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我有个狠心的亲妈陈彤  从小到大,我写过无数作文,其中很多成为了范文,但是我从来没有写过我的母亲。  我不肯写母亲,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写她——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我有个狠心的亲妈陈彤  从小到大,我写过无数作文,其中很多成为了范文,但是我从来没有写过我的母亲。  我不肯写母亲,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写她——

题型:江西省月考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我有个狠心的亲妈
陈彤
  从小到大,我写过无数作文,其中很多成为了范文,但是我从来没有写过我的母亲。
  我不肯写母亲,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写她——她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她小姐出身,上过大学,是个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那一辈妇女中,像她那样的女人是不多的。我为有她这样的母亲骄傲,但是她为有我这样的女儿自豪吗
  我是一个南方孩子,刚到北京时,常常被人欺负。有一次,我在饭桌上哭得泣不成声,外婆看着心疼,对母亲说:“你总要管管,找找校长或者其他孩子的家长。”母亲瞟了我一眼,问了一个我当时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孩子只欺负你而不欺负别人?”
  这个问题几乎伴随了我的整个成长——无论我受了什么委屈,无论我得到多么不公平的待遇,我永远会先问我自己:为什么是你不是别人?有没有自己的问题?个子矮小我无法改变,但是口音我彻底改掉了——现在即使我告诉别人我是南方人,人家都会说不可能。你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吗?我是跟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舌学出来的!
  母亲和外婆的最大分歧在于,母亲坚持认为不要给孩子任何可以依赖的幻想,要告诉孩子真相——你不是最优秀的,这个世界上有比你更强的人,你想要过更好的生活可以,但要自己争取,即使母亲也没有义务为你提供你所要的一切。
  记得刚工作的时候,第一次出差,我下了火车发现钱没有带够,给母亲打长途,希望她能从我的工资卡里给我取出1000元钱寄给我,母亲愤怒地说:“你去出差为什么不带够钱?我哪有多时间给你干这些事情?”我在电话里哭了——后来她当然给我寄了钱,但警告我下不为例。的确,后来我没有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麻烦过她。
  曾经我很为母亲不是那种传统型的母亲而遗憾,但是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命运给了我这样的母亲,而她造就了我独特的个性,我真的很感激她——因为她,所以才有我,因为她有个性,所以我才有个性。她不是不肯为我做出牺牲,她只是不肯为我做出不必要的牺牲。
  去年某一天深夜,我被送到医院急诊。母亲当时正负责宝钢项目,她赶到医院时,大夫告诉她我病情严重,刻不容缓,需要马上化疗。她当机立断办了退休,从此整整半年的时间,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她甚至对亲戚说:“如果能够一命换一命,就让我换了她吧。”
  我常常想,母亲为什么甘愿用自己的命来换我的命,却不肯给我一点点依赖和幻想呢?即使在我生病的时候,她也从来不像有的母亲那样说些“善良的谎言”,她是直截了当跟我说的:你生的病叫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如果不化疗,你活不过半年,如果化疗,你有50%的胜算,即使化疗结束,你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过日子,你必须常常到医院检查,防止复发。在协和医院的记录中,曾经有18年以后的复发患者。
  我当时差点疯掉,我对她说,我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我不打算治疗,我要用最后的时光去周游世界。她冷静地告诉我:第一,现在不是最后的时光;第二,你的生命不完全是你的,你这条命是我给你的,你要为我活下去。
  我想如果我的母亲不是这样一位母亲,我会成为今天的我吗?我现在还能活着写这些文字吗?她帮助我发现了生命中另外的意义,我的生命并不是任性地属于我一个人;生命之所以可贵,还在于它的广度和厚度——就像我母亲我说的,如果你拒绝化疗的唯一原因是害怕痛苦,那么你以为去周游世界就能真正快乐吗?其实,生命本身就包含着苦难。所谓“痛快”,没有痛苦的“痛”,怎么会有快乐的“快”?(选自《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12期)
1.这篇文章如话家常,娓娓动听,那么它主要写了有关母亲的哪些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别”的母亲,让“我”迅速地成长。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恰当内容,从而提炼出“我”的成长轨迹。
(有问题从自己身上找起)(   )(   )(认识到了母亲人性的光辉)(   ) 3.“我为有她这样的母亲骄傲,但是她为有我这样的女儿自豪吗?”“我”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第一次出差,没带够钱,打电话母亲要母亲为“我”寄钱,母亲为什么会愤怒责怪“我”,然后又寄钱于“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语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填写于表格内。
答案
举一反三
题型:湖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湖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语句
描写方法
人物心理
母亲瞟了我一眼,问了一个我当时
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
那些孩子只欺负你而不欺负别人?”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她甚至对亲戚说:“如果能够一
命换一命,就让我换了她吧。”
1.“我”受人欺负,母亲责问“我”原因。
  “我”出差没带够钱,母亲数落“我”。
  “我”病重,母亲告诉“真相”,严正地“逼迫”“我”接受治疗。(意对即可)
2.要过更好的生活就得靠自己;
  争取做好自己的事,避免给别带去不必要的麻烦;
  明悟了生命的意义。(意对即可)
3.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好像从来不关心“我”,从来不为“我”排忧解难,从来都对“我”管教严格,以至于“我”提出这样的疑问。(意对即可)
4.母亲责怪“我”并不是因为母亲时间,而是在教育“我”做事要认真,要有充分的准备,要养成好习惯,不要丢三落四。然后又寄钱于“我”,是因为母亲爱“我”,担心“我”在外面会遇到困难和麻烦。(意对即可)
5.母亲希望“我”找出问题根源,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
  语言描写;母亲爱“我”胜过爱他自己。
6.示例:母亲,我感谢您,您教给了我自信自立自强的硬骨头精神;母亲,我感谢您,您教给了我面对困难,要沉着冷静,要思出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母亲,我感谢您,您教给了我认识到了生命意义——所谓“痛快”,没有痛苦的“痛”,就没有“快乐”的“快”。(合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绿之赞
冰心
  ①光阴荏苒,绿色又向我走来,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于是又沉浸在绿色遐思之中了。
  ②我爱绿色,我爱这有着无限生命力,充溢着旺盛青春气息的滴翠的色彩。这四季的绿就像人的一生。
  ③我喜欢独步于夏天的绿阴中,任凭清风轻吻我的秀发似乎吹动绿杨,欣赏柳枝摇曳的飘动。绿色草地,两只白蝴蝶飞旋着,带给我神思飘渺的遐想。
  ④我喜欢金风送爽的秋天,绿叶凋零,万般地依依不舍,打着旋,悠悠地,缓缓地,逐渐萧疏,秋天显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要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是眷恋眨眼即逝的生命么?每每在生命的最后气息,也要不遗余力地描绘。金秋丰收和喜悦,装点大自然迷人的画卷,这最后瞬间的绿,仍是美丽的。
  ⑤然而,我也爱冬天的松树,无数细小的针状绿叶在北风呼啸中奏响春雷般的松涛。白雪飘落亲吻在松树上,一种心灵的纯洁之情油然而生。每每此时我会披一件绿的披风和松树媲美。争宠着雪的爱抚,好惬意,好洒脱。
  ⑥我最爱的还是初春的绿。霏霏细雨般的清晨,那如云如烟的绿,似一位披着柔纱的仙子,飘飘地,柔柔地;似一杯浓浓的醇酒,一封爱情的信笺,一张温柔含着泪水的少女面孔,给人间带来了多少温馨。
  ⑦我喜欢绿,绿的可靠,绿的谦虚,绿的宽容,绿的博大和永恒。
1.作者认为“绿”具有怎样的品质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②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③“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④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冀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到,“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⑤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⑥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文中写“我”下山的动词有“伸”“探”“踩”“移”等,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2.文中父亲为什么要叮嘱孩子“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蕴含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近五百年来,人们对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怀着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引起种种猜测和议论。
  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当你注视她的面容时,先是看到微笑,继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再次神秘地隐去……难道画中美人真的活了吗?难道蒙娜丽莎会“变脸”吗?达·芬奇是怎样捕捉如此美丽又神秘的表情的呢?为什么别的画家没有模仿呢?
  意大利文中有一个字用以描述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时所采用的“无界渐变着色法”:sfumato(词根为fume:烟),意思是朦胧似烟凭想象。正是这种扑朔迷离的朦胧美使人陶醉在美妙的艺术胜境中,浮想联翩,浑然忘我。
  我有幸见到过现藏于巴黎罗浮宫的《蒙娜丽莎》真迹,她那带着神秘微笑的美丽倩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无数观赏者。艺术之魅力竟至于此,可叹为观止矣。
  最近事态有出乎意料的发展。哈佛大学的一位脑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列文斯通以科学观点对蒙娜丽莎微笑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她认为蒙娜丽莎之所以时隐时现,是由于人类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
  列文斯通博士是研究视觉系统的权威学者。她特别对人的眼睛和大脑如何处理视觉形象的光照度和对比度感兴趣。最近她在写一本关于艺术和大脑的书,编辑建议她不妨学习一些美术史。她在一本名为《美术故事》的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我知道你已看过这幅画不下一百次,但是再看,就这么看……”她照着做了——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她感觉到这幅名画具有一种闪烁的特性,但还是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一天她在骑自行车回家的途中,忽有所悟: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我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列文斯通大喜过望: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终于解开了!
1.选文第一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的四个问句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艺术之魅力竟至于此”中的“此”是指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列文斯通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骇世亲情
吴 天
  一天半夜,一场特大的泥石流吞没了熟睡的小山村。天亮时分,救援人员赶到,小山村已被夷为平地,全村无一人幸免于难。突然,有人惊叫:“下面有声音!”大伙儿跑来一看,一间埋在泥石流下的小木屋,仅剩一角屋顶。
  救援人员刨开泥土,掀开屋顶,只见屋里全被泥沙填满,只有房梁下还有小小的一点空间,一个赤裸裸的小女孩儿一动不动地蜷缩着,看样子还不到两岁。救援人员赶紧将她抱出来,她却死活不肯离开,指着小屋哭出了声:“妈——”顺着小女孩手指的方向看去,在她蜷缩过的泥沙处,隐隐约约露出一双泥手,10个手指。有人惊叫:“下面还有人!”顿时,救援人员以那双手为中心,沿着四周小心翼翼地往外刨。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半身赤裸的女人,个子很矮,身呈站立姿势,双臂高高举过头顶,像一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塑。
  这女人竟是一个盲人!她被挖出来时已经僵硬了。小女孩儿仍不肯走,指着刨出的泥坑,又哭喊出一声:“爹——”天哪,难道下面还有人?大伙儿立刻继续往下刨,就在女人脚下,又刨出一个半身赤裸的男人,他昂然屹立,身子直挺,双肩高高耸起……这男人也是一个盲人……
  原来,矮女人正是站在男人的双肩上,双手高高举着小孩……(选自《视野》)
1.假如你是救援人员,当看到“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时,你的神情、动作或心理活动会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含义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由评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枯枝与鲜花》,完成练习。
  ①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②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 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③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 ,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④枯树哟,你不厌弃 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⑤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
  ⑥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⑦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1.在第①段中,作者描写了“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
(1)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称这是奇迹(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③段中,作者写枯树和牵牛花各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④⑤⑥段,填写下面的空白。
  文章的这一部分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和________的写法,表达了对枯树和柔藤________的生命现象的赞美。
4.文章在结尾说“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你觉得作者从枯树和鲜花的生命现象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