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类文阅读。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里根总统表示哀悼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

课外类文阅读。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里根总统表示哀悼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

题型:新疆自治区同步题难度:来源:
课外类文阅读。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里根总统表示哀悼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 次大灾难。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挑战者”号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起飞后,以三倍于音速的速度升到佛罗里达五 万英尺的蓝天时发生爆炸。爆炸后,航天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距发射地点20英里外的大西洋。燃烧着的飞机碎片,散落在广阔的海面,持续了一个小时。
  这架耗资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全国上下极为震动,人们几乎中断了一切活动,等待有关这场灾难的详细消息。各大电视网作了整天的特别报道。华盛顿和全国各地下半旗致哀。纽约市通常灯火辉煌的帝国大厦今晚熄了灯火,以示哀悼。
  里根总统在白宫内电视机旁观看到爆炸时,“震惊得一语不发”,里根夫人失声喊道:“天哪,不可能!”在同国会领袖们商议后,里根决定把原定于 今晚发表国情咨文讲话的时间推迟到下星期二,并派布什副总统前往佛罗里达太空中心慰问死难者家属。正在开会的众议院中断了会议并随即宣告休会。华盛顿大教堂响起了为死难者哀悼的钟声。
  今天在卡纳维尔角观看实况的观众目击这一悲剧时,由震惊而转为悲痛,不少人失声痛哭。
  今天晚上,里根总统在向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中,对七名宇航员不幸罹难表示哀悼。他把这一事件称为“全国的损失”。他说:美国将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将有更多的航天飞机和宇航员进入太空。 ……  ……    
  “挑战者”号上的七名宇航员中,有一名来自新罕布什尔州中学的女教师麦考利夫。她是第一名来自民间的航天飞机乘员,是从1万1千名报名应征的教师中选出来的。她为参加这次飞行接受了120个小时的宇航训练。她准备在轨道上向她的学生讲授“太空课”。今天,兴高采烈的学生们在教室里观看载有自己的教师的航天飞机腾空实况时,突然陷入 混乱和悲哀。
  美国共有四架航天飞机,迄今共进行了24次飞行,这次失事的“挑战者”号已进行了十次飞行,是历来技术故障最少的一架航天飞机。宇航局已宣布,在查明这次事故原因之前,将中止一切航天飞机的活动。
  今年美国原定将有15次航天飞机的发射,是“太空时代开始后最重要的一年”。宇航专家和舆论普遍认为,今天发生的事故不只是一次损失七名宇航员的悲剧,而且是美国整个太空计划的重大挫折,将大大推迟各项太空活 动,其长远影响尚难估计。
1、对本文标题特点理解完全正确的是(   )
A、本文标题概括了消息的最主要内容。
B、本文标题指出了爆炸事件的严重性。
C、本文标题和副标题概括了消息的最主要内容,副标题前句写灾难惨重,后句写最高***的态度。
D、本文标题突出了爆炸事件的严重性和在美国产生的巨大反响。 
2、品味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作用。 
  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词填空。
A、燃烧着的飞机碎片,(    )在广阔的海面,持续了一个小时。(坠落  飘落  散落   降落)
B、美国派出飞机和舰只在航天飞机坠毁的长160公里、宽80公里的(    )寻找幸存者。(区域  水域   地域   领域 )
C、今天在卡纳维拉尔角太空中心(   )发射实况的观众目击这一悲剧时`````` (观 察  观摩  观看   观赏)
4、文中说,“兴高采烈的学生们在教室里观看载有自己的教师的航天飞机腾空实况后,突然陷入混乱和悲哀。”请你以第一人称(我)把这一“混乱和悲哀”的场面简述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选文第二段,回答下列各题。
5、这段文字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航天飞机爆炸情况?请分条陈述。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  
6、准确,是本文的一个特点,请从文段中举出三个用词准确的例子。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7、这段文字详细报道了爆炸时的情况,其描述非常细致,这样有必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用线标出。
答案
1、C 
2、表明事故的严重程度  准确说明灾难发生处   
3、散落  水域  观看   
4、“略”。   
5、1、速度和高度;2、燃烧状态;3、坠毁状态;4、散落面;5、持续时间。
6、1、三倍;2、五英尺;3、20英里  
7、有必要,因为这是一次“最严重”的事故,全球至为关注,详细报道以助于大家全面了解  
8、航天飞机变为巨大的火球
(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1-4题。探访世博瑞典馆“未来生活岛”     低碳厨房成亮点
  ①5月23日是上海世博会瑞典国家馆日。自开幕以来,这个强调创意的展馆中的“未来生活岛——概念厨房”一直吸引着游客的目光,引发着人们对于未来家居生活的思索。     
  ②在“未来生活岛”的展馆中心,布置着一些看似平常的家居用品。不过可别小看它们,这里处处体现着“低碳厨房”的理念。例如通过几个微型小孔降压的混合型水龙头,可以实现节水30%;装有节能变频压缩机的冰箱,能比过去的冰箱节能70%;而用铝锌合金内胆增加热效率的烤箱则可以节电400-/0。     
  ③倒悬在空中的桌椅和展馆四周的各种彩色管道同样吸引眼球。展馆的设计方瑞典宜家家居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奥尔森告诉记者,把生活中常用的家居用品倒挂在馆内,代表用一种颠覆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彩色管道既是生活垃圾的可持续处理方案“城市循环系统”,也代表了人与人之间各种互利和共生关系。     
  ④“对瑞典很多家庭来说,厨房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在中国也是如此。”奥尔森如此解释选择厨房作为 “未来生活岛”展示重点的理由。在他看来,厨房的意义并非吃饭这么简单,厨房不仅是人们和家庭成员情感交流的场所,也是家庭生活中产生垃圾、废水的集中地,承担了循环净化保护环境的使命,可以说是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     
  ⑤通过展示“概念厨房”,设计者希望能让更多的参观者看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展馆中的一些理念已经转化为现实。例如减少碳排放,越来越多的节能环保型家居用品投入市场,成为城市减排的新动力。     
  ⑥奥尔森认为,“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这与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完全契合。因此从筹备阶段开始,这家世界上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商就全力投入了世博会瑞典馆的筹建工作中。“很高兴能有这么多的人来参观我们的概念厨房,希望更多的‘绿色革命’能够从人们日常的家居生活开始。”奥尔森说。(2010年5月24日新华网)
1.“未来生活岛”展馆中一些看似平常的家居用品处处体现着“低碳厨房”的理念,阅读文章第②段,请概括说出这种理念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说出第③段中“倒悬在空中的桌椅”和“各种彩色管道”的设计理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奥尔森看来,厨房可承担哪些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瑞典馆中的“概念厨房”引发着人们对于未来家居生活的思索。读完本文,你有哪些思考呢?请结合文章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袁隆平的“寻梦园”

  自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他的研究成果一项接着一项,他的杂交稻创造的神话一个接着一个,四十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国家“超级稻”研究项目又传佳音,续写着“绿色革命”的新突破……
  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三十五亿多亩,增产稻谷三千五百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三千五百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上的同行则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遨游;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丝毫也没有使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儿,要求基地三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八百公斤的目标。”
  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袁先生儿时的园艺场如今已经变成水稻田,生活、事业甚至梦里,全是稻子……
  “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选自《语文读本》)
1.请你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梦寐以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功成名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袁隆平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做过什么“美好的梦”?你准备如何圆自己的“梦”?(3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但是,她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她用画家那一种独特的目光注视着身旁这些“南极人”。
  他,考察队队长,已是第三次来南极考察了。前些年,他到国外参加南极会议,那时我国还没有在南极建站,会议最后要表决时,主持人宣布没在南极建站的国家没有表决权,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刺激。为了筹建长城站,他呕心沥血;长城站落成时,这位作风凌厉的男子汉也流泪了。别看他沉默寡言,心里却裹着一团火。前天,他在工地上对大家说:“我们这里虽然只有一名画家,但我们大家都应该是画家,每人添一笔,把长城站画得更美丽!”
  他,测绘工程师,站里的英语翻译。哪儿活累去哪儿,开车、修艇、驾驶雪上摩托,什么都会,大伙儿开玩笑:“给他一架飞机他都敢拆。”他太累了,眼皮老有些浮肿,好几次端起饭碗就睡着了。
  他,地球物理研究生,典型的80年代青年。风再大,每天四次(包括深夜12点)到后山观测所取数据,够辛苦的。不过他老是乐呵呵的,有时间,还要扭动身子,来一段“迪斯科”。他,开驳船又兼长城站邮局“局长”。那天,他悄悄找到她,说:“画家,今天是我儿子生日,求你帮我画张画,就画我现在这种胡子拉碴模样,儿子才一岁还不懂事,等他长大了,我把这张画送给他,告诉他:‘你爸爸曾经在南极战斗过。’”
  这些“南极人”,这些身上凝聚着南极精神的“南极人”!
1.第2段中“长城站落成时,这位作风凌厉的男子汉也流泪了”。想一想,考察队队长为什么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里却裹着一团火”中的“一团火”是什么意思?(在具体语境中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他一架飞机他都敢拆”这一句反映了测绘工程师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大家都应该是画家,每人添一笔,把长城站画得更美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阅读时多往深层想一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为什么不具体地写这些人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10月的一天,我们来到发射海区。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出指挥所下达“一小时准备”命令时实况:“北京,华山,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各号注意,一小时准备……”)当指挥所下达“一小时准备”命令的时候,在一阵阵轮机声中,一支威武的船队来到了试验海区。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艘艘执行警戒任务的舰艇,它们所过之处,留下了一道道泛着浪花的航迹;接着气象船、防护救生船驶来了,它们从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点下锚停泊;最后是一艘装有运载火箭的发射潜艇,它像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不一会,一架直升机来到了海区上空,不停地在那里盘旋,运载火箭的发射时间已经临近。
  突然,一个标志着火箭出水点的红色亮点,在海面上出现,这说明离发射时间还有两分钟。这时候,分布在陆地、舰船和直升机上的许许多多跟踪测量设备,都一齐开机了,准备接收火箭出水以后,在刨山预定溅落点的过程中,每一瞬间所发来的各种信息。
  (出潜艇“一分钟准备”时的操作实况:“各战位注意!一分钟准备……”压低混播)
  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分钟,潜艇的发射舱里充满着一片战斗气氛。操作手陆跃忠沉着冷静地站在操作台前。等待着发射命令。
  (出潜艇发射前的操作音响:“十——五,四,三,二,一,发射!”以及发射时的一声巨响)
  一声令下,陆跃忠果断地按下了发射按钮,随着闷雷般的响声,运载火箭射出了水面。(出火箭出水后升空时的呼啸声,混播)
  这时候,人们看到火箭尾部喷出的橘红色火焰,立刻使海水剧烈地翻腾起雪白的浪花,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自上,腾空而去。火箭越飞越高,越飞越小,直到变成一个小亮点,消失在茫茫的太空之中。
   (出人们的欢呼声,然后压低混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体会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1)指挥所下达“一小时准备”命令时实况。
___________________
(2)出潜艇发射前的操作音响
___________________
2.录音新闻是利用___________进行报道的广播形式。它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3.这几段文字写火箭发射,是以___________为序,由海面到___________,再由水下写到海面和___________。(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4.“人们看到火箭尾部喷出的橘红色火焰,立刻使海水剧烈地翻腾起雪白的浪花,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这一句运用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___________,突出它的颜色之“___________”,形状之“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意在___________出火箭尾部的橘红色火焰的___________,也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2日)
***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4)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7)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10)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军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用“‖”在下面序号间,隔开导语和主体两个部分,然后用“│”划出主体部分的层次。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2.第(2)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不含)”,原因是第(2)句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军渡江情况相□□。
3.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分) 4.文中第________句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
5.第(12)句中加粗的“不料”一词在文中表现了我军的□□□□(不超过4个字);对敌人来说,这个词具有强烈的□□意味。
6.第(9)句中“南京”一词,为什么不宜改为“蒋介石政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