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足量的二氧化锰与40ml 10mol/L浓盐酸反应产生的氯气,同0.1mol二氧化锰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产生的氯气相比(  )A.前者产生的氯气多B.一样多C.

将足量的二氧化锰与40ml 10mol/L浓盐酸反应产生的氯气,同0.1mol二氧化锰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产生的氯气相比(  )A.前者产生的氯气多B.一样多C.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将足量的二氧化锰与40ml 10mol/L浓盐酸反应产生的氯气,同0.1mol二氧化锰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产生的氯气相比(  )
答案
举一反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A.前者产生的氯气多B.一样多
C.后者产生的氯气多D.无法比较
在实验室中用二氧化锰跟浓盐酸反应制备干燥纯净的氯气,进行此实验所用仪器装置如图:

(1)连接上述各部分装置的正确顺序是(填各接口处的字母):
______接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接______;
(2)在装置中:①饱和食盐水起的作用是:______;
②浓硫酸起的作用是:______;
(3)写出二氧化锰跟浓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如图1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实验室制氯气的装置设计制取氯水并进行相关实验.

(1)A装置中发生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2)氯气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对于使红色布条褪色的物质,同学们的看法不一致,认为氯水中存在的几种粒子都有可能.请你设计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①提出假设假设一______.假设二______.假设三______.假设四H2O使布条褪色
②设计实验方案
基于提出的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不需要作答)
③实验过程
实验①:______;实验②:______.实验③:把红色布条放在水里,布条不褪色.
④得出结论______.
(3)用量筒取20mL氯水,倒入已检查完好的分液漏斗中,然后再注入10mLCCl4,盖好玻璃塞,振荡,静置于铁架台上(如图2),等分层后取上层液和下层液,呈黄绿色的是______(填“上层液”或“下液”),再装入如图3所示的烧杯中,能使有色布条褪色的是______(填“上层液”或“下层液”)
(4)上述制备并吸收氯气装置的缺点是______,如何改进______,在图4框中画出改进的实验装置图______.
如图为实验室制气的常见装置,A、B、C、D、E为加入的试剂.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如A为浓盐酸、B为MnO2、C为品红溶液、D为KI淀粉溶液.则:
①C最后的现象是:______;
②D开始的现象是:______;
③试剂E是:______.
(2)如A为浓硫酸、B为木炭粉、C为品红溶液、D为酸性KMnO4溶液、E为石灰水.用该实验可证明产物中有SO2和CO2.则:
①证明产物中有SO2的现象是:______;
②可证明产物中有CO2的两个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如图装置制取氯气并以氯气为原料进行实验.
(1)装置A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装置C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
(3)实验时,先点燃______处的酒精灯,再点燃______处酒精灯,写出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写出E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4)若实验中用12mol•L-1浓盐酸10mL与足量的MnO2反应,生成Cl2的物质的量总是小于0.03mol,试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是:①______,②______.
欲使反应生成Cl2的物质的量最大程度的接近0.03mol,则在装置气密性良好的前提下实验中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Cl2和H2O2是高中阶段最常见的两种氧化剂,经查阅资料Cl2氧化能力强于H2O2,能将H2O2氧化.为了验证该结论,学生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略去).圆底烧瓶A中的反应方程式为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______;
(2)试管C中加入5mL30%双氧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试管D中充满10%NaOH溶液,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4)将浓盐酸注入圆底烧瓶A,当装置中的空气基本排尽后关闭止水夹,反应一段时间后试管D中的现象为______,试管D中的气体检验方法为______;
(5)有的同学对上述实验中试管D中气体来源产生质疑,你认为可能的来源有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对于质疑可以采用对比实验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