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智利地形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中部的陷落谷地冲积物深厚,这里是智利主要的葡萄生产区,其生产规模很大。材料二 智利国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智利地形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中部的陷落谷地冲积物深厚,这里是智利主要的葡萄生产区,其生产规模很大。材料二 智利国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智利地形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中部的陷落谷地冲积物深厚,这里是智利主要的葡萄生产区,其生产规模很大。
材料二 智利国内能源缺乏,电价是周边国家的两倍;智利政府提倡优先发展本国丰富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电力项目。
材料三 智利地理位置及葡萄主要产区分布示意图。

(1)智利是地震多发的国家,试分析该国多地震的原因。(4分)
(2)试分析该国发展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6分)
(3)简述智利发展清洁能源电力项目的有利条件。(6分)
答案
【答案】
(1)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多发。(4分)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冰雪融水,灌溉水源充足(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6分)
(3)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丰富;能源短缺电价高,市场广阔;国家政策支持,投资环境好(每点2分,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6分)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
(1)智利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多地震。
(2)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因素,可从气候(光照、热量、降水等)、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
(3)清洁能源类型较多,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类型。智利发展清洁能源电力项目的有利条件可从该过清洁能源分布、市场需求、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
考点:地震多发原因、农业区位因素、能源资源开发的优势
举一反三
【题文】下图为“北半球夏至日日照图”,阴影表示夜半球,图中虚线分别为回归线和极圈,据此完成下列问题。(28分)

(1)图示的日期为       
(2)A、B、C、D四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白昼最长的是    ,线速度最大的是
(3)A、B、D位于    (晨、昏)线。
(4)此日以后的3个月内,南澳昼夜长短变化将是    (昼渐长或昼渐短),显示在下图15中,太阳直射点将由    移动(填字母)。

图为“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以下问题.

(5)图中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向斜的是         ,属于断层的是             
(6)图中所示的褶皱构造主要是由于         (内力或外力)作用造成的。
(7)简述图中c处成为山地的原因是                                     
(8)E处顶部的物质比A处多一层的原因是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读某山地及附近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图中的中山山地在形成原因上属于
A.背斜山B.向斜山
C.断块山D.火山
【小题2】图中P区域古聚落密集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平坦,土肥水足
B.矿产资源丰富
C.气候温和多雨
D.交通便利
【小题3】图示区域温泉久负盛名,甲、乙、丙、丁四地中最有可能存在大型温泉的是
A.甲B.乙C.丙D.丁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下图为北半球沿海某区域等值线图(图中数据表示海拔高度,单位米)。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a地与b地的相对高度是(    )
A.600mB.1 400mC.400mD.1 000m
【小题2】七月份,当a地气温为20℃时,则(    )
A.b地温度为16.4℃B.b地温度为23.6℃
C.b到c温度变化不大D.c地温度比a地高
【小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区域可能是山谷
B.b区域可能是大陆坡
C.a地是板块交界处多地震
D.c地一定是海岭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背斜成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内力作用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D.搬运作用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小题2】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