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如图左是某年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下图右是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材料二 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如图左是某年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下图右是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
材料二 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阅读“泛珠三角”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状况(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人口流向示意图。
(1)习惯上,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哪几个省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试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2)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并简述十年间其发展的趋势及原因。 (3)材料二中,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_____(变大或变小),试分析其原因。 |
答案
(1)沪、苏、津、粤。(2分) 原因:①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的自然增长缓慢,年轻人口所占比重下降;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好,生活质量改善,人的平均寿命延长。(2分) (2)特点: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1分) 趋势: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不断加剧(1分)。 原因:东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高,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活力较强,吸引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来此地务工和经商,造成东部人口密度增加。(1分) (3)变小(1分)原因:①通过人口迁移或流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②通过区域间合作,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或理论承载密度变大)。(2分) |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问题及资料分析运用能力。第(1)题,可从图中读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区,这些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有关,也与本地经济发达,医疗条件、生活条件好,人口平均寿命长有关。第(2)题,我国的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东部地区无论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条件都比西部优越,因此人口稠密,而且今后我国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还有加剧的趋势。第(3)题,云、贵、川人口实际承载量很大,通过与人口承载量较小的省合作,进行合理的人口流动,可降低其人口承载量,从而使环境条件得以改善。 |
举一反三
甲为世界两城市的人口增长情况图,乙为人口的增长模式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a城市可能是( )小题2:乙图中与b城市吻合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 |
人口老龄化是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但是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现象也非常突出,大于60岁的老年人比重已超过总人口的10%,且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较快的根本原因是( )A.生活水平的提高 | B.环境的改善 | C.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 D.生育观念的转变 | 小题2:发达国家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是( ) ①鼓励生育 ②鼓励消费 ③吸引外来移民 ④鼓励老年人外迁 |
读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图,完成问题。
小题1:该国人口增长具有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阶段是小题2:图中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的阶段是 |
图1为我国197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回答问题。
小题1:关于1970~2000年间人口变化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出生率基本保持不变,死亡率不断下降,自然增长率也不断下降 | B.人口增长模式完成了高高低特征向三低特征的过渡和转变 | C.1975~1985年期间,我国人口数量先增后降 | D.1985~2000年人口变化显示了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 | 小题2:根据2000年~2010年间人口变化特点,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的增长与环境、资源相适应 | B.面临着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带来的问题 | C.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 | D.人口变化特点与人口迁移密切相关 |
|
读表,回答问题。 表 1978~2006年北京市人口变化抽样表
小题1:北京市2006年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小题2:该表数据反映出北京( )A.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 B.城市化水平较低 | 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 D.经济结构的变化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