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采铜的历史非常悠久。材料1:青铜是铜、锡等金属的合金。青铜器在三代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材料2:《左传》记载:“国之大事,惟(祭)祀与(兵)戎。”材料3:夏商

我国采铜的历史非常悠久。材料1:青铜是铜、锡等金属的合金。青铜器在三代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材料2:《左传》记载:“国之大事,惟(祭)祀与(兵)戎。”材料3:夏商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我国采铜的历史非常悠久。
材料1:青铜是铜、锡等金属的合金。青铜器在三代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
材料2:《左传》记载:“国之大事,惟(祭)祀与(兵)戎。”
材料3:夏商周三代都城屡次迁移。为发现夏商周三代都城分布的特点与迁移的原因,某学者制作了如下示意图。

图例  △ 都城       ● 铜矿产地        ◆ 锡矿产地
观察图,概括夏商周三代都城分布的特点。(2分)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特点:夏商周三代都城大多分布在铜矿锡矿的产地周围,且多临近黄河。(2分)
原因:在夏商周三代,青铜作为制作礼器和兵器的主要原料,对于国家来讲非常重要。古代运输条件不便,夏商周三代都城屡次迁移,就是为了靠近铜矿锡矿的产地,以便获取制作青铜器的原料。农耕生活是夏商周的物质基础,离不开水源。都城人口多,要靠近水源。黄河中下游是当时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1点2分,3点即可。6分。)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在都城附近布满了铜锡矿产地,由此可以得出当时都城主要是在这些矿产的周围,同时从地域来看大都沿黄河而设。原因:依据材料一青铜器在三代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可以得出当时青铜比较重要,结合所学当时交通不发达,所以只有选择靠近矿产的地方;同时农业是国家基本的经济形态离不开水资源,所以靠近河流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举一反三
下面是摄于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的“周代列鼎列簋制度一览表”。

材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贵族阶层生活奢侈腐化B.以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
C.贵族层层接受分封食禄D.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等级森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上述材料揭示的主旨是
A.三纲五常B.家国同构
C.社会起源D.君主专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十九次,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贵族逐渐平民化B.姓氏逐渐普及化
C.宗法制逐渐瓦解D.社会逐渐平等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
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
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
——摘自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中国的家族社会有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并且强调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清末最后十年里,这一基础摇摇欲坠。儒家思想中诸如家庭忠义、孝道、贞节、三纲五常等观念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的权利。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开始宣布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并把儒家教导的各种合理关系,斥之为过时的和封建的,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年份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合 计
100
100
100
100
一人户
11.85
8.46
12.12
14.13
二人户
12.43
14.27
23.51
28.67
三人户
20.67
33.5
39.58
37.57
四人户
23.22
24.1
14.31
11.11
五人及五人以上户
31.83
19.67
10.48
8.52
——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家庭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家庭发生的变化及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家庭的发展特点及其折射的社会趋势。(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