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古藤   ①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古藤   ①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古藤
  ①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②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③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④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花颜月貌,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⑤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⑥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⑦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法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⑧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⑨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⑩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作者:王剑冰,选自《时文选粹》第2辑,有改动)    
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品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韵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这是一个_______ 关系的复句。     
4、请你谈谈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第⑤段写“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已为自己相绕”,第⑧段却写“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这两种生存方式你更赞成哪一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外在特点:外形弯曲、枯老,是一棵独立的藤。内在特点:坚毅,不屈,顽强,倔强,孤独。     
2、这里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排比形式工整,感情强烈,层层深入地赞颂了古藤是木的范例,凝聚了天地间水土的精华,阐释了生命的内涵;比喻生动、形象,讴歌了古藤生命的顽强与不屈,表达了作者对古藤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3、选择     
4、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由藤及人,揭示了古藤的寓意。     
5、示例一:对于这两种生存方式,我更赞成第一种,要像古藤那样独立顽强、不屈地生存,并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抗争,这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活中,经常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我都一一独立地战胜了它,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生活经验,感受到了生命的愉悦。
   示例二:对于这两种生存方式,我更赞成第二种,要尽量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我们的年龄还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个又一个不可知的困难和挫折,如果单凭我们个人的能力和经验,我们难免会栽跟头,受到伤害;如果我们能借助父辈、师长的力量,像古藤一样,同样需要攀附和依靠,不仅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可以更加专注地做我们该做的事情,生命也许更加精彩。
(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渎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1.所选文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的“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什么?“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又象征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加粗的“有形的长剑”和“无形的长剑”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一句中“和”读 ____,它还可以读____与_____等音。“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表现了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①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②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了一声。这次屠***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 
1、第①段中说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语句“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了一声。”中“咬”“骨粉”和“***”这几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上帝对那树施洗礼时所说的话,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  
(1)“没实现”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B、第②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大树的惨遭砍伐,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 
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通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黄蜂筑巢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两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光里。   
  A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的鲜明美丽。   
  B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画。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小家伙!    
  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马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竞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嘤嘤。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的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作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选自《周涛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1、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黄蜂的“举动”
          作者的“情感”
第一次
 
 
第二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乌云越来越,越来越,向海面直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成尘雾和碎沫。(《海燕》)  
【乙】    
  一、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袭击过来,猛烈地冲向岸边,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拔刺着岩石的壁垒。   
  二、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三、“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四、“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五、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她走到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啊!一样的美。”     (《听潮》)
(1)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对大海的赞美,具体地看,【甲】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乙】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
(2)【甲】文用象征手法描写了两种力量的抗争,其中,象征反动势力的有_____________。      
(3)【乙】文前三节文字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表现大海的美,其中第_____________节就是间接描写。  
(4)【甲】文里有6个加粗的词语,其中最能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动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中“海的美就在这里”,这里的“美”指的是(      )  
A.涨潮时候的惊心动魄的美。 
B.退潮时候的温柔平静的美。  
C.既有退潮时的温柔平静美,也有涨潮时的惊心动魄美。  
D.涨潮时候海浪声音组成的音乐美。  
(6)在黑暗恶劣的环境中,“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    
A.强调“波浪”具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显示了大海的壮观。  
B.突出了“波浪”的乐观精神和战斗雄姿,显示了大海的力量。  
C.说明“波浪”能顺应形势,善于随机应变,显示了大海的机智。  
D.说明大海不能审时度势,没有考虑后果就盲目作战,显示了大海的粗犷豪爽。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雨前  
何其芳
  ①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画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②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撇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③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④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由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地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巴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⑤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梳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眼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⑥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山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呵!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覆荫我自己。  
  ⑦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  
  ⑧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⑨然而雨还是没有来。1933年春,北京(选自《画梦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何其芳,1912年出生,中国现代作家。1933年,时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又加紧蚕食华北,而国民党政府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民族危机深重,政治气候低沉。面对现实,当时一大批知识分子既对黑暗现实不满,又找不到出路。
(1)本文写了三组动物在雨前的不同神态:惊慌的鸽群、_____的白鸭、______的鹰隼。(请用文中词语填写)  
(2)本文③和⑥段中作者怀念了两幅故乡风景画。用简洁的语言分别为其命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描写景物语言精致,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是本文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请简要分析作者将南方的湿润与北方的旱渴进行对比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的写作时间及相关背景,谈谈你对文中“雨”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