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和开发不含碳并可工业生产的清洁能源,一直是科学家不懈追求的目标,目前液氨被人们视为一种潜在的清洁燃料。液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NH3+3O22N2+6

研制和开发不含碳并可工业生产的清洁能源,一直是科学家不懈追求的目标,目前液氨被人们视为一种潜在的清洁燃料。液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NH3+3O22N2+6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研制和开发不含碳并可工业生产的清洁能源,一直是科学家不懈追求的目标,目前液氨被人们视为一种潜在的清洁燃料。液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和氢燃料相比有关数据见下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② 以氨和氢为燃料时,可以减缓温室效应
②氨泄漏到空气中比氢气更易发生爆炸
③等质量的氨和氢分别燃烧,氢放出的热量少
④氮的液化比氢容易得多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①NH3燃烧生成N2和H2O,H2为燃烧生成H2O,以NH3和H2为燃料,反应的产物只有N2和H2O,没有温室气体CO2产生,因此不会加剧温室效应;所以①正确;
②氨气在空气中难以与氧气反应,并且有强烈刺激性,当不慎泄漏时,反而着火的危险性较小,不易爆炸,况且人们对于大气中所含氨的有感浓度很低,可以及早发现,所以②错误;
③假设氨气和氢气的质量为a,氨气燃烧放出的热量=a/17.03*317.0≈18.32akJ;氢气放出的热量=a/2.02*238.4≈118.02akJ,118.02kJ>18.32akJ,所以等质量的氨和氢分别燃烧,氢放出的热量多,③错误;
④由题中所给数据可知:氢的沸点-252.6℃,氨的沸点-33.50℃,NH3比H2易液化,也易贮存,所以④正确;
正确的是①④
点评:了解已经开发和正在使用的新能源,知道常见的能够引起空气污染的有害物质,充分理解开发新能源的意义和节能环保的重要性。
举一反三
资料显示:“氨气可在纯氧中安静燃烧,并生成无污染的产物……”。某校化学小组学生设计如图装置(图中铁夹等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氨气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实验。

(1)用装置A制取纯净、干燥的氨气,大试管内碳酸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_;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将产生的氨气与过量的氧气通到装置B(催化剂为铂石棉)中,用酒精喷灯加热: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管内气体变为红棕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过量的氧气与A产生的氨气分别从a、b两管进气口通入到装置C中,并在b管上端点燃氨气:氨气安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关硝酸的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稀硝酸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B.硝酸能与Na 2CO3反应,但不能生成CO2
C.硝酸的氧化性很强,能氧化所有金属
D.浓硝酸因分解放出NO2又溶解于硝酸而呈黄色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把一小块金属钠投入到浓氨水中,逸出的气体为(  )
A.全为B.全为C.D.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NO因污染空气而“臭名昭著”,而奇妙的作用也使其成为“明星分子”。如可用于制HNO3、肥料、炸药、促进血管扩张、促进免疫功能、增强记忆等。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生成NO的是(   )
A.Cu + HNO3(稀) B.N2 + O2C.NH4Cl + O2  D.NO2 + H2O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为了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NO,某校学生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
其装置如下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B为一个用金属丝固定的干燥管,
内装块状碳酸钙固体;E为一个空的蒸馏烧瓶;F是用于鼓入空气的打气球。

(1)实验时,为在E烧瓶中收集到NO,以便观察颜色,必须事先除去其中的空气。其中第一步实验操作为:                          。从装置的设计看,确定E中空气已被赶尽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
(2)将A中铜丝放入稀硝酸中,给装置A微微加热,在装置A中产生无色气体,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有人认为E中收集到的可能是H2而不是NO,如何证明?                                                 
(3)实验过程中,发现在未鼓入空气的情况下,E中就产生红棕色。有人认为是由装置E部分设计不当造成的。你认为装置应改进的地方是       
(4)装置D的作用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