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米粽之忆雷抒雁  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米粽之忆雷抒雁  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米粽之忆
雷抒雁

  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先几天,母亲便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得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子里。叉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用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的催促,我的眼皮便开始打架。不知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呜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收割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着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夜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唉,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节日,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应算是一个纪念吧。   
  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选自2010年06月12日《今晚报》,有删改)   
1、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画线句子。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末段“让人止不住要落泪”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分析母亲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概括了文章所叙之事,标明文章行文线索。     
2、“略”。     
3、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米粽在锅里跳跃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米粽的热切期待。    
4、表达了“我”对端午节和母亲的怀念之情。    
5、母亲是个勤劳、能***人,她手巧,干什么活儿都利索。她爱她的孩子,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在一针一线中融入了浓浓的母爱。
(答案不唯一)
举一反三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 “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秫秸秆(    )     荸荠(    )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     
(1)晶莹:_________________     
(2)可人: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有关标点符号的作用。     
  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句中括号的作用是 ________,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    
4、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一句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语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举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那一声吆喝——召唤
  “蜡梅,蜡梅,好香的蜡梅哟——”
  推开窗子,有雾,抓一把,浓稠得确乎有几分手感。
  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
  只见吆喝,不见人。我知道,这都是雾在作祟,我客居的这座山城,就是雾多。依山环绕的大黄路是从渝中区的大坪斜刺里拐绕过去的。雾大,能见度很低。当我着实地踩着那吆喝声时,才看清一位头缠毛巾的老人,跟我刚去世不久的母亲年岁差不多。老人枯瘦枯瘦的,坐在山坡上,就像一棵上了年纪的树。她背在背篓里的蜡梅,活像是从她的身上长出来的,手里呢,持着一束蜡梅,不停地对来往的行人显摆、吆喝。“蜡梅,蜡梅,刚从南山采的蜡梅——”好像这偌大的山城,唯有她的蜡梅最好似的。   
  “蜡梅?”我好奇地凑上前,“这是蜡梅么?”说不来重庆话的我,不得不“憋”着一口“半罐子”普通话。“你说啥子?刚从南山采来的嘛!”老人显然不悦。老实说,我这是头一回看见有别于我故乡江汉平原的山蜡梅,或许是这山城特有的水、土、雾的缘故吧,重庆蜡梅竟是橘黄色的,不像我老家蜡梅张扬的那种大红:主杆笔直、修长、枝杈繁多而不柔弱,花色呢,淡雅而质朴,像极了纯朴厚道的重庆山民。    
  “ 买一束嘛!”老人催着我,“才4块钱,便宜得很!”我迟疑着。我不是拿不出这4元钱,也不是舍不得这4元钱,关键是我没这份养花的闲心。为了糊口,从湖北老家刚漂泊到重庆的我,自己都养不活,还养花?再说,一个没有栖息之地的落魄者,能有花的栖身之地吗?    
  “好的,等我找到工作了一定来买。”我把玩、夸奖了一番老人的蜡梅后,就走了。“我等着你——娃子!”
  一个礼拜后,四处碰壁的我,终于得到了曾获“重庆十大杰出青年奖”和“老舍文学奖”的重庆长风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巴一的赏识,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接纳了我。一直像浮萍一样“飘”的我,竞有了一个八平方米的“孤安居”。安顿下来后,我自然想到了老人,想到了我曾对老人的许诺。  
  可是,当我踩着吆喝,风风火火地赶到山坡时,却物是人非。那不停地吆喝着的竟是一位中年妇女。    
  “老人呢?”我问。中年妇女先是一愣,后是惊喜:“你找到工作啦?!”这回却轮到我发愣了:“你怎知道……我是来找老人买花……”    
  “不错唦。”中年妇女说,“那老人就是我婆婆。我婆婆说,这几天有个外地娃子来重庆找工作,好多天了都没找到。还说那外地娃子只要一找到工作,就会来找她买蜡梅的。听口音,那外地娃子一定是你不,大兄弟?”    
  “是我。”我说,“我买花……是找老人。”“一样的。”中年妇女说,“我婆婆前几天到南山采蜡梅,不小心摔了下来,老人一直惦记着你找工作的事,就要我来这里等你,还说如果你来买蜡梅,就证明你找到了工作,她的心也就落地了。”
  我的心呼啦一热。等我买下一束蜡梅后,中年妇女就立马起身,背起背篓走人,惹得要买蜡梅的顾客直纳闷。    
  “大姐,人家要买蜡梅呢!”我不解。“傻兄弟,”大姐朝我扮了个鬼脸,“婆婆正等着我去报你的喜讯哩。”    
  我不知泪是怎么流出来的。以后的日子,我总是静静地守着窗台上的那缕淡淡的不肯离去的暗香,任它们绽放、凋谢。
  雾,散了。一瓣橘黄色的阳光打在我的脸上,好是温暖,我总是时不时抬头,朝山坡上望去,可那苍老的背影,还有那熟悉的吆喝不再重现。
  再好的花,总有谢的时候。可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蜡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选自《美文》,2006年4月)    
1、第3自然段“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这一句中,“翻”字为什么用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汉平原和山城的蜡梅各具有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花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刻画卖花老人这一形象,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一段写道:“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蜡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   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   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   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   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   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   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   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   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1、找出文段中的一处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的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怎样表现春酒宴的热闹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读这两段文字,分析母亲的形象是怎样 的,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热情好客,善良大度。    
B、俭朴勤劳,充满美德。     
C、富有灵性,性格坚强。    
D、没有文化,为人善良。      
4、请加以想象,描写“我”得了手帕后“开心得要命”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拔下钥匙
  ⑴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冬午后。淡云。微风。令人微醺的阳光。
  ⑵他驾驶着一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7路无人售票公交车,行驶在高架路上。满满一车的乘客,有的在小声交谈,更多的是在打瞌睡,由车窗透进来的初冬暖阳,像一只只温柔的手抚摸着人们的脸。他从后视镜里看到,一对小夫妻在逞着怀里的婴儿,那婴儿长得白白胖胖的,惹人喜爱。
  ⑶他微笑了。他想到了自己并不富有却温暖的家。过几天休息时要把老父亲推出来晒晒太阳了,别看老人神志不太清醒,可就是喜欢晒太阳,喜欢听人聊天。父母亲都80多岁高龄了,自己还能孝敬几年呢?
  ⑷这辈子自己最亏欠的要算妻子了,别的不说,单说她一嫁进门就照顾患病卧床、神志不清的公公,如今已经20多年了,从没半句怨言。5年前妻子患上了脑瘤,妻子觉得天都要塌了,但他告诉妻子说:“不要怕,有我在,天就不会塌,我就是你的天!”终于,他陪着妻子一起战胜了病魔。
  ⑸他又想到正在读大二的女儿,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女儿是他的骄傲,他因为家庭和时代的关系没读多少书,吃尽了读书少的苦头,幸好,女儿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懂事的女儿很体贴爸爸的不易,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从来不在物质上与人攀比,成绩上却一直是佼佼者。每次从学校回来,还用勤工俭学的钱为他买东西。他驾驶座上的小枕头就是女儿送的,女儿说爸爸颈椎不好,垫个小枕头会舒服些,还带红外线按摩呢。
  ⑹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动了动脖子,感到后脖子那里很温暖。
  ⑺现在,车将要下高架路了,下了高架再开一段路就到终点站了……
  ⑻忽然,他感觉眼前一阵模糊,头剧烈地眩晕起来,接着又剧烈地疼起来,他感到很恶心,胃里翻江倒海——不好,可能是突发脑溢血!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父亲就是因脑溢血40来岁就瘫痪了,他自己40来岁时也患上了高血压。
  ⑼他清楚突发脑溢血会很快失去意识。下高架后的路是一条交通要道,车辆、行人密集,稍有疏忽,这么大的公交车极有可能失去控制,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
  ⑽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终于,他已经模糊的视野里出现了终点站那熟悉的蓝色候车亭……坚持不到终点站了,提前停车……
  ⑾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
  ⑿渺茫的歌声有强大的力量,吸裹着他在黑暗的深渊坠落、坠落……
  ⒀那深渊太深,36小时的抢救后,他没能爬上来。
  ⒁当人们从他的口袋里找到公交车钥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流泪了——这是一辆自动挡的公交车,他担心自己昏迷后,可能会无意识地导致车辆失控,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拔下钥匙,牢牢锁住那扇通往死亡的门。
  ⒂他叫陈乐平,上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  (选自新浪网纳兰泽芸博客,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乐平是一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他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列举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中,你悟到什么有益的人生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这段文字是描写暴风雨(     )
A.渐渐来临
B.已经来了
C.逼近之时
D.必将来临
2.“海燕”象征了______,“暴风雨”又象征了_______。
3.选文第一、二段主要表现了(     )
A.大海熄灭闪电
B.大海与闪电搏斗
C.闪电肆虐逞威
D.乌云更加凶暴
4.“——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一句运用了_______ 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极度_______之情。
5.“——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使用了_______ 句式。
6.依据这几段文字的内容,简述海燕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