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代文化常以耒耜来称犁……从单纯依靠人力耕作转变为利用畜力拉犁,是农业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1)依据材料一列举春秋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文化常以耒耜来称犁……从单纯依靠人力耕作转变为利用畜力拉犁,是农业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 (1)依据材料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3分) 材料二 政府垄断了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人民所必须的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和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特权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发展模式的利与弊。(4分) 材料三 (北宋)汴京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它的面积34平方公里,比唐长安城要小,但是人口总数却达到140万左右,密度之高非常惊人。城内有8万多名各类工匠以及2万多家商店。流传至今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生动而细致的笔触定格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 季燕京 《中国梦——文明复兴的情愫》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促进汴京城商业繁荣的主要因素。(3分) |
答案
(1)史实: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1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影响:集体劳作发展为个体农耕; 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2)利: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任答两点得2分) 弊:限制民间手工业自由发展;助长了官场的腐败;不利于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生。(任答两点得2分)。 (3)取消了对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的限制(市坊分开、日中为市的局面被打破);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世界最早纸币交子的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等。(3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文字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古代文化常以耒耜来称犁……从单纯依靠人力耕作转变为利用畜力拉犁”等信息从铁犁牛耕角度来思考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生产的组织形式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属于评价史料题,回答时从利弊两个角度分析,从材料二中“政府垄断了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政府还完全控制了人民所必须的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和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on个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去归结答案。第(3)问对应材料三,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图表不难判断出答案,第二小问依据表格中时间1912-1918年,是民国初年,结合所学从民国初年的历史从内部以及外部因素综合分析作答即可。第(4)问对应材料四,依据材料四中“流传至今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生动而细致的笔触定格了当时的繁荣景象”并结合所学从北宋时期商业界限被打破、政府对市场监管的力度以及货币发展的角度综合分析归纳。 |
举一反三
《新全球史》记载,大约在中国的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其实在中国已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A.促进了井田制逐步瓦解 | B.标志了小农经济形成 | C.推动了部分诸侯国实力大增 | D.反映了冶铁工艺的发展 |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小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内容、过程。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 第一步
| 第二步
| 甲
| 阅读《战国策》,发现秦国“以牛田”记载
| 提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牛耕”的观点
| 乙
| 参观“中国船文化博物馆”,了解宋代越洋航船的制造工艺、规模
| 得出宋朝时中国海外贸易臻于鼎盛的结论
| 丙
| 翻阅论述黄道婆革新、推广织造工艺的史书
| 提出“元代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的观点
| 丁
| 查阅明清时期皇帝的诏书、上谕等档案
| 得出“海禁政策曾间断实行”的结论
| A.甲 B.乙 C.丙 D.丁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动力的革命是指( )A.铁器时代的到来 | B.牛耕的使用 | C.铁器的使用 | D.灌溉事业的发展 |
|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C. 商品经济的发达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 )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