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8分)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迟子建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8分)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迟子建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8分)
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这调皮的月光,让我只能睡睡醒醒。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带着股嫩嫩的绿意;夏日的月光,饱满丰腴;秋天的月光,洗尽铅华,安详恬淡;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的月光新鲜明媚。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④今天是满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边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⑤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A】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B】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掩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⑥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C】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⑦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⑧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阅读第①段,说说作者认为太阳和月亮有什么不同。(4分)
答:                                                                               
小题2: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②段中加框语句。(4分)
答:                                                                               
小题3:文章A、B、C三处画线的语句具体描写了“那团月亮”夺目的美,请任选一处,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那种美的。(5分)
答:                                                                               
小题4:说说文章第⑦段中“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一句给你哪些启示。(5分)
答:                                                                               
答案

小题1:答:太阳总是圆圆着脸,月亮每一次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
小题1:答: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亮撩人的情态,活泼、好动,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如同怀中的宠物,赶不走,驱不动,就这样依恋着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
小题1:答:A处,以猜测的口吻写出了月亮经历了一夜的行程变得有些疲劳亦或是其他原因如同一盏挂在树梢的灯,既写出了月亮给人的真实感受,也写出了林中的月亮多少没有旷野的月亮那么通明,无遮无阻。
B处,原本是光秃秃的树枝因为有了月亮的照射使得它们显得流光溢彩,是月亮让这些已经脱去外衣的树木在夜间变得生机勃***来。
C处,真实写出了月亮在不同时段给人的不同感受,在树梢时如同一盏灯,在远处的地平线上九如同篝火,不同时段展示不同的美。
小题1:答:人要勇于奉献,用自己的付出甚至牺牲造福他人;人生因为付出而精彩,生活因为造福他人而更美妙,像月亮一样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
解析

举一反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世上没有傻问题
卡尔·萨根
除了儿童之外(他们还不懂得是不是该问一些重要的问题),我们没有谁会花费很多时间去想:为什么自然是这个样子?宇宙是怎么来的,它是否一直那样存在?如果时间某一天会倒流,结果将会出现在原因之前吗?是否存在人们认识的极限?甚至有些儿童,我遇到了那么几个,想知道黑洞是什么样子,物质的最小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不是将来,为什么有宇宙。
时不时的,我会非常幸运地给幼儿园或一年级的孩子讲课。其中很多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尽管好奇的倾向多一点,怀疑主义的倾向少一点。他们很好奇,爱动脑筋,引起思考的、有洞察力的问题滔滔不绝。他们显示出极大的积极性。我被问一些连续的问题。他们从没听说过什么叫“傻瓜式的问题”。
但是当我和高中高年级的学生交谈时,我发现情况不同了。他们记住了“事实”,但总的来说,发现的喜悦,事实背后的灵魂,已经离开了他们。他们失去了大部分好奇心,仅获得了很少一点怀疑主义。他们担心提出“傻瓜”问题;他们愿意接受不充分的答案;他们不提连续的问题;在教室里他们不时斜着眼瞥一下,判断他们的同学是否赞同;他们上课时把带来的问题写在一张纸上,他们偷偷地检查,等待着轮到他们,却疏忽了这时他的同学们正在集中讨论什么问题。
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它不仅是青春期的问题。我猜测它部分是因为来自同学的不许杰出的压力(除了在体育运动中),部分是因为社会教给人们的短期满足,部分是由于一种印象即科学和数学不会使你能买一辆跑车,部分是因为对学生的期望太低,部分是因为理智地讨论科学和技术——甚至学习本身——很少有回报或榜样。那些少数仍然保持兴趣的孩子被贬低为“傻子”“小丑”或“书呆子”。
但是还有些别的原因:我发现许多成年人讨厌孩子提出科学问题。为什么月亮是圆的?孩子也许会问。为什么草是绿的?梦是什么?你能挖多深的洞?世界的生日是哪一天?为什么我们有脚趾头?大多数老师和家长以生气或嘲弄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或者迅速地转到别的东西上面:“你希望月亮什么样,方的?”孩子们不久便认识到这种问题惹恼了大人。再有几次像这样的经历,就又有一个孩子离开了科学。为什么成年人在不到六岁的孩子面前要装做无所不知?我感到实在难以理解。承认我们不知道某些东西又怎么了?我们的自尊心竟如此脆弱吗?
而且,这其中有许多是科学领域中的深奥问题,有几个尚未得到完全解决。月亮是圆的与重力是一种将物体拉向任何世界的中心的向心力及岩石的强度有关。草是绿的因为它含有叶绿素,当然——我们都在高中的时候被灌输过这个答案——但是为什么植物含有叶绿素?这看起来很愚蠢,因为太阳输出的峰值能量是在光谱的黄色和绿色部分。但是我们对于草为什么是绿的仍有某些东西不清楚。
有许多更好的回应可以不使孩子觉得他们问深奥的问题是一个大错误。如果我们对答案有想法,我们可以试着解释。即使是一次不完全的尝试也会起到消除疑虑和鼓励的作用。如果我们不知道答案,我们可以查百科全书。如果我们没有百科全书,我们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或者我们可以说:“我不知道答案,也许没有人知道答案。也许等你长大的时候,你会成为第一个发现答案的人。”有天真的问题、乏味的问题、表述不当的问题,以及在不恰当的自我批判之后提出来的问题。但是每个问题都表明他渴望理解这个世界。这绝不是傻瓜式的问题。聪明的、好奇的孩子是国家和世界的财富。他们需要得到照顾、呵护和鼓励。但是仅仅鼓励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给他们关键的进行思考的工具。
小题1:.细读全文,概括作者在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60字以内)。(4分)
答:                                                                     
小题2:.联系上下文,品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他们记住了“事实”,但总的来说,发现的喜悦,事实背后的灵魂,已经离开了他们。请你解读这个句子的深层含义。(4分)
答:                                                                     
小题3:.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儿童或同学提出的“傻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你的观点。(3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5题。
好好活着就是爱
李晓
①21年前的3月26日,春天的气息已经荡漾在这座北方城市的柳梢,暖暖的春意拥着含苞花蕾。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碾轧过他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
②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
③一个年轻的生命就在这春意浓浓的季节里消逝了。春天是生机勃发的美好季节,海子却走了,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
④然而,这个原名叫做査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的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煮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种传统的方式,为在北京的儿子默默祝福。
⑤在那个雨水淅沥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査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回了母亲居住的乡村,就在房门前300多米的松树林边,垒起了一座土坟。
⑥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她的灵魂。在20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为她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
⑦海生15岁便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整个县城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送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位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天,这个贫困的诗人找人借了300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50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了一群小鸡。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着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⑧儿子塞给她的那300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揣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300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⑨海子自***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然而,在母亲的眼睛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一个国家,可以失去一位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⑩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位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剜肉剔骨的酷刑。浩瀚无际的天空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以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和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
(本文选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从全文看,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说说其作用。(3分)
                                                                                                                                                                                                                                                          
小题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中加点词“笑眯眯”的理解。(2分)
                                                                                                                                                                                                                                                          
小题3:.从“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她的灵魂。”这个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3分)
                                                                                                                                                                                                                                                   
小题4:.从内容和修辞两方面对第⑩段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5:.文中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3分)
                                                                                                                                                                                                                                                          
小题6:.结合文章题目及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悟。(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昙花开的晚上(11分)
造化施惠万物,连最小的生命也不忽略。
当恬恬第一个发现昙花有蓓蕾时,只有米粒那般大小,嵌在宽厚的叶子边缘一处齿形的缺罅里;那片叶子,还是上次被猫猫追逐时踏断了仅存的一片,一直冷落在花坛一角,孤零零随风摇曳,不想居然也孕育了花苞。
今天黄昏,眼看那一根根护在外面的花萼先已舒展,蓓蕾昂然翘扬,巍颤颤欲放还敛,我小心地安置它在桌子中央,只等待生命展露它神秘与美妙的那一刻来到。
八点钟,白天的烦嚣都已成为过去,一切静下来了。独自与恬恬分坐桌畔。她推开了她的功课,我打开我的书卷——在这恬淡的气氛中,对着高雅的花,我没有看长篇累牍的论文,那太笨重了;也没有看谈情说爱的小说,那太庸俗了。
“姆妈,昙花开了,你来看呀!”恬恬一声惊喜的呼唤。忙抬眼,只见原先抿合得紧紧的尖端,已微微开启露出一圈洁白的花瓣,圈成钮扣那么大一个圆圈,宛如娇憨的婴儿,翘起她嫩多多、香馥馥的小嘴,那样柔润,又那么逗人爱,给人有亲一亲她的***。
“我可不可以吻吻她?”恬恬谛视着昙花,眼睛发亮。
“不可以。”我说,“人的俗气会玷薰了它。”
但是,我们还是忍不住一个一个俯下头去,把鼻尖贴近花瓣,深深地吸了它吐出来的幽香。
九点钟,轻轻的、怯怯的、几乎是肉眼看不见的,花蕾一直在不停地展开,仿佛一位睡眼惺忪的少女,那一排秀长郁密的睫毛不住闪动,突然,一阵颤抖,莹光闪闪,一束洁白纤细的花心,盈盈探首花外,象牙刻的没有那样精致光润,白玉雕的不及那样玲珑剔透,这小小的花心宛如花的触角,先向这世界试探:似乎满意了这清静安逸的气氛,这不冷不热的温度。于是,围在花心四周的花瓣,又娇怯地展开了些,像那嫣然的笑。
“黄昏了,是繁花合拢花瓣的时候了。”而在这清静的夜,昙花却正在吐蕊盛放,开在黑夜中的花,是要与月亮一比皎洁么!
十点一刻,时间之流默默地滚去,受它灌溉的生命悄悄酝酿着美和芬芳,那一片片相叠相扣、密切偎依的花瓣,犹如蝴蝶展翅,看似怯生生娇柔无力,轻俏俏半启犹阖,盈盈绽放时,真是冰肌雪肤,粉妆玉塑,光华四射,一时连灯光也暗淡无色。玉瓣展处,中央赫然涌出一簇黄灿灿的花蕊,每茎像一个金黄色的音符,整齐的排成一行一列,奏着欣悦的生之乐章。
恬恬坚持着要守着花开完,但小小身心终抵敌不住一天的疲困,我轻轻撼着她的肩敦促她说:“昙花现在刚盛开,你已看到最美的一刻,不必再等它萎谢。”起居室内只剩下我一个人,一灯如水,独对孤芳。窗外,细雨洒落芭蕉,风卷起榕叶,似乎秋意更浓。
十一点半,夜阑人静。玉翅般的昙花瓣现在已完全展开,凝视中,恍惚心灵与外境之间,渐渐起了阵朦胧的轻雾,身外的世界逐渐离我淡去远去,花我共处,浑不知是我投身花中,抑是花融渗入我心内——光影若然一闪,雾渐散去,灯光掩映下,花儿却更焕发、更璀璨了。
我若有所悟,依稀记起不知从何掇拾来的断句:一片花影,将引起你眼泪不能表达的深思。
十二点,昙花仍然盛开着,夜更深静,也更凉沁。倦意爬上我的眼帘,挥拂不去。只得掩卷起立,闭上窗子,熄了灯亮,默默地向花儿道了“晚安”,悄然退出室外。走到门口,不由得又留恋地盼顾了最后一眼,只见幽暗中依然闪耀着一团白皑皑的花影。噢,是了,它不会因为无人欣赏而减损它的美丽芬芳。
当我认识昙花以前,只知昙花总是用来形容生命的短促和事物的容易幻灭。如今我认识了它——从吐蕾、含苞以至盛开,却并不感到它生命的匆遽。所有的生命不问存在的时间短长,而在它有无显示;没有显示的生命再长也不过是一片空白,而昙花在它短短的开放时间,已显示了纯净的美和生命无比的璀璨。这美和璀璨,留给人的印象,岂不是永久的么!
小题1:.根据全文概括昙花的特点。(2分)
                                                                       
小题2:.文章写了昙花盛开的美丽情景,可为什么第二段还要写昙花孕育花苞时的历程?(3分)
                                                                                                                                              
小题3:.请对文中画线句子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加以赏析。(3分)
                                                                                                                                             
小题4:.最后一段说“没有显示的生命再长也不过是一片空白,而昙花在它短短的开
放时间,已显示了纯净的美和生命无比的璀璨。”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文章中有何作
用?(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FE复合酶”——划时代的高科技成果(10分)
①消炎抗菌.以后很可能不再用抗生素,而用酶这种全无毒副作用的生物素。
②鸡没有牙齿,却能将硬如米粒的食物磨得粉碎。是什么物质有如此大的功力?是酶。它包含在鸡肫内壁那层黄膜之中,为此,这层黄膜也成为珍贵的药材。
③酶的作用和种类很多,提取却极为复杂,因而贵比黄金。
④酶能够溶解细菌,称为“溶菌”,是本世纪的一个重大发现。而将酶应用于抗菌消毒领域,并证明它比抗生素能更好地担负起对付细菌感染的重任,则是一个划时代的成果。
⑤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抗生素未被发现之前,细菌感染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当青霉素、链霉素类药物等相继问世后,人类平均寿命提高了几十年。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的严峻问题:耐药菌出现了。这使得抗生素的剂量越用越大,效果却越来越差。据美国媒体报道,因耐药菌感染,仅延长住院时间和必须使用昂贵的新型抗生素两项,每年就要增加300亿美元的开支。不仅如此,抗生素引起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也令人吃惊和震撼。据《健康报》报道,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的有19.2万人,住院的有250万人。有人担忧,这样下去我们的后代会不会遭遇一个瘟疫横行却无药可治的悲惨世界。
⑥奇迹就在此时出现,有人在葡萄球菌之中发现了“溶菌酶”。试验证明,它能有效溶解革兰氏阳性菌,尤其对世界医学界都极为棘手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显著。随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展开了对它的研究。1987年,我国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通过基因克隆方法从安全菌中获得了溶菌酶,以复旦(FUDAN)和酶(ENZYME)英文的第一个字母而命名“FE”(复旦酶)。FE酶及FE复合蛋白酶制剂被认定为划时代的高科技成果。
⑦实践证明,FE及其复合酶制剂确是非常优良的抗菌荆。它的***菌机理非常独特,不是简单地在细菌细胞壁上形成屏障,而是通过直接裂解菌体细胞壁,彻底***死细菌,因而不产生耐药性。作为本质为蛋白质,能随人体新陈代谢而排泄的纯生物制剂,它还具有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特点。它使得抗生素带来的耐药性和毒副作用两大难题迎刃而解。以FE技术相继开发出用于治疗烧伤、外科手术后期耐药菌感染的FE复合酶消毒剂,可广泛用于手术、器械、餐具等消毒的FE复合醇消毒剂(Ⅱ)、用于治疗咽喉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的牙膏、口腔喷雾剂等口腔护理用品。其中FE复合酶消毒剂成为目前惟一获得卫生部批准的生物型消毒剂。
小题1:.什么是酶?根据选文的相关内容给“酶”下定义。(2分)
                                                                                                                                              
小题2:.第5段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具体说出使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4分)
                                                                                                                                              
小题3:.根据选文信息,说说“溶菌酶”的发现有何重大意义?(2分)
                                                                                                                                              
小题4:.为什么说FE复合酶的开发是“划时代的高科技成果”?(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碘盐迎来意想不到的全国大抢购
易蕤 孙凤福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引发核泄漏之后,中国各地民众抢购碘片、碘盐,甚至酱油、腌菜、腐乳等跟盐有关的食品。抢购这些物品的强大理由有二:一是服用碘片能抵抗辐射;二是海水大面积污染后,以后的海盐不再安全,真是这样吗?
如果人体吸收了含有放射性的碘,即碘131 ,在甲状腺里积累,就有可能引发甲状腺癌,服用碘片,让甲状腺和其他器官事先“吃饱”碘,接触到的放射性碘就不能被吸收,很快被排出体外。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用于防辐射的碘化钾片,成人一次性摄入含碘化钾的碘片130毫克,儿童、婴儿依体重等因素而依次减半,且24小时内不可服用第二剂,但这样高剂量的碘摄入是会引发很多伤害的,只是比辐射带来的伤害小。
减轻辐射所需的碘剂量应该是24小时内一次性服用130毫克的碘化钾,加碘盐的碘含量,即使按碘的最大加入量30毫克/公斤来计算,达到130毫克的碘需要一次性吃3.3公斤的盐,也就是6斤6两,一个体重为120斤的成人,短时间内摄入60毫克食盐就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所以靠吃碘盐来防核事射,根本不可能。
据2010年上半年的资料显示,我国原盐结构中海盐的占的比例已经不到一半,井矿盐最多占46.5%,海盐占42.79%,湖盐占11.16%,内陆地区所产的盐者是井矿盐、湖盐。如果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严惩核泄漏,核辐射物质会通过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形成一个闭合的洋流环进行扩散,在洋流环中会先后与千岛寒流、阿拉斯加暖流、赤道逆流接触,而日本暖流和太平洋暖流会在北回归线附近形成分支。对于国中和东南来地区影响比较大的,应该说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对核辐射污染的交换,不过太平泮洋流顺时针转动,洋流要转一圈到北美等地再转回来,才可能污染到中国海域,转了这么长时间,它被海水稀释以后可能根本没有了,所以也不必要担心海盐不再安全。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4月)
小题1:.本文围绕碘盐遭遇“全国大抢购”这一话题,具体说明了哪几方面的内容?(3分)
答:                                                                                                                                                   
小题2:.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的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                                                                                                                                                   
小题3:.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是一篇由某一现象追溯原因的说明文。
B.本文的说明结构是并列式结构。
C.如果受到了核辐射,服用碘片,放射性碘就会被排出体外。
D.因为我国食用盐以井矿盐、湖盐为主,海盐占的比例已不到一半,所以海水大面积污染后,即使不生产海盐,也不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E.文末加点的两个“可能”,表示一种推测语气,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