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袁隆平的“寻梦园”  自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他的研究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袁隆平的“寻梦园”  自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他的研究成

题型:广东省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袁隆平的“寻梦园”

  自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他的研究成果一项接着一项,他的杂交稻创造的神话一个接着一个,四十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国家“超级稻”研究项目又传佳音,续写着“绿色革命”的新突破……
  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三十五亿多亩,增产稻谷三千五百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三千五百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上的同行则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遨游;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丝毫也没有使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儿,要求基地三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八百公斤的目标。”
  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袁先生儿时的园艺场如今已经变成水稻田,生活、事业甚至梦里,全是稻子……
  “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选自《语文读本》)
1.请你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梦寐以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功成名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袁隆平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做过什么“美好的梦”?你准备如何圆自己的“梦”?(3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篇文章叙写了被人们视为“神农”的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事迹。
2.(1)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2)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3.因为他是个衷于自己事业的人,他的讲话的话题永远自己的事业,讲起来当然就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或:因为袁隆平一生都在研究水稻育种,对水稻育种工作的全过程了如指掌。 
4.辉煌、荣耀、名利面前不自满,在功成名就之后仍不断追求。(意思对即可)
5.“略”。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但是,她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她用画家那一种独特的目光注视着身旁这些“南极人”。
  他,考察队队长,已是第三次来南极考察了。前些年,他到国外参加南极会议,那时我国还没有在南极建站,会议最后要表决时,主持人宣布没在南极建站的国家没有表决权,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刺激。为了筹建长城站,他呕心沥血;长城站落成时,这位作风凌厉的男子汉也流泪了。别看他沉默寡言,心里却裹着一团火。前天,他在工地上对大家说:“我们这里虽然只有一名画家,但我们大家都应该是画家,每人添一笔,把长城站画得更美丽!”
  他,测绘工程师,站里的英语翻译。哪儿活累去哪儿,开车、修艇、驾驶雪上摩托,什么都会,大伙儿开玩笑:“给他一架飞机他都敢拆。”他太累了,眼皮老有些浮肿,好几次端起饭碗就睡着了。
  他,地球物理研究生,典型的80年代青年。风再大,每天四次(包括深夜12点)到后山观测所取数据,够辛苦的。不过他老是乐呵呵的,有时间,还要扭动身子,来一段“迪斯科”。他,开驳船又兼长城站邮局“局长”。那天,他悄悄找到她,说:“画家,今天是我儿子生日,求你帮我画张画,就画我现在这种胡子拉碴模样,儿子才一岁还不懂事,等他长大了,我把这张画送给他,告诉他:‘你爸爸曾经在南极战斗过。’”
  这些“南极人”,这些身上凝聚着南极精神的“南极人”!
1.第2段中“长城站落成时,这位作风凌厉的男子汉也流泪了”。想一想,考察队队长为什么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里却裹着一团火”中的“一团火”是什么意思?(在具体语境中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他一架飞机他都敢拆”这一句反映了测绘工程师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大家都应该是画家,每人添一笔,把长城站画得更美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阅读时多往深层想一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为什么不具体地写这些人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10月的一天,我们来到发射海区。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出指挥所下达“一小时准备”命令时实况:“北京,华山,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各号注意,一小时准备……”)当指挥所下达“一小时准备”命令的时候,在一阵阵轮机声中,一支威武的船队来到了试验海区。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艘艘执行警戒任务的舰艇,它们所过之处,留下了一道道泛着浪花的航迹;接着气象船、防护救生船驶来了,它们从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点下锚停泊;最后是一艘装有运载火箭的发射潜艇,它像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不一会,一架直升机来到了海区上空,不停地在那里盘旋,运载火箭的发射时间已经临近。
  突然,一个标志着火箭出水点的红色亮点,在海面上出现,这说明离发射时间还有两分钟。这时候,分布在陆地、舰船和直升机上的许许多多跟踪测量设备,都一齐开机了,准备接收火箭出水以后,在刨山预定溅落点的过程中,每一瞬间所发来的各种信息。
  (出潜艇“一分钟准备”时的操作实况:“各战位注意!一分钟准备……”压低混播)
  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分钟,潜艇的发射舱里充满着一片战斗气氛。操作手陆跃忠沉着冷静地站在操作台前。等待着发射命令。
  (出潜艇发射前的操作音响:“十——五,四,三,二,一,发射!”以及发射时的一声巨响)
  一声令下,陆跃忠果断地按下了发射按钮,随着闷雷般的响声,运载火箭射出了水面。(出火箭出水后升空时的呼啸声,混播)
  这时候,人们看到火箭尾部喷出的橘红色火焰,立刻使海水剧烈地翻腾起雪白的浪花,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自上,腾空而去。火箭越飞越高,越飞越小,直到变成一个小亮点,消失在茫茫的太空之中。
   (出人们的欢呼声,然后压低混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体会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1)指挥所下达“一小时准备”命令时实况。
___________________
(2)出潜艇发射前的操作音响
___________________
2.录音新闻是利用___________进行报道的广播形式。它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3.这几段文字写火箭发射,是以___________为序,由海面到___________,再由水下写到海面和___________。(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4.“人们看到火箭尾部喷出的橘红色火焰,立刻使海水剧烈地翻腾起雪白的浪花,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这一句运用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___________,突出它的颜色之“___________”,形状之“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意在___________出火箭尾部的橘红色火焰的___________,也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2日)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4)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7)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10)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军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用“‖”在下面序号间,隔开导语和主体两个部分,然后用“│”划出主体部分的层次。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2.第(2)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不含)”,原因是第(2)句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军渡江情况相□□。
3.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分) 4.文中第________句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
5.第(12)句中加粗的“不料”一词在文中表现了我军的□□□□(不超过4个字);对敌人来说,这个词具有强烈的□□意味。
6.第(9)句中“南京”一词,为什么不宜改为“蒋介石政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①新华社香港7月1日凌晨电  (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②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
  ③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
  ④零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 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⑤这一庄严宣告在大会堂 4000多位中外嘉宾中激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一宣告通过电波传向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澳门和台湾,传向世界的四面八方。
1.第①段由电头和________组成。文中画线字“凌晨电”说明这篇新闻具有________的特点。
2.第①段特意点明“1997年7月1日零点”,这是因为________。
3.第②、③段写举行政权交接仪式的________、________和“瞬间”。
4.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中讲述了江泽民的讲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中两个“传向”回应上文的“________”一词,高度概括了这一盛事在国内外的影响。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和平”号成功坠毁
  中央电视台3月23日消息  ①莫斯科时间今天9时0分12秒(北京时间14时0分12秒),俄罗斯地面控制中心  A  (宣布、宣告),“和平”号所有残片已成功、安全地坠入预定的南太平洋海域。至此,坠毁“和平”号的工作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②莫斯科时间8时44分04秒(北京时间________),“和平”号进入稠密大气层。在与大气层猛烈摩擦的过程中,“和平”号燃起熊熊大火。莫斯科时间8时59分49秒(北京时间1 3时59分49秒),“和平”号第一批碎块安全坠入南纬44.4度、西经150.0度的南太平洋海域,位于新西兰与南美洲之间。23秒后,莫斯科时间9时0分12秒(北京时间14时0分12秒),“和平”号的1500多块残片坠入了指定海域。
  ③“和平”号的坠毁过程都是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从莫斯科时间今天凌晨3时31分59秒(北京时间8时31分59秒)开始,控制中心分别向“和平”号发出三次制动信号。从俄罗斯地面控制中心向“和平”号发出第一次制动信息到“和平”号  B  (坠毁、坠落),前后 不到6个小时。经过漫长的等待,“和平”号最后以这种干净利索的方式结束了它光辉的C  (一生、一身)。
  ④“和平”号空间站是人类历史上第九座空间站,也是迄今体积最大、应用技术最先进、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⑤在太空飞行的15年间,“和平”号共接纳了28个长期基本考察组和30个国际考察组,共108名来自12个国家及欧洲航天局的宇航员。这些宇航员共完成了20多个科研计划和2.2万项科学实验。通过这些计划和  D  (实验、试验),人类熟练掌握了太空舱建造、发射和对接技术、太空行走技术、太空生命保障技术,更加深入地研究了航天医学、生物工程学、天体物理学和天文学。
  ⑥人类在“和平”号上所获得的丰厚知识财富将在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和未来的星际载人航行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和平”号的15年风雨历程将成为人类永恒的记忆,“和平”号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1.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主体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消息的第②段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课文,在第②段横线上填入的时间是________。
4.在序号处填入适当的词语。
A处:________ B处:________ C处:________ D处:________
5.经过漫长的等待,“和平”号最后以这种干净利索的方式结束了它光辉的________。课文是如何说明“和平”号“光辉的________”的?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