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首诗揭露的是哪一制度的弊端A.井田制B.察举制C.九品正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首诗揭露的是哪一制度的弊端 |
答案
C |
解析
诗歌描写了一棵松树的根,就能够“荫此百尺条”,“ 世胄”一直霸占着高位,而真正的“英俊”却无永无之地,这些信息都指向九品中正制,它只问出身不稳才干 |
举一反三
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导致了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 ①贵人御撰,尽供胡食②饮茶之风开始盛行③喜吃胡瓜、胡桃、甘薯④妇女盛行穿男装 |
东汉时期“豪强”的基本特征是A.拥兵自重称霸一方 | B.依靠巧取豪夺聚敛财富 | C.通过科举获得功名 | D.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实为天下福祉。” 材料二 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抨击八股取士制度:“天下尽八股,中何用乎!故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 (1)“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这里的“察举”是指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病? (2)针对“察举……不胜其弊”,隋朝实施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创新之处?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八股之害,甚于焚坑”。 |
在唐朝和元朝中央机构的权力分配中,唐尚书省和元中书省同属 |
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 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 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