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知县”,这与汉朝的州牧、县令大不相同,“知”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地

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知县”,这与汉朝的州牧、县令大不相同,“知”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地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知县”,这与汉朝的州牧、县令大不相同,“知”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致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知州”、“知县” 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的信息可知A项符合题意; 宋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C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地方行致的控制,故D项错误。
举一反三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察举制重视才德                     B.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 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这种权力的三分以及高官们在各自机构内分享领导权的做法,确保了皇帝以下高层官僚的分权和制约。”费正清的这段话主要评价
A.三省六部制B.行省制
C.内阁制D.分封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人教版必修Ⅰ
材料二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宋论》
材料三 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                                                   ——孙中山《五权宪法》
材料四 在中国的权力监督体系中,包含着诸多的要素:除执政党和政府的自我监督外还包括人民群众监督(主要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司法监督(主要通过宪法和法律 )、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体)、民间组织监督(主要是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以及民主党派监督等外部监督。
——《探讨权力监督中的中国民主党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两种表现。(2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是如何落实监察权的?(4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加强对权力的监察,我国在建国初期确立了哪些相应的政治制度?(2分)其中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1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建立和完善监察制度的作用。(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和郡县制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唐朝的三省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有着根本的区别。因为
A.三个部门没有相互监督的职能 B.三省不是独立行使职权的部门
C.三省之中没有管司法的部门 D.三省的长官不是选举产生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