水气势磅礴的动态美。《三峡》中类似写江水的句子是                           。(2分)
小题4: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伤仲永》,完成以下题目(14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4分)
① 父异焉,借旁近之②即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3: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_  _”;其三,从方仲永本身来看,“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引用原文)(3分)
小题4:从方仲永的遭遇来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核舟记》选段,完成后面题目(16分)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小题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2分)
鲁 直 左 手 执 卷 末 右 手 指 卷 如 有 所 语。
小题2:解释划线词的意思(4分)
(1)其两膝相者(         )(2)右臂支船(       )
(3)其船背稍(         ) (4)盖桃核修狭者为之(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小题4: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2分)
(1)苏东坡(肖像特征):                                     
(2)佛印(神态特征):                                       
小题5:“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马说》,完成下面题目。(12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哪两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4分)【   】【   】
A.一或尽栗一石;不饱
B.食不能尽其材;吾欲辱(《晏子使楚》)
C.之不以其道;执而临之
D.策之不其 ;可调素琴(《陋室铭》)
E.  且欲与常马等不得;潭中鱼百许头(《小石潭记》)  
小题2: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千里马”被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分)
小题3: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的作用,韩愈用伯乐、千里马比喻什么?你对二者的关系有什么看法?(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